火爆一时的Manus终于全面开放注册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中文版。
5月12日,Manus官宣开放注册,这个曾经一个邀请码都能被炒到10万元,无数人只能从各种测评中略知一二的神秘AI产品,如今终于揭开了面纱。
相对于3月初作为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产品火遍全网,Manus此次开放注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Manus此前引发关注,是因为它不同于单一的大模型生成简单图文,而是将用户输入的命令拆解为不同的任务并调用不同子Agent或工具分别完成具体任务,这让很多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AI Agent与大模型的区别。再加上Manus和DeepSeek一样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创业公司,很多人将其视为DeepSeek之后中国AI领域的又一个颠覆式产品。
此次蓝媒汇实测发现,Manus当前并没有中文版,若通过百度等中文浏览器直接搜索进入Manus官网,只能看到Manus 3月份发布的与通义千问合作的消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Manus与通义千问这样的头部AI大模型合作2个月后,之所以中文版至今还不见踪影,主要是国内用户变现难,不容易收割。
初步体验Manus后,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贵。
Manus采用的是消耗积分方式,注册成功后会获得1000免费积分,此外,每天会获得300免费积分。每天获得的免费积分不能累积,无论是否使用完,第二天都自动变为300积分。
不过你如果真的想常用Manus,根本不用考虑这300积分会用不完,因为随便输入一个任务就能轻松消耗掉几百积分,每天获得的免费积分只够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任务。
由于Manus上线之初就已经有不少人体验过各种功能,所以为了避免浪费有限的积分,蓝媒汇给Manus安排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做一个简单的网页版数独游戏。
尴尬的是,直到注册时送的1300积分全部消耗光,该任务都没能完成,无法检验成果。而且由于不断地测试导致上下文太长超出限制自动停止,不得不通过压缩上下文的方式接力进行。
如果不想让这个任务因此半途而非,要么就得等第二天更新免费积分,要么就得花钱购买积分。根据Manus的收费标准,平均100积分就需要1美元。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一看到价格就直呼太贵了。
Manus在“公测”阶段就采用这样的收费标准,或许与其成本有关。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Agent的运行会依赖大模型规划、执行,消耗大量的tokens(自然语言文本的的最小单位),所以如果没有自研模型,就需要支付模型的API费用给基础模型的厂商。Manus的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根据外媒报道,平均每执行一个任务,Manus就要向Anthropic支付2美元。
除此之外,Manus还需要支付高昂的云端沙盒成本。该业内人士介绍,Manus在运行时只需要用户使用浏览器,所有的任务都在云端完成,而不需要占用户本地电脑的资源。这样的方式就会带来云端虚拟机的成本,相当于提高了成本,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Manus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显然没有实力像国内大厂那样免费给C端普通用户免费使用,“公测”阶段就无差别收费在所难免,但这样的价格难免劝退不少人。
Manus中文版何时上线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虽然Manus完全可以通过中文来使用,但到目前为止,Manus中文版仍遥遥无期。
这或许与监管有关。上述业内人士向蓝媒汇分析称,Manus的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公司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海外模型在国内没有备案,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这也就意味着,Manus就算已经开发出中文版,也无法在国内上线。
此外,之所以没有立即上线中文版,或许也跟国内用户付费习惯和意愿相关。相比国外用户,在国内大模型内卷的大背景下,直接向用户收费进行付费订阅,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国内用户不是非用Manus不可。
虽然Manus已经与通义千问合作,但双方并没有公布任何进展或细节,AI蓝媒汇尝试就中文版Manus的研发进度向双方咨询,截至发稿暂未得到有效回应。
从Manus的相关动态来看,Manus当前似乎并不急于回到国内,主要目标仍然是海外市场。
就在Manus宣布开放注册的同时,有消息称Manus母公司拟融资1亿美元,Manus也是火速辟谣。不过根据天眼查APP,Manus当前已经获得了4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为今年4月份完成的7500万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5.4亿元),投资方为硅谷风头Benchark。此外,腾讯、红杉中国、真格基金也曾对Manus进行过投资。
虽然这个融资细节可能有误,但根据数据分析机构CB Insights的信息,Manus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一笔7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人中也包含Benchmark、腾讯、红杉以及真格基金。
另据外媒报道,蝴蝶效应计划将这笔新注入的资金用于支持其服务向海外市场扩张,目标直指美国、日本和中东。
据了解,Manus将重点继续放在海外,而不是趁着在国内大热时回国的原因,就在于作为一家创业公司,Manus在国内恐怕难以维持生计。
Manus背后的母公司蝴蝶效应并不研发大模型,而是直接调用已有大模型,这是它在美国各种政策限制下还能获得硅谷融资的原因。但如此一来,Manus就成了一个“赚差价”的AI公司,定价空间受大模型厂商制约明显,即便与通义千问达成了合作,不想赔本赚吆喝,收费就低不下来,这与国内AI市场普遍以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的情况水土不服。
更何况,Manus的护城河并不牢靠,至少从用户层面来讲,并非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Manus。
在Manus引爆全球关注之前,字节跳动就先后发布了Coze(扣子)的海外版和国内版。凭借抖音等内容平台,Coze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而且当前Coze国内版虽然也收费,但对于只需要基础功能的个人用户,免费版足矣。
来源:Coze官网
4月下旬,被一些人称作Manus平替的百度心响APP上线安卓平台,iOS版也在审核中,有消息称心响APP现已签约1500家机构,但还未经证实。该APP依托百度在搜索领域的积累已经可以完成包括城市旅游、AI相亲、法律咨询、试题讲解、游戏开发在内的十大场景超200个任务类型。更重要的是,心响当前是全量免费的。
对于Manus而言,虽然刚刚获得了7500万美元的投资,但想凭此就与字节、百度这样有自研模型也有足够资本的大厂竞争,未免有些杯水车薪。
即便不与这些大厂在国内竞争,Manus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国外科技巨头同样也在积极布局AI Agent。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谷歌发布了由Gemini驱动的通用科学智能体AlphaEvolve,可以用于攻克数学分析、组合学、几何学等领域的开放性难题。
对于Manus来说,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的头衔确实给它带来了不少关注,但在国内外巨头的层层围堵之下,光有头衔显然不够,能否打好开放注册这一仗,或许正是Manus是否有机会讲新故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