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效果涌现」的时代,百度开始快跑
3 小时前 / 阅读约12分钟
来源:36kr
百度世界2025大会展示AI图景,发布昆仑芯、萝卜快跑等成果。百度AI战略强调内化能力,构建全栈能力,选择贴近产业需求路径。萝卜快跑证明无人驾驶商业化潜力,百度AI多点开花。

这一次,百度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语境。

百度世界2025大会的聚光灯,投向了一些看起来有些“慢”的领域。相应的,这场大会展示出来一幅更加重资产、长周期的AI图景。

在慧播星数字人、AI搜索、秒哒等一系列AI应用发布了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累计服务超1700万次的萝卜快跑无人车,以及同时发布的新一代国产自研昆仑芯与天池节点。

李彦宏在大会上指出:“只有当AI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

这句话也道破了百度“长期主义”的AI战略:百度长达十年的“起大早”,目的从来不是抢占即时风口,也不再只是争夺互联网时代的轻快变现,而是致力于构建从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能力,将AI锻造成一种深入产业肌理、面向全社会的原生能力。

而今天的智能涌现,比起炫技,更重要的也恰恰是啃下产业深层需求的“硬骨头”。不少声音说百度在AI这件事上“起大早,赶晚集”,但逻辑可能恰恰相反。

百度看到的,向来不只是AI能生成多么逼真的图片和视频。从算力集群到出行服务,从基础模型到应用落地,正是因为百度很早就开始面向那些真正的“大集”持续深耕,如今才能手握难以在短期内被复制的核心资产。

看似“迟到”的收获,其实是技术深度给出的“确定性”。

01

起大早,押注“慢变量”

在关于AI的叙事中,“起大早赶晚集”常被当作一个调侃百度的标签。

这一评判本身,折射的是人们对互联网时代“速胜”文化的追捧。但在AI时代,科技巨头们是否也应该打响闪电战,并迅速将其转化为流量与市场壁垒,却并没有被验证过。

入局更早的百度,提出了不同的视角。李彦宏强调,应该“从时代机会、从技术能力去看百度”。这也就意味着,百度认为“AI竞争”不会再全面遵循互联网竞争的特质,甚至可能是反互联网直觉的。

回望百度世界大会十年主题的变迁,从“生成未来”的远景畅想,到“应用来了”的落地探索,再到今年“效果涌现”的规模呈现,焦点始终不在于百度的业界身位,而是对准了技术本身的成熟度曲线。

效果涌现,而非“模型涌现”或“算力涌现”,说明百度选择了一条更贴近产业真实需求、更关注用户体验价值的路径。因此,百度的“赶晚集”,对应的不是战略上的迟缓,而是对技术发展规律的尊重和耐心。百度选择了根据技术的内在节奏去竞争,而不是被外界期待的“速胜”钟声打乱。

“AI时代的领先企业,必须忘掉和跳出上一时代的舒适区。”这不仅是行业洞见,更是百度的自省。

如今,百度选择主动跳出互联网应用端的传统优势区,将资源坚定地投向了底层基础设施与通用AI能力的构建。那么,评估其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就不能再沿用“寻找下一个爆款App”的固有思维。

虽然从百度世界2025的发布内容来看,百度从来没有忽视当下AI应用竞争的重要性,李彦宏是国内第一时间提出“不要卷模型,要落地应用”的人。但在应用层的功夫上,百度比别人多做了一步:以“内化AI能力”为核心,重塑做应用的逻辑。

李彦宏所说的“内化”,就是说要深入业务内核,去解决真实问题、创造实际价值。这与现在AI应用层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内卷”有本质区别。百度现在发力应用,但放下了对“应用战”的执念。因为AI应用的爆发,考验的不是互联网的圈地能力,而是芯片、框架、模型等“慢变量”的坚定投入。在未来诞生真正差异化、高价值的AI应用之前,筑好“能力基座”,比讲好故事更重要。

在算力已经成为国家级战略资源的今天,百度点亮了全自研的三万卡集群昆仑芯,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1000个企业同时进行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这就体现出了技术突破以上的“基座价值”。

昆仑芯正在加速国产算力的普及,这是一次面向智能化时代的釜底抽薪。通过将最底层的算力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为AI应用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基石。

在另一个“慢变量”——AI框架方面,百度同样给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选择。在全球AI框架生态由TensorFlow和PyTorch几乎垄断的格局下,百度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做出了深度学习平台飞桨。这个“费力但正确”的选择,使其成为中国市场少有的具备与国际主流框架正面竞争能力的产业级AI底座。

回望百度这家公司的AI演变史,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耐人寻味。从移动互联网到当前的大模型应用浪潮,每当产业格局变迁,百度似乎总会被贴上“错过”的标签。

然而,在技术上的坚定投入和亮眼表现,百度却不曾错过。那么这些所谓的“错过”,或许更应该被解读为一种战略性的主动“跳过”。正如李彦宏所说的“时代机会、技术能力”,百度并不是抓不住机遇,而是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源押注于智能世界更接近人类世界的一面。

02

赶大集,“萝卜”成功快跑

但说到底,对于一家大众视野下的公司来说,“起大早”的价值,最终必须通过“赶上了大集”来验证。

萝卜快跑,正是百度交出的一份极具有说服力的成绩单。当业界仍在探讨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时,萝卜快跑以超1700万次的全球出行服务,证明了无人驾驶已不再是实验室的demo,且正在成为一项可规模化运营的成熟业务。

李彦宏对此的判断是: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越过了那个临界点。考量临界点的因素,一个是未来产业的规模化可行性,在当下体现为安全性,一个是商业化潜力。

萝卜快跑建立的安全标杆是,平均每1014万公里才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这一数据不仅远超人类驾驶员的平均水平,也超越了行业领头羊Waymo。

在商业化潜力方面,萝卜快跑也早早地“上了路”:覆盖了全球22座城市,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4亿公里,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业务的出海路径与传统互联网产品出海方式有所不同。通过与Uber、Lyft、瑞士邮政等本土巨头建立“技术+运营”的深度联盟,萝卜快跑将自己嵌入了当地的交通生态系统。与本土基础设施共建的策略,虽然门槛较高,却能在攻克监管、文化和运营难题的同时,建立比单纯技术输出更坚固的护城河。这种长期主义的商业化模式,同样颠覆了互联网时代“标准化复制”的出海直觉。

在自动驾驶这个巨头环伺的赛道,萝卜快跑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单项算法,更在于全栈自研带来的系统工程优势。从算力支撑到框架优化,形成端到端的协同效应,再结合在中国极端复杂路况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赋予了国产出行服务充分的技术泛化潜力,让萝卜快跑在全球竞争中锁定了一个黄金时间窗口。

李彦宏曾判断:“未来的AI原生应用一定是多模态的,在信息世界之外,一定会重构物理世界。”这个判断正在成为萝卜快跑这一类“物理世界”中AI服务的灯塔。

除了萝卜快跑的想象力之外,在更广泛的应用层,百度的AI能力正在多点开花。慧播星数字人已经实现了“罗永浩”等直播IP的规模化复用,证明了AI在电商等场景的商业价值。百度搜索在实现了全面AI化重构后,AI用户规模、内容生产量也开始抢跑,比如其“百看”功能,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输出内容,还接入了智能体、真人服务等能力,使搜索从信息工具转变为内容与信息平台。

这些应用案例共同印证了一个事实:在打好了AI基座的“慢变量”以后,应用层的效果也会随之步入“涌现”的阶段。如今,百度正在将复杂的AI技术,系统性地转化为稳定、可复用的模块化服务,这正是其“内化能力”的体现。

百度世界大会上公布的每一个数字,来源都不是实验室的襁褓,而是经过了近十年持续投入、在真实场景中规模化验证的结果。昆仑芯从2018年首次公开,经历多年的低调投入,如今成为算力自主化的新火种;文心大模型从第一波大模型爆发开始代表国产大模型以来,现在仍然领先于多项权威测评,并建立了丰富的开发者及创业生态,这些成果都是百度“赶大集”路上的飞轮。

03

内化与外溢下的效果涌现

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链条协同,让每个环节的进步都能在整个体系中产生放大效应。因此,百度世界2025的真正野心,不在于展示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向业界系统性地输出一套“如何内化AI能力”的方法论。

“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能去内化AI能力。”李彦宏的理念,首先在百度自己身上完成了验证。正是这种系统性的积累,让百度在AI这场长跑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节奏和耐力。

现在,他试图将百度定位为AI时代的“军火商”,通过千帆平台的模块化输出、慧播星等行业解决方案,将百度跑通的“慢变量”进行产品化沉淀。未来,当企业能够像调用云计算资源一样轻松可靠地调用AI能力时,所谓的“效果涌现”才能从愿景走向现实。

当AI从百度走向千行百业,也就代表着李彦宏所强调的“内化”转向了能力的外溢。比如,在搜索这项核心业务上,为什么百度完成的不只是AI化升级,而是一场彻底的AI原生重构?

李彦宏的阐释切中要害:“我们用AI重构搜索结果页,不是简单地在搜索结果中插入个AI摘要,而是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

从“互联网思维”到“AI思维”的转变,也让搜索从被动的工具,进化成了一个主动整合多模态信息的智能端点,能够向每位用户去“外溢”百度的AI能力。

重构的效果,在百度新一代智能体上也得到了延续。GenFlow 3.0智能体实现了从“人操作AI”到“AI主动协作人”的转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新发布的百度伐谋智能体,它是百度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与侧重内容生成与交互的模型不同,百度伐谋的核心能力在于“自我演化”和寻找全局较优解。

目前,在权威基准中实现了SOTA的百度伐谋智能体已经应用于金融风控、港口调度、交通管理等需求复杂的专业领域。在中信百信银行的实践中,百度伐谋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在海量数据中挖掘风险特征。百度伐谋智能体以其比肩专业数据工程师的水平,突破了专业人才的资源瓶颈,在自我进化中不断提升模型的风险区分度与整体运营效率。

GenFlow和百度伐谋等智能体的快速迭代和演进,也标志着百度的AI能力已经立身于产业的核心地带。而这些能力,都能通过千帆平台这一“分发中枢”进行企业级、标准化的输出。目前,千帆已经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开发了130万Agent。

百度今年3月上线的秒哒,进一步降低了向企业外溢AI能力的门槛。作为一个“对话式”应用开发平台,秒哒将无代码构建应用的能力开放到了任何一个能够与智能体协作的用户手中。

如果把产业智能化比作一个由人类创造的生命体,那么只有让每个细胞都AI化,整个有机体才能智能进化。百度提供的,就是让企业能够更简单高效地完成进化的“基因编辑技术与工具”。

当这些深度AI化的模块运转起来,李彦宏所畅想的“智能红利转化为社会红利”,也就不再遥远。百度“起大早”的定力,在带着质疑与期待的审视中,或许也将在这种“反互联网直觉”的新价值逻辑下,为自己正名。

百度世界2025,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清晰的AI“世界”。李彦宏让“被内化的原生AI能力”与“各行各业的效果涌现”形成了一个得到验证的闭环。而这个正循环,也让百度从技术的“早起者”,进化成为产业前沿的“赶集人”。

告别技术突破的上半场,AI长跑来到了格外考验综合生态实力的中段竞速。在这里,耐性比速度更重要,系统优势比单点创新更具有韧性。

而百度已经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起大早”是竞速的前提,而将AI的能力内化并开放出去,才是“赶大集”的真正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