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之王阿斯麦计划推进100公顷扩建项目,一座荷兰小城撑起全球AI野心
17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阿斯麦计划在荷兰埃因霍温市扩建占地100公顷的园区,以支持AI热潮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项目面临电力短缺、审批延迟、政治不确定性等挑战。扩建聚焦提升EUV光刻系统产能。

作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企业和全球唯一的先进光刻设备制造商,阿斯麦正计划在荷兰埃因霍温市推进一项占地达100公顷的大型扩建项目。此举旨在实现其业务增长目标,并满足人工智能(AI)热潮对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在项目正式启动前,阿斯麦还需克服多重基础性障碍,包括关键基础设施短缺、政治不确定性以及审批流程可能出现的延误等。

AI繁荣离不开阿斯麦的光刻机

埃因霍温与技术创新的渊源可追溯至1891年,当时这座城市开始生产电灯泡,站到了电力普及的前沿。130多年后的今天,埃因霍温再次肩负重任,在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中保持其核心地位。

图:阿斯麦位于费尔德霍芬的总部

阿斯麦在人工智能“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它是全球唯一能生产最先进光刻设备的企业。当前,各大AI公司正竞相投入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以支撑未来可能赋能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医生”的更强大模型。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阿斯麦的光刻机。

埃因霍温市长、曾任荷兰财政部长的杰罗恩·戴塞尔布卢姆(Jeroen Dijsselbloem)表示:“如果没有阿斯麦的机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将会放缓。”

扩建可容纳2万员工的超级园区计划

阿斯麦总部设在费尔德霍芬,紧邻拥有约25万人口的埃因霍温市。目前,该公司在费尔德霍芬总部拥有约2万名员工。

图:阿斯麦计划在埃因霍温扩建的新园区

根据扩建计划,阿斯麦将在距离总部约8公里的北部区域——“智慧港工业园区北区”(Brainport Industries Campus North)开发新的生产基地。这个新园区未来可容纳额外2万名员工。

戴塞尔布卢姆市长表示,荷兰政府已为支持该扩建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拨款41亿欧元(约合48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由荷兰中央政府承担,其余部分则由多家企业及21个地方政府共同出资。

扩张五大障碍:从电力短缺到政治动荡的现实挑战

尽管阿斯麦的扩建项目被列为国家优先事项,推进过程却困难重重。埃因霍温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企业与政府能否协力解决以下关键挑战:

1. 电力供应短缺

图:电力供应成为阿斯麦扩张计划的制约因素之一

电力曾是推动埃因霍温首次繁荣的动力,这要得益于19世纪末皇家飞利浦公司的崛起。而如今,电力短缺却可能制约其第二次腾飞。

目前规划为新园区的土地仍是一片田野,尚未接通电力。市政当局正与能源公司积极协商,以确保到2028年(即项目首期工程预计完工时)能有充足的电力供应。

2. 审批延迟

阿斯麦目前尚未获得规划许可,预计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获批。此外,项目所需的氮排放许可也仍在审批中。阿斯麦合作关系负责人乔斯特·范·希斯(Joost van Hees)坦言:“这正是当前项目压力巨大的原因所在。”

3. 政治不确定性

图:即将在10月末进行的大选中,右翼政党有望获胜

今年6月荷兰政府的垮台加剧了政治动荡,也为项目带来更多变数。定于10月29日举行的大选中,极右翼政治家海尔特·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所属政党预计将获胜,这进一步增加了政策能否保持连续性的担忧。

4. 劳动力市场紧张

作为荷兰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埃因霍温与阿姆斯特丹并列成为经济热点。未来十年,该市企业预计需要约4万名技术工人,而芯片行业尤其依赖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尽管阿斯麦已大量聘用外籍员工,但在一个移民问题备受选民关注的国家,依赖外国劳动力也带来了额外的社会与政策复杂性。

5. 住房与交通瓶颈

图:埃因霍温项目能否推进,取决于阿斯麦和政府官员能否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可负担住房短缺与交通拥堵是两大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其中,公共交通运力更是阿斯麦项目关注的重点。

阿斯麦在其官网中明确提示:“公司是否继续推进智慧港工业园区北区项目建设尚未最终敲定。”

戴塞尔布卢姆市长回忆,早在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阿斯麦就已开始讨论扩建计划。当时公司曾传递出“一种含蓄的警示”:若政府无法提供必要支持,阿斯麦将不得不考虑另择他处。

尽管当前荷兰处于看守政府状态,不利于长期战略决策,但经济事务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透露,阿斯麦是少数能直接与他沟通的企业之一。这表明政府高度重视阿斯麦的战略地位,并承诺在项目出现困难时及时介入。

技术核心:EUV如何雕刻AI芯片的未来

本次扩建计划聚焦于提升阿斯麦尖端极紫外线(EUV)光刻系统的产能。

这些精密设备运用短波光源,将复杂电路图案精准“刻印”在硅晶圆表面,通过层层堆叠构建出现代微芯片的核心结构。该技术实现了更多晶体管在单一芯片上的集成,为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与能效优化。

而最新问世的高数值孔径光刻系统,凭借突破性的成像清晰度,将这一技术优势提升至全新高度。

除了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与行政审批的挑战,阿斯麦还需积极回应社区关注。根据该公司发布的调研报告,当地居民一方面认同拓宽高速公路的必要性,但对其建设周期过长表示忧虑;另一方面也对公共交通运力、绿地空间保留以及鸟类与昆虫栖息地保护等生态议题感到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范·希斯并未透露若项目受阻将启动何种备选方案,阿斯麦也尚未公开其在此项目中的具体投资规模。

全球棋局:阿斯麦如何布子以保持AI时代领先

阿斯麦的诞生与飞利浦密不可分。上世纪80年代,这家电子行业巨头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共同投资设立了这家合资企业。

自扎根费尔德霍芬以来,阿斯麦始终依托当地深厚的技术积累实现持续发展。尽管飞利浦在20世纪90年代因经营困境大幅精简人员(相较其1970年4.1万人的员工规模),但阿斯麦在世纪之交对EUV技术的前瞻性投入,最终助力其成长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企业。

图:阿斯麦总部与拟建新园区位置

如今,阿斯麦正试图再次重塑埃因霍温的面貌,将广袤的田野与林地转变为先进制造基地。

虽然阿斯麦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产业布局,包括在中国台湾、美国康涅狄格州和韩国建设生产基地,但荷兰始终是其技术创新和运营管理的核心所在。得益于周边数百家供应商构成的完善产业链生态系统,公司得以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前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等科技巨头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数千亿美元的产业背景下,阿斯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这场AI技术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月该公司斥资13亿欧元领投欧洲人工智能领军企业Mistral,正是其通过战略投资强化工业制造能力的重要举措。

正如范·希斯所言:“我们既面对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肩负着客户对产品交付的殷切期望。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