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风波仍未平:仅暂停干预治标不治本,荷兰应全面归还中方合法权益
12 小时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集微网
荷兰“暂停对安世干预”未触及核心矛盾,中方合法权益仍被剥夺。荷兰非法干预引发全球产业链危机,中方释放善意,荷方需以实际行动纠正非法行为,否则将付出沉重代价。

11月19日,荷兰宣布“暂停对安世的干预”,引发部分声音误判事件已解决。但事实远非如此:暂停不等于撤销,荷兰此举未触及核心矛盾,中方合法权益仍被剥夺,9月30日以来的非法干预仍未纠正。

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荷兰必须认清:谁引发的问题,谁就必须负责解决,完整归还中方股权和控制权、恢复中方管理层合法职位,全面纠错,才是唯一正道。

暂停干预远远不够,荷兰需正视未竟的纠错责任

业内人士分析称:荷兰“暂停干预”未解决任何根本性问题绝非解决问题的诚意之举,仅是避重就轻的表面应对。其一,9月30日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资产、知识产权的行政令仍未撤销,影响持续发酵;其二,当地法庭此前的非正常裁决仍有效,闻泰指派人员的董事职务未恢复,安世几乎全部股份仍被托管;其三,公司治理权未归位,闻泰作为100%控股股东的管理权与控制权仍被实质剥夺。

闻泰对安世的控股源于2019年合法收购,完全符合荷欧法规,且收购后持续投入推动安世发展,为产业链做出卓著贡献,闻泰对于安世的合法权利应受保护。荷兰此次“暂停”,更多是在产业链压力下的被动选择,绝非全面纠错,距离问题解决仍有本质差距。

回溯危机行政与司法联动的非法操弄

这场危机始于荷兰的无理干预。9月29日美方发布实体清单“穿透规则”后,荷兰经济部次日便仓促出手,以《物资供应法》为由,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运营权限。这部冷战时期设计的法律,竟被用于制裁正常运营的企业,其法律适用性严重存疑。

根据法庭文件,部长令发布当天,安世三名外籍高管同步夺权,24小时后,荷兰法庭在未充分听证的情况下,裁决暂停中方管理层职权,将中资股份移交第三方托管。这种行政与司法的配合,被《经济学人》直指为“从中国控股者手中抢夺控制权”的行为。

背后的政治依附性显而易见: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曾要求荷兰更换中方CEO、调整股权结果;荷兰在美方规则发布后24小时内同步行动;即便10月底美方暂停规则,荷兰仍坚持错误做法,据《卫报》,11月15日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仍会再做同样的事”。

方行为的连锁代价持续加码全球产业埋单

荷兰的非法干预已引发全球产业链危机。安世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器件龙头,10月以来,荷兰安世暂停对华晶圆供应,导致下游车企巨震:《日经亚洲》10月29日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厂因芯片短缺已停产;德国大众、宝马核心生产线受严重影响,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预警“11月底前不解决将全面停产”。

这场危机波及全球产业链。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6-12个月,多国车企纷纷陷入恐慌。更具讽刺的是,中资控股安世五年来,不仅使其实现“零负债”,更给荷兰贡献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成为荷兰经济的积极贡献者,而荷兰却以“国家安全”为由恩将仇报。

荷兰自身也正吞下苦果。此次非法干预恐导致国际投资者对荷兰的信任度大幅下滑,跨国企业或需重新评估在荷布局风险。

荷兰“暂停”绝非问题终点,全面归还是关键

面对危机,中方始终释放善意——11 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予以豁免,最大程度减少全球产业损失。荷兰在声明中也承认 “对中国当局为确保芯片供应所采取的措施持积极态度”。但中方的善意绝非无底线妥协,荷方“暂停干预”不是“彻底纠错”,荷兰政府若企图将初步表态当作问题解决的终点,回避核心矛盾,不仅会辜负中方释放的善意,更将彻底丧失国际社会的信任。

作为危机的引发者,荷兰政府已无更多时间消耗,唯有以实际行动纠正非法行为,才能维护经贸合作的基础,修复全球产业链——否则,必将为其顽固与短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