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协同,中信科移动构建低空经济人才“生态雨林”
12 小时前 / 阅读约3分钟
来源:C114
2025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教学论坛在济南举行,中信科移动专家作专题报告,探讨低空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岗、课、训、赛、证”五位一体培训方案,推动产教融合。

11月8日,2025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教学论坛在济南举行。中信科移动为此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中信科移动行业专家张永强受邀参会,并作了题为《5G-A通感一体化赋能低空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的协同创新实践》专题报告,与来自行业、院校及企业的100余名专家与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数智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与产教融合模式,为低空经济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大会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和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和山东电子学会教育专委会联合承办。论坛旨在搭建一个跨区域、跨校际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荟萃各方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其共建共享。会议设置主论坛和三大分论坛,分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深入讨论。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目前正以每年超30%的增速蓬勃发展。然而,当前教育体系面临两大矛盾:一是技术迭代与课程滞后的矛盾,二是产业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的错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低空经济对“通信+感知+算力”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构建“技术-产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信科移动依托5G-A通感一体化技术,将通信与感知能力融入低空交通基础设施,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场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针对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缺口,中信科移动创新提出“岗、课、训、赛、证”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训方案,构建“基础+技能+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该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内容,重构模块化课程,强化通感技术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教学场景延伸至企业真实岗位,实现“以赛促学、以证促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并通过推行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移动信息网络工程师”、教育部1+X“移动通信基站测试”以及中信科移动“DCNE”证书制度,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未来,中信科移动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构建低空经济人才“生态雨林”,推动5G-A通感一体化向6G通感算一体化演进,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技术底座,并积极联合高校、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最终形成从岗位需求到课程建设,从人才培养到反哺产业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