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即将跑出一个2600亿IPO
15 小时前 / 阅读约13分钟
来源:36kr
赛力斯拟赴港IPO,募资用于研发、营销等,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重庆汽车产业抓住新能源机遇,实现换道超车,计划到2027年构建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又有A股企业向港交所发起了IPO冲击。

9月25日,赛力斯集团(下文亦称“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申请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根据备案通知书,赛力斯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积极反应。9月26日,赛力斯股价一度涨停,创下股价历史新高163.52元/股。截至当天收盘,赛力斯股价报157.22元/股,总市值约2600亿元。

赛力斯推进港交所上市的目的明确,如其此前所说,“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告,赛力斯本次香港IPO募资金额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此次赴港IPO,也顺应了2025年多家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趋势。选择这个时间点赴港上市,一方面得益于公司业绩改善的基本面支撑,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新能源汽车板块受资本市场青睐的窗口期。

有趣的是,就在赛力斯获证监会备案的同一天,市值约2000亿港元的老牌车企奇瑞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以91.45亿港元IPO募资额摘得“年内最大车企IPO”桂冠。而今,这项“纪录”有望短时间内刷新。

创业“老兵”,又要去IPO

赛力斯的名字在消费者眼中并不陌生,常常与“华为”相捆绑。但作为重庆老牌车企,赛力斯的故事要从赛力斯背后低调的掌门人张兴海说起。

1963年出生的张兴海,童年记忆里满是嘉陵江畔的机器轰鸣。1986年,23岁的张兴海用凑集的8000元在老家凤凰镇创立了凤凰电器弹簧厂,生产电器簧和微车座垫簧,弹簧虽小,却是冰箱、电视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在此之前,国内通用的弹簧大多依赖日本进口,成本高昂且易损坏。凤凰电器弹簧厂却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出质量好、价格低的替代品,将弹簧价格从1美元降至1元人民币以下,迅速占领了全国九成市场份额。

张兴海的眼界不止于此,他很快将目光转向汽摩配件减震器领域。期间,张兴海的减震器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认可,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但张兴海不满足于做“幕后配角”。2003年,张兴海抓住东风集团更换合资伙伴的机遇,与东风汽车公司、东风实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组建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重庆小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一辆东风小康面包车上市。凭借其高性价比和皮实耐用的特性,东风小康微车一度占据全国微车市场前三,连续10年保持行业“前三名”。

真正的考验在2010年后。随着国内汽车产能过剩,燃油车市场增速放缓,张兴海敏锐察觉到新能源趋势。2016年,张兴海决定押注新能源,带领企业开启第三次转型。同年6月,主要从事整车和其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小康股份登陆A股市场。

回过头看,2016年也是赛力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赛力斯开始高起点、系统性探索、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我们洞察到,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驱动汽车产业全面重构,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智电融合成为必然,跨界成为常态,产业边界在不断扩展中渐趋模糊。我们更加坚定了转型升级的决心。”张兴海表示,特别是在2021年,赛力斯和华为开创了汽车产业与ICT产业跨界融合的先河,彼此发挥长板效应,探索“智慧重塑豪华”的“新豪华”造车理念。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从研发、技术、制造到销售、服务全链路的相互赋能。2021年底,双方深度合作的品牌问界正式发布。问界系列车型随后相继推出,仅用15个月就下线了第10万辆车,创下了当时最快达到10万辆车的纪录。

2022年,小康股份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小康股份”证券简称变更为“赛力斯”,这标志着战略重心全面聚焦新能源。

今年3月底,赛力斯发布2024年财报,营收、利润等多项数据创品牌历史纪录,其中营收同比增长超三倍,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是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025年,赛力斯继续高歌猛进。数据显示,赛力斯上半年营业收入62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三十九载商海浮沉,张兴海掌舵的企业先后经历三次创业蝶变,企业名称与标识亦三度更迭——从最初的渝安创新,到深耕整车制造的小康工业,再到如今聚焦智能电动的赛力斯,每一次转身都烙刻着时代的印记。

从一根弹簧的精密锻造起步,到以新豪华智能电动车树立行业标杆,这位在制造业深耕近四十年的“老兵”,用时光与汗水完成了一场从幕后到台前的逆袭叙事。

随着赴港上市申请获监管备案,这位制造业老兵即将再度叩响资本市场大门,开启属于赛力斯的港股新征程。

2600亿超级车企,来自“中国底特律”

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冲刷出西南工业重镇的底色。当外界惊叹于赛力斯以2600亿市值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时,鲜有人知,这家从弹簧厂起家的企业,其成长轨迹与重庆“中国底特律”的产业基因深度交织。

重庆制造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862年始创于上海松江的长安机器制造厂,历经抗战时期西迁重庆,于1958年5月试制出第一辆长江牌46型吉普车。后随着1965年三线建设的推进,重庆成为兵工企业建设的主战场。四川汽车制造厂的前身在重庆双桥动工建设重型军车生产基地。然而,在改革开放前,重庆汽车工业面临"缺轻、少微、无轿车"的困境,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长安厂从广交会上获得灵感,引进日本铃木技术,于1984年11月生产出第一批长安牌微型载重汽车。与此同时,重庆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合资成立庆铃汽车,四川汽车制造厂则引进德国曼和奥地利斯太尔技术生产重型卡车。这一时期,重庆在微、轻、重型载重汽车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轿车领域的突破来得稍晚。1991年,长安通过巧妙方式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组装出第一批奥拓轿车。1993年成立的长安铃木合资公司,到2008年共生产超过50万辆奥拓轿车,圆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汽车梦。1997年重庆直辖后,汽车制造业顺理成章成为支柱产业。2001年,长安与福特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丰富了重庆汽车产业格局。

2013年,重庆正式喊出了要成为“中国底特律”的口号。彼时,重庆提出形成“1+8+1000”汽车产业体系的目标,即包括一家龙头车企(长安汽车)、8个在中国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建成或在建数十万辆产能的生产基地,以及1000家零部件企业。

在央企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重庆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至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已突破260万辆,跃居全国首位;其中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产销量达到142.5万辆,成为中国首个突破百万辆年产销规模的自主品牌。此后三年间,重庆持续保持全国汽车产销第一的地位,最高年产量一度突破300万辆大关。

2018年成为重庆汽车产业的转折点。随着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逐步退出,叠加长安福特销量大幅下滑、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等不利因素,加之全国汽车市场出现近三十年首次负增长,重庆汽车产业遭遇重挫,全年产量同比大幅下降36%,全国排名从第一位骤降至第六位。

到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已较历史峰值缩减超过一半。这一连串的市场变化,使重庆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好在,新能源时代带来危机的同时,也给重庆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突破机会。重庆汽车产业紧紧抓住电动化、智能化机遇,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跳板,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重塑,实现“换道超车”。

一开始,在传统汽车制造向新能源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初期,重庆也曾经历市场洗礼,遭遇“水土不服”,如产品缺乏竞争力、汽车销量下滑等。然而,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健全的产业链,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实现了换道超车。

重庆市政府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架构下,提出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这既是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深度变革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基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良好态势。

数据见证一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正在加速崛起——2024年,重庆主流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突破23.6万元,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攀升至48.3%。其中,赛力斯旗舰车型问界M9全年销量突破15.1万辆,以黑马之姿在50万元以上豪车市场稳居第一,销量几乎是第二名宝马X5的两倍。

根据发展规划,重庆计划到2027年构建完成规模达万亿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体系。这一宏伟蓝图展现了重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雄心壮志,也预示着重庆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重庆将成“创投新高地”

当赛力斯以“重庆制造名片”的姿态冲刺港交所IPO,其意义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资本跃升,更成为这座工业重镇历经二十年深耕培育的“产业+创投”双轮驱动模式的生动注脚。

赛力斯的崛起,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目前,重庆已构建起以国企长安、民企赛力斯两大总部企业为龙头,上汽、东风、吉利、长城等知名整车企业制造基地为骨干,比亚迪电池、宁德时代、华阳等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正在从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不仅是汽车产业,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重庆持续巩固全球产业地位。2024年,“重庆造”笔记本电脑产量继续领跑全球,智能手机、服务器及功率半导体等新兴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也实现规模化生产,功率半导体产能稳居全国前三。

先进材料产业发展也呈现集群化态势,不仅产业产值超过6200亿元,在车用轻合金、复合材料领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航空级钛合金无缝管、光学级有机玻璃等关键战略材料也纷纷完成国产化突破。

产业与创投如同车之两轮,彼此驱动向前。如今的重庆创投圈,早已褪去青涩,从当年的默默无闻成长为西部资本版图上的重要角色。

山城的创投江湖,早非吴下阿蒙。故事始于2004年,这一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渝富控股集团,2009年,渝富控股集团旗下的渝富资产管理公司与亿泰证券,合资组建了重庆亿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这是当时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第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金额达50亿元人民币。彼时西部创投尚处萌芽,这只基金的落地,如同在嘉陵江投下一颗石子,预示着重庆对资本力量的敏锐捕捉。

真正的转折在2020年。重庆以“组合拳”搅动创投圈:产业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渝富控股、高新区四方联手,与IDG资本、松禾资本等签下675亿元合作协议,创投圈首次掀起“组团赴渝”热潮。

这背后是“基金招商”的深层逻辑——用政府资金杠杆撬动社会资本,以明确的投资方向吸引优质GP落地。

2022年1月,由重庆市财政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出台《重庆市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成立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累计参与出资70余支子基金、总规模超过600亿元。主要投向重庆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

随后,《2022年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申报指南》紧接出炉,重庆开始面向社会招募优秀GP。据悉,该基金总规模400亿元,首批认缴出资额为280亿元。子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或主投专精特新企业,主投领域的投资总额不低于子基金规模的70%。

2023年,重庆开始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集群化、全链条思路推进产业培育,持续“外引内育”,完善产业生态。

目前,重庆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股权投资体系、信贷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生态体系“4个体系”基本形成。搭建了规模1200亿元的市区两级国有控股私募基金架构,创新推出“经营成果挂钩贷款”等科技信贷产品100余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625家,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动态保持1000家以上。2024年,重庆还召开了中西部首个并购重组对接会、中国股权投资年会,吸引20家头部投资机构、233家上市公司对接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重庆全市股权投资基金在投科技型企业项目超过860个,近两年保持50%以上快速增长,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过7000亿元,较“双倍增”行动计划之初增长45%以上。

当资本、产业、创新在此交汇,也意味着,重庆离“创投新高地”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