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下一章:吞并xAI?
8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36kr
特斯拉与马斯克旗下AI公司xAI的合并传言渐成现实,股东提案、薪酬方案等推动合并,合并将打造通用AI体,形成数据飞轮,实现软硬件深度耦合。

在科技与资本的世界里,有些传言,起初只是爱好者论坛里的窃窃私语,而后发酵为财经媒体的捕风捉影,最终,它们会以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摆上最严肃的议事日程。 

特斯拉(Tesla)与马斯克旗下另一家AI初创公司xAI的合并,正是这样一则正在逐渐为现实的预言。 

上周日,天桥资本(SkyBridge Capital)创始人Anthony Scaramucci的一条推文,为这本已滚烫的预期再添了一把烈火。他直言:随着马斯克加速将AI整合到其商业版图中,特斯拉与xAI的合并“感觉不可避免”。 

这并非孤立的喊话。当一份敦促特斯拉投资xAI的股东提案被正式提交,当马斯克那份价值可能高达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中,被摩根士丹利扒出隐藏的“合并条款”时,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横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估值可能冲击8.5万亿美元的AI巨头,正在浮出水面。

这背后,究竟是资本的狂想,还是马斯克的布局?今天,硅兔君结合与其专家团队的交流,将深入拆解这场世纪合并的可能性,以及它所指向的AI未来。

01

将一个千亿美元估值的当红炸子鸡(xAI),并入一个已是万亿市值的巨头(特斯拉),绝非心血 interracial。我们从四个关键的信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路径是如何被一步步铺就的。 

1. 一纸提案:从民间呼声到正式议程

一切始于一位名叫Stephen Hawk的特斯拉散户股东。他的一份正式提案,建议公司对xAI进行投资,并将在11月6日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投票。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步,其象征意义却无比重大。它标志着“特斯拉与xAI资本联合”这件事,首次从舆论场的讨论,进入了公司治理的正式议程。 

正如Hawk本人所言,他的灵感正是来自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暗示。他认为,“正式确立这种伙伴关系对于确保双方明确的共同利益至关重要”。这代表了那部分最忠实的投资者的心声:我们投资特斯拉,就是投资马斯克的AI愿景,我们不希望xAI的巨大成功与我们无关。

2. 万亿薪酬:藏在魔鬼细节里的“合并条款”

如果说股东提案是“自下而上”的推动,那么马斯克的新十年期薪酬方案,则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份方案,被摩根士丹利等顶尖投行视为解开合并之谜的“钥匙”。 

大摩的分析师Adam Jonas敏锐地指出,方案中一项关于收购的补充条款,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市值和调整后EBITDA里程碑目标可能会进行调整,以计入被认为对里程碑实现有重大影响的特斯拉收购活动。”

这段拗口的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如果特斯拉未来进行了“重大”收购(例如xAI),那么马斯克的业绩考核目标可以随之调整。 

华尔街的解读直截了当:这是为未来合并xAI预留的、最灵活的制度接口。它表明,这场潜在的合并,早已在特斯拉的长期战略工具箱中,只待时机成熟。

3. 马斯克本人的25%的控制权

马斯克本人也毫不掩饰对合并的开放态度。他不仅在X平台上公开征求粉丝意见,更对投资者直言“将根据股东的意愿行事”。 

这背后,是他对特斯拉控制权的深层考量。马斯克已多次明确表示,希望持有特斯拉至少25%的股权,以在公司控制权变更中拥有一票否决权。然而,单纯在二级市场增持,成本极高。 

通过合并xAI,则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马斯克在xAI中占有大量股份,若xAI被特斯拉收购,他的xAI股份将相应地置换为特斯拉的新增股份。这既能让他的持股比例大幅提升,又能回应投资者对他精力分散的担忧,将所有核心业务牢牢锁定在特斯拉这个主平台内,一石二鸟。

4. 华尔街的亢奋

资本市场对故事的追逐是贪婪的。当深水资产管理的知名分析师Gene Munster振臂高呼,称“特斯拉与xAI的结合可能帮助前者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时,整个华尔街都被点燃了。 

这种观点的背后,是对特斯拉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估——它将不再仅仅被看作一家电动车或能源公司,而是一家真正的、端到端的、软硬件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 而这样的公司,理应享受远高于制造业的“AI估值溢价”。

02

市场的狂热,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商业逻辑之上。特斯拉与xAI的合并之所以被认为是“天作之合”,是因为它们分别占据了AI世界的两极,彼此互为对方最需要的那块拼图。 

1.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马斯克不止一次强调,特斯拉是一家“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公司”。它的核心任务,是让AI理解并与物理世界互动。具体体现就是: 

自动驾驶(FSD): 教会汽车看懂、理解并决策于复杂的物理交通环境。 

人形机器人(Optimus): 机器人在工厂、家庭等非结构化物理空间中执行任务。 

而xAI,则专注于“数字世界的人工智能”。它的核心产品Grok大语言模型,致力于理解和生成人类的语言、代码和逻辑。 

对于像Optimus这样的硬件载体而言,物理世界的感知和执行能力是其“身体”,而语言模型的认知和推理能力则是其“灵魂”。 

只有当二者深度结合,它才能听懂复杂的指令,并将其拆解为行动。特斯拉与xAI的合并,正是为了打造这样一个“身心合一”的通用人工智能体。 

2.从“看见”到“理解”的终极闭环

AI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数据的竞争。特斯拉拥有全球最大、且仍在指数级增长的真实道路驾驶视频数据,这是训练物理世界AI最宝贵的资源。 

但这些数据过去更多是被用于“感知”任务的训练,比如识别车辆、行人和车道线。合并xAI后,Grok强大的多模态能力,可以将这些海量视频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标注”和“理解”,形成一个无与伦比的数据飞轮: 

特斯拉的车队收集海量视频数据 -> Grok模型在云端对视频进行深度理解和逻辑标注 -> 训练出更聪明的FSD和Optimus模型 -> 部署到车队和机器人上,表现更好,从而激励更多用户使用并产生更高质量的数据 -> 循环往复,指数级进化。 

这个飞轮一旦转动起来,其壁垒之高,将让任何竞争对手都望尘莫及。 

3. 软硬件的深度耦合

大模型竞赛的终局,一定是软硬件的垂直整合竞赛。你不仅要有最好的算法,还要有为你的算法量身定制的、最高效的芯片和数据中心架构。 

特斯拉有自研的Dojo芯片,xAI有Grok模型,合并后,他们可以实现从底层芯片设计、到数据中心建设、再到上层模型训练的极致优化,把每一瓦特的能量都转化为有效的算力。 

事实上,两家公司的协同早已在悄然发生:Grok已被整合到部分特斯拉车辆和Optimus原型机中;而xAI的算力中心,其电力稳定供应,正是由特斯拉能源的Megapack工业储能电池来保障。 

03

当所有的逻辑都指向合并时,剩下的问题就是:何时以及如何。 

对于特斯拉的股东而言,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眼看xAI的估值从百亿一路狂奔,寻求2000亿美元的新融资,而自己作为特斯拉的投资者,却无法直接分享这一AI革命的最大红利,这无疑是一种煎熬。

特斯拉与xAI的合并,绝非简单的“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它是马斯克为了构建一个从底层能源、到定制芯片、到超级算力、再到顶尖算法,最终落地于汽车和机器人两大物理载体的、史无前例的AI垂直整合帝国的必然一步。

11月6日的股东大会,将是这场大戏的关键节点。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我们正在见证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重组,而是一个AI新纪元的开启。 

结语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

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