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又一家半导体企业倒下 瓴盛科技子公司立可芯进入破产程序
3 天前 / 阅读约17分钟
来源:集微网

1.又一家半导体企业倒下 瓴盛科技子公司立可芯进入破产程序

2.芯联集成拟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 加码碳化硅及高压模拟IC布局

3.蔚来生死豪赌! 200亿人民币增资背水一战乐道L90价格屠夫震撼登场

4.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英伟达CEO黄仁勋

5.多方深层考量,EDA行业“世纪并购”尘埃落定

6.捷豹路虎将在英国裁员500人

7.微软回应国会疑虑 停止中国籍员工参与美军技术协助


1.又一家半导体企业倒下 瓴盛科技子公司立可芯进入破产程序

2025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瓴盛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立可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立可芯)破产审查一案(案号:(2025) 沪 0115 破申 172 号 ),标志着这家曾备受瞩目的半导体合资企业走向终点。

当时,大唐电信旗下联芯科技以立可芯全部股权出资,联合高通中国、建广资产等共同设立瓴盛科技,公司专注于智能物联网和移动通信芯片研发,产品线涵盖AIoT SoC和智能手机SoC两大领域。



在发展过程中,瓴盛科技确实取得过一些技术突破。2020年推出的JA310芯片采用三星11nm工艺,在智能家居领域实现量产;2022年发布的JR510智能手机芯片更是打入国际市场,搭载于小米POCO C40机型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然而,这些成绩未能扭转企业的亏损局面。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瓴盛科技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持续的亏损动摇了股东信心,大唐电信自2021年起逐步减持股份,最终于2022年完全退出。虽然公司先后引入小米产业基金、智路资本、格科微、华勤技术、电连技术、建广资产等投资者,但仍未能解决资金困境。2024年初格科微的公告显示,瓴盛科技已陷入"扣除商誉后净资产为负"的困境。

随之而来的是欠薪、欠费、社保逾期等问题集中爆发。有员工在“问政四川”平台上留言,瓴盛科技及立可芯自2023年12月起欠薪,而成都市双流区人社局回复,公司目前暂无力支付工资,正在积极筹备资金,建议员工申请劳动仲裁。

诉讼也接踵而至,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瓴盛科技及立可芯身为被告的案件数量已经高达146起,案件金额超1亿元,涉及劳动合同纠纷、债权纠纷、服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基于此,立可芯进入破产审查程序自然不足为奇,后续经营、资产处置及对半导体行业的连锁影响,成为行业热议焦点。


2.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英伟达CEO黄仁勋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7月17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王文涛表示,中国吸引外资政策不会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创新创造充满活力,希望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跨国公司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黄仁勋表示,中国市场非常有吸引力,英伟达愿同中国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合作。

同日,黄仁勋在第三届链博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英伟达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市场非常神奇且有活力,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他们拥有雄厚的计算机科学实力,能够通过使用英伟达的产品来创造令人惊叹的服务,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独一无二的市场。”黄仁勋表示。


3.芯联集成拟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 加码碳化硅及高压模拟IC布局

7月18日,芯联集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以58.97亿元的交易价格收购15名交易对方持有的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简称“芯联越州”)72.33%股权。交易完成后,芯联集成将实现对芯联越州的全资控股,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在功率半导体、碳化硅(SiC)及高压模拟IC等高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芯联越州作为芯联集成的控股子公司,定位高端半导体制造,其8英寸IGBT和硅基MOSFET产能达7万片/月,6英寸SiC MOSFET产能为8千片/月,是国内车规级SiC功率器件产业化的先行者。凭借先进的产线和技术工艺,芯联越州的产品良率和技术参数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其SiC MOSFET产品90%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车载主驱6英寸SiC MOSFET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

此外,芯联越州在高压模拟IC领域实现突破,填补了国内中高压模拟IC技术的空白,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工控等领域提供关键国产化解决方案。2024年4月,其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顺利下线,预计2025年量产,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8英寸SiC MOSFET规模量产的企业。

芯联集成母公司目前拥有8英寸晶圆10万片/月的产能,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和MEMS代工业务。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实现对芯联越州8英寸硅基产能(7万片/月)的全面整合,优化管理效率,同时在SiC MOSFET、VCSEL(GaAs)及高压模拟IC等高附加值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

芯联集成表示,此次交易将助力公司把握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市场对碳化硅器件的快速增长需求,巩固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未来,公司将持续聚焦高端功率半导体和特色工艺平台,深化产业链协同,提升全球竞争力。


4.蔚来生死豪赌! 200亿人民币增资背水一战乐道L90价格屠夫震撼登场

上周四(10 日),中国电动车厂蔚来以一场高密度战略行动在新能源车市场投下震撼弹,旗下乐道品牌第二款车型L90 在当天正式发布,19.39 万元(人民币,下同) 的电池租用方案起售价引发市场哗然。同时,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与蔚来汽车科技(安徽) 有限公司同步完成合计200 亿元的增资动作。专家认为,这两记重拳不仅刷新产业认知,更向市场传递出蔚来「全力奔跑」的明确信号。

在发布现场,蔚来创办人李斌用160 分钟详细解读了乐道L90 的策略定位。这款车长5.145 公尺、轴距3.11 公尺的「家庭大三排纯电SUV」,以27.99 万元的预售价和19.39 万元的电池租用方案,直接击穿5 公尺级SUV 的价格天花板。

相较于同级的理想L9、问界M9 等40 万元以上的产品,L90 以中型车价格提供全尺寸SUV 空间,搭配240L 超大前备舱、三排六座布局、605km 续航、三分钟换电等配置,精准锁定家庭用户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L90 标志着乐道品牌正式「脱蔚来化」,从强调高端科技转向家庭实用主义,李斌现场演绎的顺口溜「座座都是VIP,六人十箱无压力」,直击多孩家庭出行痛点。

资本市场的动作同样耐人寻味。工商资讯显示,此次增资全来自母公司蔚来控股的现金注入,两家公司仍维持100% 全资控股状态。在蔚来今年首季净亏损67.5 亿元、累计亏逾千亿、帐面现金仅剩81 亿元的背景下,这笔200 亿元的注资被业内视为「孤注一掷」的战略豪赌。

分析师指出,经费将主要用于支撑蔚来F1/F2 自营工厂转型、加强研发投入及布局直营销售网络。

随着7 月正式注销与江淮合资的「江来制造」,蔚来已完全转向自主生产体系,而自研5 奈米智慧驾驶晶片「神玑NX9031」、量产自研操作系统SkyOS 等核心技术布局,均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市场端的正面讯号正在显现,今年第二季蔚来交车量达72056 辆,季减71.2%,较去年同期成长超25%,其中乐道品牌贡献17,081 台,刚上市的萤火虫品牌达7612 辆,三品牌综效初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蔚来透过CBU(Cell Business Unit) 经营机制改革,将业务模组ROI 考核细化到每个项目,年初500 多个申报项目中仅透过一半,一线团队削减40% 人员却实现销量逆势增长40%。

成本控制方面,「5566」车型透过零件通用化削减10% 成本,神玑晶片上车后单车成本再降1 万元,销售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等核心指标均进入下降通道。换电业务则成为隐形成长途径,3399 座换电站中1000 座布局高速公路,「国家队」联合建设模式推动换电业务从烧钱转向盈利。

不过,挑战依然严峻。特斯拉持续降价、比亚迪市占率扩张、小米YU7 与问界M9 虎视眈眈,新能源车市场的淘汰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蔚来能否达成三大品牌月销5 万辆、毛利率回升至17%-18%、费用压缩至10% 以内的目标,将成为决定其生死的关键。

李斌上周四在记者会上坦言:「亏1000 亿的底色是600 亿的研发投入。」从依赖国资续命到如今200 亿真金白银的自我救赎,蔚来正试图在技术卡位、品牌分化和成本控制的三线作战中寻找突发路径。

随着第四季获利承诺逼近,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战,正逼着这家曾经的新势力标竿完成最后的蜕变,市场留给蔚来的时间已在倒数,但至少在200 亿增资的加持下,李斌仍握有逆风翻盘的筹码。(钜亨网)


5.多方深层考量,EDA行业“世纪并购”尘埃落定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有条件批准了新思科技(Synopsys)以350亿美元收购安似科技(Ansys)的交易,此举扫清了该交易的最后主要监管障碍。

2024年1月16日,新思科技宣布以现金加股票形式收购仿真软件制造商Ansys,对Ansys股东给出每股197美元现金加0.345股Synopsys普通股(基于Ansys2023 年12月21日前60天交易均价溢价35%),交易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成,规模达350亿美元(约2516亿元人民币),为2023年11月以来科技赛道最高收购纪录。

长远看,合并将极大巩固新思科技在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市场的领导地位。作为EDA领域“三巨头”之一,新思科技2024年以32%的市场份额显著领先同业,核心业务覆盖芯片从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的全流程。安似科技则是工程仿真软件领域的“隐形冠军”,在汽车碰撞、航天器热分析等系统级仿真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案,必然受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涉及到市场垄断、竞争格局改变等问题的审查极为严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标准和流程各不相同,新思科技和安似科技需要在各个司法管辖区分别应对审查。

这一系列来自不同地区的审查要求,使得交易的推进需要不断满足各方需求,耗费了大量时间。例如,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1月有条件批准该收购交易,要求两家公司剥离相关资产;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2025年5月宣布,要求新思科技与安似科技剥离部分资产。

然而这起美国企业间的并购,其最终监管审批的关键环节在中国。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深度介入,背后蕴含着两大亟待解决的核心矛盾。

从市场垄断风险角度来看,在光学与光子软件市场,新思科技与安似科技一旦完成合并,其市场份额将飙升至65%-70%。如此高的市场集中度,意味着在该领域内,几乎形成了寡占甚至近似垄断的格局。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市场的创新活力也会因缺乏有效竞争而逐渐萎靡。

而在细分的EDA领域,情况更为严峻。安似科技的门级安全分析软件,早已在市场中占据95%-100%的绝对垄断地位,这使得其存在强烈的动机去实施捆绑销售策略,限制不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捆绑销售不仅强迫客户购买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客户成本,还阻碍了其他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公平竞争。限制互操作性则破坏了市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变得封闭和低效,进而影响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节奏。

供应链安全方面,更是中国监管机构不得不重点考量的因素。2025年5月,美国单方面切断EDA对华供应,直击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痛点。

EDA 软件作为芯片设计的核心工具,其供应的中断,将导致中国众多半导体企业的设计工作陷入停滞,严重影响产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中国特别要求新思科技“不得终止现有合同,公平供应寄生分析等 EDA产品”,这一要求旨在保障国内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基本安全。监管机构在面对此次收购案时,需要全面且谨慎地权衡批准该交易对国内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安全、产业长期发展以及企业切身利益的影响。

完成收购后的新思科技,从芯片的最初设计构思,到复杂电路的仿真验证,再到实际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模拟与分析,都能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技术支持。这不仅能极大提升芯片设计的准确性与效率,还能助力企业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产品迭代升级。而在业务布局上,新思科技也将借助安似科技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智造等领域成熟的业务布局和市场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 “从芯片到系统” 的发展战略。

新思科技的并购策略为国内EDA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其通过精准收购,如补强数字验证、IP核、AI驱动设计等关键环节,和前瞻性布局,瞄准新兴领域如系统级芯片、光子集成,高效整合技术能力,构建了覆盖芯片设计全流程的工具链护城河。国内企业正学习其以技术拼图为核心、强化生态协同的并购逻辑,避免盲目扩张,聚焦自身短板和未来方向,通过战略性并购快速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同时注重团队与文化的融合以释放协同效应。


6.捷豹路虎将在英国裁员500人



捷豹路虎(JLR)将在英国裁员多达500人,原因是该汽车制造商面临美国贸易关税对其销售和利润的压力。

捷豹路虎表示,将启动一项自愿裁员计划,预计裁员人数不会超过其英国员工总数的1.5%。该公司称此举是“正常的商业惯例”,目前的计划基于“公司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近期,捷豹路虎公布,截至6月的三个月内,其销量出现下滑,部分原因是由于关税原因暂停对美出口,以及捷豹计划逐步淘汰老款车型。

该公司6月警告称,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决定对出口到美国的英国汽车征收10%的关税,这将影响其利润。

但该公司还表示,英美汽车进口贸易协定使其“有信心每年投资35亿英镑”。

汽车行业专家、伯明翰商学院教授大卫·贝利表示,关税在裁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久前,捷豹路虎还公布了丰厚的利润——截至3月底的财年利润为25亿英镑——这是十年来的最佳业绩。

他还表示,该公司一直在招聘工人,为生产更多电动汽车做准备,因此关税“肯定产生了影响”。

作为特朗普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一系列关税举措之一,英国出口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在现有的2.5%关税基础上,还将面临额外25%的关税。这导致捷豹路虎暂停向美国的汽车出口。

然而,根据英美贸易协议,英国对10万辆汽车的关税降至10%,这与英国去年出口的此类汽车数量相当。

尽管如此,大卫·贝利表示,新税率仍比之前的2.5%“大幅提高”,并补充说,其最畅销车型之一路虎卫士产自斯洛伐克,仍面临27.5%的关税。

捷豹路虎是英国汽车行业的大型雇主,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该公司在索利哈尔、伍尔弗汉普顿和默西塞德郡的黑尔伍德设有工厂,并在英国生产揽胜SUV车型。


7.微软回应国会疑虑 停止中国籍员工参与美军技术协助

微软公司今天表示,将停止让中国籍工程师为美国军方提供技术协助。在此之前,调查新闻网站ProPublica的报导引发美国参议员质疑,并促使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下令调查此事。

这项报导详述在美国外包商聘雇具安全许可的「数位护卫」监督下,微软(Microsoft)聘用中国工程师参与美军运算系统的工作。不过,这些外包商往往缺乏技术与技能来评估中国工程师的作业是否构成资安威胁。

身为美国政府主要承包商的微软,其系统过去曾遭中国和俄罗斯骇客渗透。微软告诉ProPublica,公司曾在授权过程中向美方揭露相关作业流程。

微软发言人萧奥(Frank Shaw)今天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针对本周稍早引发的关切」,该公司已改变协助美国政府客户的方式,以确保五角大厦所使用的服务不再由中国工程团队提供技术协助。

今天稍早,担任参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及军事委员会成员的阿肯色州参议员柯顿(Tom Cotton),针对微软相关作法致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柯顿要求美军提交一份使用中国籍人员的承包商名单,并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训练美国「数位护卫」侦测可疑活动的资讯。

赫格塞斯今天也在X发文,认为柯顿的忧虑「完全正确」,国防部正调查微软的相关作法。

赫格塞斯说:「任何国家,当然包括中国在内,外国工程师都绝不能被允许维护或存取(国防部)系统。」(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