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深夜,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两份公告,宣布对美国模拟芯片贸易政策进行两项调查:第一项“反歧视调查”涉及美国在芯片贸易政策中是否歧视中国企业;第二项“反倾销调查”涉及美国低价策略向中国倾销芯片。
2025年9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认定经过初步调查,英伟达违反中国《反垄断法》,该机构将依法实施进一步调查。
过去十年,美国政府将芯片置于其技术政策的核心,并将科技置于与中国竞争的核心地位。为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限制中国在全球市场份额增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限制在美国系统中的“中国制造”,禁止向中国转让高端芯片和芯片制造工具等。在这场芯片战争中,中国在大多数时间里只是默默持续地投资和本地化,建立产能和寻求创新,却鲜少主动对美国政府和企业采取限制性措施。
然而,近期中美芯片之战似乎进入了新的阶段:中美之间半导体生态系统的明显分化。随着最近开始频繁直接对美国政府行为和科技巨头采取法律和贸易措施,我国似乎已经具备了某种自给自足程度的能力和底气。
在商务部发布的第一份公告中,宣布对美国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行为展开调查。反倾销是指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以挤垮竞争对手、垄断市场。根据公告,美国芯片企业长期以来通过低价策略向中国倾销芯片,严重威胁了中国相关产业的生存权。此次调查将持续一年,针对采用40纳米及以上工艺节点制造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器芯片。
这项调查是由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要求发起的,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该协会在提请的请求中表示,相关美国生产商包括四家,分别是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这些美国企业的产品在中国的年平均市场份额为41%,对华出口的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且其价格在2024年全年“持续大幅下降”,累计下降52%。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单一市场。这些区别于高端芯片的“传统芯片”采用成熟的制造工艺生产,然而却并非过时的技术,因为这些类别的芯片会根据新的需求和应用不断改进,而且广泛应用于对成本敏感且性能要求适中的应用的电源管理和数据传输,例如智能家电、消费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当中。实际上,这些“非高端芯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与新兴产业和技术保持高度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商务部就曾宣布对美国对芯片制造商进行“反补贴调查”,该调查涉及的也是所谓的成熟节点半导体,即传统芯片。我国商务部的声明直指美国《芯片法案》(CHIPS Act),称拜登政府对芯片产业给予大量补贴,美国企业由此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并以低价向中国出口相关成熟节点芯片产品,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焦点在于禁止性补贴的认定,而后者须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威胁,以及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通常是同步执行,统称“双反”,禁止性补贴很可能成为认定倾销的证据之一。
我国商务部并未声称相隔半年多、针对美国传统芯片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是否将合并调查,但此次反倾销的调查无疑强化了这一事实:美国制造商的产品很可能会受到中国的关税打击,甚至被禁止进口,中国减少对进口芯片依赖的策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调查可能会迫使外国公司放弃市场份额,从而引发国内采购浪潮。
我国商务部在声明中表示,近年来,美国在芯片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贸易歧视调查和出口管制。这种“保护主义”做法涉嫌歧视中国,旨在遏制和打压中国先进计算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020年,随着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半导体开始在美国的治国方略中发挥核心作用。美国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了关税,采取了若干出口管制措施,进行301调查等。中国企业在美国发布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占据着最大比例。2018年之前,实体清单主要针对中国的核武器、航空航天技术和军事工业;而2018年之后,实体清单主要开始针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正如美国领先智库CSIS的格雷格·艾伦在一份报告中所述,美国政府近年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有如下3个战略目标:
1、通过切断高端芯片的获取来削弱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方面的能力。
2、通过阻止中国获得西方先进的设计工具和芯片制造设备,阻止中国设计和制造自己的高端设备。
3、通过切断西方零部件的获取,阻止中国开发自己的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
所有这些措施已经持续了数年,于中国的针对性毋庸置疑。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来说,这也完全可被称为“歧视”。不过关键是,中国政府宣布这次反歧视调查的时机和预期的结果。
我国选择此时出手,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就在商务部公告发布前几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拉拢37个国家,试图形成针对中国的经贸围堵联盟;而在公告前一天9月12日,美国宣布了对中国企业的最新技术限制,将32家实体列入限制贸易名单,其中2家为中国公司,23家位于中国。公告之后的一天9月14日,中美两大经济大国于在西班牙开始第四轮贸易谈判,双方将讨论经贸问题,例如美国关税、出口管制的“滥用”以及TikTok。此次出手,中国显然是为了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
根据《对外贸易法》反歧视调查程序结束后,我国政府可根据反歧视调查的明确结果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如增加进口关税、禁止或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等。中国在2025年3月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我国首例、也是全球首例反歧视调查裁决公告——依法对加拿大部分商品采取加征关税的反歧视措施。通过这一案例,反歧视调查制度真正从《对外贸易法》的文本,成为一项可实操的贸易救济制度,丰富了我国对外贸易法律的“工具箱”——反制他国针对中国采取的反歧视贸易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9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从内容上看,修订草案进一步充实对外贸易工作总体要求、落实对外贸易领域改革举措、优化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同时,修订草案丰富完善对外斗争法律工具箱,补充完善相应反制措施。
中国政府从“反歧视”调查的合法性、合理性及预期的威慑作用,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国正利用监管工具增加外交谈判的砝码,增加获取先进半导体的渠道。
2020年,中国曾批准英伟达收购以色列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迈络思科技,收购完成后,迈络思成为英伟达的全资子公司。而英伟达被立案调查可以追溯到2020年4月16日,当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对英伟达收购迈络思作出了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的决定——《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根据该公告,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英伟达、迈络思和集中后实体履行如下义务:包括要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销售英伟达与迈络思高产品,不得强制进行搭售、保证二者的互操性、保证开源承诺以及对第三方的信息采取保护措施。
但就在9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出,英伟达违反了在该次收购中作出的承诺,但也只有这一句话,具体违反了哪一承诺并未言明,也没有提到任何处罚,表示将进行“进一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早在2024年12月就曾经公布过,此次声明也未增加任何新的信息。但这项裁决可能会给目前正在马德里进行的中美关税谈判蒙上一层阴影,增加了上述两个商务部反倾销、反歧视调查的分量,更反映了中国监管机构对于外国芯片企业的态度转变——甚至使用从前罕见的反垄断工具。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负责人罗文曾经承诺,中国将影响全球反垄断规则,并表示会加强对先进科技行业外国收购案的审查力度。
全球企业日益依赖英伟达的芯片作为先进人工智能系统基础设施,这使其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更使其陷入中美芯片主导权竞争的泥沼。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认为,能否与中国开展业务,对公司维持人工智能芯片领军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英伟达对于中美芯片竞争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就像华为近年来常常成为美欧政策制定者讨论的话题和政策执行对象,英伟达也将在中国监管语境下反复被提及。
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在7月表示已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一款为中国市场研发的芯片所涉及的安全风险作出说明,称该芯片存在被远程关闭或用于追踪用户位置的可能性。
时间倒回10年前,当时很少有人会关注芯片,了解其制造方法和全球供应链的复杂程度。经过十年的芯片竞争,许多美国芯片公司的最大市场仍然是中国,而中国许多关键类别芯片的最大供应商也是美国公司。两国都不得不选择让技术竞争与相互关联的供应链尴尬地共存。
这种状况是否还能够继续,或者还能继续多久,很可能将取决于潜在竞争利益与芯片生态链中断的经济成本的计算和反复衡量。这种复杂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和中国芯片战争战略偶尔出现的不一致,反过来也增加了我们对未来预判的困难。
就像《芯片之战:争夺全球最关键技术》的作者克里斯•米勒所说,零和科技竞争必须与中美两国强大集团仍然认为是正和博弈的经济关系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