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济大学联合张江实验室筹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落地松江;
2.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提出正交偏振相位解耦新方法,成果发表于《纳米快报》并入选封面;
3.“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1.同济大学联合张江实验室筹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落地松江;
10月28日,“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翔、副院长魏贤龙、电子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红燕,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智武,副总经理刘浪,工业软件事业部研发总监宋智广,人才运营事业部总监徐彬彬,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青松,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强等领导嘉宾出席。
校企携手 共建智能网联创新平台
仪式上,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魏贤龙代表学院致辞。他介绍了电子学院在人工智能、智能计算及网联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基础与学术布局,指出学院始终重视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科研成果走向真实应用场景。本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的重要探索。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魏贤龙致辞
华航唯实董事长夏智武在致辞中表示,智能网联技术正成为推动未来交通、制造与信息融合的重要方向。希望通过与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深入合作,依托电子学院在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创新应用。

华航唯实董事长夏智武致辞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青松在致辞中强调,校企多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将有助于构建跨学科、跨层次的创新协同体系,为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青松致辞
签约揭牌 共启合作新篇章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程翔与华航唯实董事长夏智武代表双方签署了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程翔教授与夏智武董事长共同为“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上还举行了联合实验室授牌环节,由主任单位为副主任单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授牌。

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

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单位授牌仪式
随后,举行了联合实验室聘书颁发仪式。电子学院教授程翔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电子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红燕,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青松,华航唯实副总经理刘浪担任副主任。

联合实验室颁发聘书
程翔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未来,联合实验室将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科研积累,结合华航唯实在智能制造与工程应用方面的经验,聚焦智能网联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联合实验室主任程翔发言
聚焦前沿 共谋发展
随后进入会议讨论阶段,参会成员围绕实验室建设规划、研究方向与合作机制展开了深入讨论。刘浪副总经理介绍了实验室近期工作计划;朱青松院长就后续工作推进及产学研合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宋智广总监介绍了华航唯实的工作成果与近期计划,提出了联合研发、示范应用与技术推广的初步安排;电子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红燕围绕“技术落地与应用实践”作了专题介绍。

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刘浪发言

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朱青松发言

华航唯实工业软件事业部研发总监宋智广发言

电子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红燕作专题介绍
“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将聚焦智能网联(泛在连接、物联网等)与网联智能(多智能体协同定位与感知等)领域的关键科学与工程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前沿,探索“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模式。此外,联合实验室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核心算法、协同感知、系统仿真与工程验证等方向深化合作,支撑智能网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共绘蓝图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作为人工智能与网联智能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依托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与科研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为电子学院在智能网联方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合作搭建新平台,为加快科技成果走向社会应用提供新路径。
未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与华航唯实将以“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为起点,共同探索智能网联领域的科学研究、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智能网联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与会嘉宾合影
2.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提出正交偏振相位解耦新方法,成果发表于《纳米快报》并入选封面;
超表面在偏振多功能光学系统和装置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能够在亚波长尺度下实现多种先进的光学功能,例如自旋复用、光学波片、矢量全息、庞加莱光束等。这些功能要求超表面对光场的偏振态、振幅和相位实现同时编码。要实现这一关键光学特性,最有效的方法是精确排列一系列线性双折射单元(linearly birefringent element, LBE)——这类单元能对正交线偏振光产生不同的相位响应。理想的LBE需满足以下条件:对正交线偏振光具有尽可能高的透射率、最大的相位覆盖范围,以及尽可能高的解耦程度。
早期的LBE通过金属天线、液晶或介质亚波长光栅实现。然而,这些结构在光学效率或相位覆盖范围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具有椭圆形或矩形横截面的高折射率截断波导型介质纳米柱,成为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案中LBE的x/y线偏振相位响应取决于TM/TE波导模式的传播常数,但构型的局限性导致二者随着任一几何参数的改变而同步变化,解耦程度低。此外,相邻波导之间的近场耦合还会进一步降低光学效率。尽管具有额外几何参数的LBE(例如十字形、L形、Z形、T形以及自由形状的纳米柱等)以及先进的优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但物理机制层面的局限性并未真正被打破。
为了构建理想的LBE,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鑫彬教授和王占山教授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蒋志远副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向微扰超构表面的正交线偏振相位完全解耦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ional Perturbation-Driven Independent Control of Orthogonally Polarized Phases in Metasurfaces”为题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并入选期刊封面(Supplementary Journal Cover)。


受到邻近介质波导模式耦合的偏振选择特性的启发,采用两个相邻的波导型介质纳米柱构建LBE,其中次波导作为微扰,选择性地影响主波导的模式场分布。这种定向的微扰能够通过改变单一几何参数单独调控主波导短轴偏振方向的相位响应,而长轴偏振方向的相位响应保持完全不变。该方法能够在产生任意线性双折射的同时对波前实现自由编码。此外,显著提高的光场局域能力能够有效减弱相邻超表面单元之间的近场耦合,从而提高超表面器件的光学效率。

图1、定向微扰超表面。(a)介质平板波导在施加微扰前后的TM和TE模式振幅分布。其中β代表模式传播常数,光沿z轴传播,波导沿y轴无限延伸。(b)定向微扰LBE的示意图。(c)利用定向微扰LBE对正交线偏振相位实现解耦调控。
基于所提出的创新理念,论文依次演示了全庞加莱球波片、异常偏折四分之一波片,以及偏振敏感的离轴柱透镜。以异常偏折四分之一波片为例,在衍射效率和偏振转换效率方面,定向微扰超表面(88%和91%)相比传统矩形介质纳米柱超表面(74%和62%)均有显著提高。实验表征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吻合良好。

图2、基于定向微扰超表面实现的光学功能演示。(a)全庞加莱球波片。(b)异常偏折四分之一波片。(c)偏振敏感离轴柱透镜。
该工作提出了实现正交偏振相位解耦调控的创新方法,解决了现存方法中解耦程度差、光学效率低的性能瓶颈,理论上能够应用于所有具有偏振调控功能的超表面器件,在紧凑化、高性能的偏振光学系统和装置中具备优秀的应用潜力。
同济大学何涛助理教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蒋志远副研究员和同济大学程鑫彬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博士后冯超、同济大学何涛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对论文具有突出贡献的合作者还包括朱静远助理教授、董思禹助理教授、魏泽勇副教授、施宇智教授、王占山教授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5c03429
3.“北大-华航唯实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10月30日傍晚,松江区·同济大学交流座谈会在松江区举行,以同济大学为主体,联合张江实验室筹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以下简称“计量测试中心”)落地松江,这是同济大学与松江区共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究院取得的重要合作成果。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出席并讲话。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靖主持会议,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同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吴广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刘福升等出席。

郑庆华向松江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计量测试中心落地松江,将为推动高校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保障,是区校双方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服务上海先导产业的实际行动。要深刻认识区校合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握宝贵机遇,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围绕真问题,找准切口,创新机制,务求实效,为破解“卡脖子”难题、为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华杰感谢同济大学一直以来对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他表示,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当前,松江区正努力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计量测试中心入驻,与松江“2+4”产业体系高度吻合。希望双方深化战略引领,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区校合作的发展胜势。加强产学研联动,区校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松江区将全力以赴做实服务保障,落实落细合作事项,推动区校合作再结硕果。

会上,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了计量测试中心总体建设安排及后续产业化考虑,该中心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G60科创走廊落地转化,提供“中国尺量中国芯”的“同济方案”。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介绍了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同济模式,就区校携手共育卓越工程人才提出构想。
会上,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设计方案和同济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究院轻研发区域功能设计方案。其中,计量测试中心所在的科大智能产业园地块将主要用于开展研发、中试和测试服务平台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究院所在的“科创之眼”地块将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松江区洞泾镇人民政府签署《成果转化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共育集成电路领域产业人才,共研纳米计量产业标准,共筑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生态。

会上,举行了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进驻松江科大智能产业园区仪式。中心将立足松江、辐射长三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打造计量测试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更好赋能松江集成电路与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校双方围绕合作重点任务展开深入交流,达成诸多共识。松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参会。(文/黄艾娇、陈少颖 图/周游 视频/武毅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