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团队在全印刷钙钛矿模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3 天前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白阳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海宁教授与北京大学杨世和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了题为“Vapour-assisted surface treatment for highly stable fully printed carbon-electrode perovskite solar modul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在大面积应用时面临的稳定性挑战,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蒸汽辅助表面处理策略。通过利用小分子量、低沸点的氟苯硫酚分子,研究团队实现了对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的均匀钝化处理,有效减少了非辐射复合损失,促进了电荷的传输与提取。基于此策略制备的全印刷碳电极钙钛矿太阳能模组(活性面积约50cm²)实现了20.41%的光电转换效率,第三方认证效率达19.26%,为目前碳基钙钛矿模组中的最高效率。在稳定性方面,未封装模组在85°C氮气环境下老化4800小时后仍保持85%的初始效率,在1个太阳连续光照下持续输出1020小时性能几乎无衰减,且在85°C/85%湿热环境下老化2280小时后仍保持84%的效率。该研究为钙钛矿太阳能模组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