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调:AI手机明年出货挑战6亿台
2.联想季度营收超预期,全球PC市场份额增长
3.华尔街分析师激辩:英伟达财报能否平息“AI泡沫”担忧?
4.吉利资本领投,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获近10亿元A+轮融资
5.港股汽车股走弱,小鹏汽车再度下跌超5%,股价创近一个月新低
1.研调:AI手机明年出货挑战6亿台
研调机构DIGITIMES预估,2025年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为12.213亿支,年增成长2.3%,同时,生成式AI Android手机于2025年逐步向高阶及中高阶市场渗透,预估AI手机2026年全球出货,将从2025年的4.458亿支成长,接近至6亿支。
研调机构DIGITIMES今天发布讯息,综合供应链讯息、各区域市场状况及观察全球政经趋势,预估未来5年,新兴市场持续布建5G网路并扩大涵盖范围,加上这些区域的功能手机用户将持续换购智能型手机,可望带动这些市场智能型手机需求与出货成长,预估2025年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为12.213亿支,较2024年成长2.3%。
DIGITIMES资深分析师林俊吉预估,全球2025年至2030年每年出货成长率将落在3%上下,复合年均成长率(CAGR)将达3.06%。
DIGITIMES表示,2026年欧美国家进入降息周期,全球将进入美元走贬的总经环境,DIGITIMES预估智能型手机需求持续增加,智能手机预估出货为12.554亿支,成长幅度约为2.8%。
在5G智能手机方面,DIGITIMES预估,2025全年出货8.834亿支,较2024年成长18.4%; 2026年至2030年5G手机出货每年将增量0.5亿至1.2亿部。
随生成式AI浪潮持续席卷各硬体、软体及服务领域,林俊吉观察及推估,生成式AI手机2026年全球出货,将从2025年的4.458亿支成长接近至6亿支。
他进一步表示,生成式AI Android手机于2025年逐步向高阶及中高阶市场渗透,价位带已至400至500美元,2026年Android平台的生成式AI手机将扩大至中阶市场,约为350至400美元价位带。
2.联想季度营收超预期,全球PC市场份额增长
联想公布的季度营收超出预期,这得益于其在全球个人电脑(PC)市场份额的增长以及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强劲需求。
截至9月31日的季度,联想营收增长15%至205亿美元,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01亿美元。据咨询公司IDC的数据显示,联想在7月至9月期间的个人电脑出货量增长了17.3%,市场份额扩大,超过了包括惠普和戴尔在内的全球竞争对手。
但内存芯片价格飙升,对众多公司造成冲击,也可能侵蚀个人电脑制造商的利润率。本周,在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下调联想和戴尔的评级后,两家公司的股价均出现下跌。分析师指出,内存芯片成本上涨是导致这两家公司股价走低的主要原因,内存芯片是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关键组件。
此外,联想还面临着消费疲软的挑战。尽管如此,市场对人工智能服务器的需求预计仍将继续推动联想的增长。
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传统企业 IT 支出依然疲软,可能仍会对台式机和数据中心硬件销售构成轻微阻力,但面向云服务提供商的销售额增长有助于缓解来自其他客户的不利影响。”
3.华尔街分析师激辩:英伟达财报能否平息“AI泡沫”担忧?
在AI泡沫忧虑席卷市场之际,美股周三盘后,“AI芯片霸主”英伟达不负投资者期待,公布了一份全面超预期的财报,显示AI热潮仍然强劲。
英伟达被视为AI行业的风向标,作为AI算力的核心供给方,其业绩状况直接映射AI行业的真实需求与繁荣程度。
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三财季营收为570.1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549.2亿美元;净利润为319.1亿美元,同比大涨65%,经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1.30 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25美元。数据中心——英伟达最重要的业务——Q3营收为512亿美元,轻松超过分析师预测的490.9亿美元,同比增长66%。
更重要的是,英伟达预计第四季度营收约为650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测的617亿美元。
财报出炉后,英伟达股价在周三美股盘后交易中一度上涨超6%。积极投身AI的科技巨头们也在盘后纷纷上涨,亚马逊涨1.88%,微软涨1.35%,META涨1.64%,谷歌母公司Alphabet涨2.39%,甲骨文涨3.01%。
这表明,英伟达强劲的财报及业绩指引至少暂时缓解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并为英伟达短期内股价走势,甚至美股大盘注入了积极动能。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再次反驳了席卷市场的 “AI泡沫论”。“关于人工智能泡沫的说法很多。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情况却截然不同。” 黄仁勋说道,他还提到了云计算公司对英伟达芯片的渴求。
眼下的问题在于,英伟达积极财报带来的提振作用能维持多久,这份财报能否真正平息AI泡沫担忧。
在英伟达财报公布后,华尔街分析师火速进行了点评。一些分析师呼应了黄仁勋的说法,认为AI泡沫担忧被夸大,但也有一些分析师仍然认为,这份财报或不足以平息泡沫担忧。
人工智能泡沫担忧被夸大?
华尔街明星科技分析师、韦德布什的Daniel Ives将本季度视为人工智能革命的一个重要验证节点。他认为,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被严重夸大了”,并表示,华尔街一直低估了英伟达的发展势头有多强劲。
Ives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企业购买英伟达的人工智能硬件,通常会带动其它领域的大量支出,覆盖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及其他相关参与者。在他看来,这一乘数效应意味着英伟达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企业。
Ives还强调了英伟达电话会议的强劲基调,特别是围绕Blackwell芯片的需求和Rubin平台的推出,称该指引 “极具分量”,有望在年底前重新点燃科技行业的看涨情绪。
“这解答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革命现状的问题,结论很简单: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生产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都远未达到顶峰,”Investing.com高级分析师 Thomas Monteiro 则在财报发布后评论道,这变相指出AI泡沫的说法站不住脚。
不足以平息泡沫担忧?
然而,也有一些分析师表示,这份财报或许并不足以平息人们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他们仍对AI支出可持续性、循环融资等问题心存疑虑。
Stifel分析师Ruben Roy表示,“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的担忧不太可能消退。”
英伟达在第三季度大幅增加了从云客户(往往是规模较小、缺乏外部租赁需求的云客户)那里租回自家芯片的费用。此类合同总额为26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翻了一倍多。
包括微软、亚马逊在内的云巨头正斥资数十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部分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通过延长英伟达芯片等AI计算设备的折旧年限,人为抬高了盈利水平。
英伟达的业务集中度在第三财季进一步提升,四大客户贡献了61%的销售额,高于上一季度的56%。
英伟达还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公司的押注,向通常是其最重要客户的公司大举注资,这引发了“循环融资”的担忧。今年9月,英伟达决定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并向其提供数据中心芯片。
“尽管业绩和展望强于普遍预期,但我们认为投资者仍会担忧客户资本支出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AI领域的循环融资问题,”Summit Insights分析师Kinngai Chan表示。
4.吉利资本领投,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获近10亿元A+轮融资
11 月 20 日消息,今日,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 10 亿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吉利资本领投,北汽产投战略投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及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由京国瑞与首程控股共同管理)联合注资;与此同时,已有多家国际产业巨头战略资本加持。
IT之家从官方介绍获悉,星动纪元与吉利、雷诺、顺丰、TCL、海尔、联想、世纪金源等达成深度合作。其中,物流行业最大单笔订单近五千万,已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其中海外业务占比 50%,全球 TOP10 市值科技巨头中 9 家为星动纪元客户。海外业务覆盖北美、欧洲、中东、日韩,并成为 SKILD AI、字节跳动、MIT、Stanford、清华、北大等全球顶尖机构的首选。
星动纪元具身大脑 ERA-42 已实现对高自由度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全身及五指灵巧手的精准控制,并在物流领域、商业服务行业应用。这是国内第一家实现该能力的企业,全球范围内其余三家为 Figure Helix,特斯拉 Grok 及英伟达 GR00T。
产品方面,星动纪元已经推出“电竞手”星动 XHAND 1、“精灵手”星动 XHAND 1 Lite、面向服务业的轮式服务机器人星动 Q5、面向工业领域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 L7 及其半身模块星动 M7。
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 L7,是国内首个实现“大运动 + 巧操作”的机器人,不但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大会夺得原地跳高冠军、创造跳远世界纪录;也可化身机器人供件员、分拣员、装配员及搬运工。
轮式服务机器人星动 Q5,在海尔、卡萨帝、联想集团、世纪金源、大熊猫基地、成都科幻节等企业及活动中,或进行简单的家庭任务实训,或提供导览讲解、门店引流、商品介绍、快递等服务。
5.港股汽车股走弱,小鹏汽车再度下跌超5%,股价创近一个月新低
11月20日消息,港股汽车股走弱,小鹏汽车再度下跌超5%,报81港元创近一个月新低,近7日累计跌幅高达25%。
消息上,小鹏汽车此前公布的第四财季营收预测不及预期,这一增速相较于第三季度的101.8%,出现了大幅放缓,引发了市场的担忧。花旗银行在财报后发布报告,承认第四季度的营收预测不及预期,并因此小幅下调了小鹏汽车的目标价。但花旗同时指出,仍看好该公司在2026年包括Robotaxi试运行和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多元化增长潜力。
此外,11月19日,市场消息称,小鹏汽车将于2026-2027年每年生产数千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对此,小鹏汽车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司留意到市场消息后进行了核实,发现并非源自官方披露的数据。随后,公司与消息发布方取得联系,对方称相关内容源自一份预测分析报告,并非小鹏汽车实际生产安排,公司因此判定上述传闻不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