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昙花一现还是逆袭开端?零跑汽车用利润证明自己
11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零跑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亿元,销量翻倍增长,毛利率提升。但面临财务危机、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海外业务成增长引擎,但利润被分走,且面临竞争。需技术突破和品牌升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从未像今天这样残酷。价格战席卷行业,技术迭代加速,资本热情降温,一批批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车企在洗牌中黯然退场。然而,就在这片红海之中,一家曾经被质疑“掉队”的企业零跑汽车再次杀出重围。

2025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实现净利润1.5亿元人民币,一举扭转了去年同期及此前多个季度的亏损局面。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公司销量翻倍增长与毛利率显著提升的共同作用。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零跑交付新车221664台,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较2024年同期交付量增长155.7%,自今年3月起已连续四个月销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盈利的“喜报”并不能掩盖生存的焦虑。在比亚迪、特斯拉两大巨头与理想、蔚来等一线新势力的夹缝中,零跑汽车的这份“盈利”是成本控制下的暂时喘息,还是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真正拐点?其大力押注的海外市场,是通向未来的蓝海,还是另一个需要重金投入的陷阱?当行业从“唯销量论”转向“盈利与健康度”双重考核时,零跑汽车的未来之路,才刚刚开始。

光鲜背后的阴影

不过,别看销量往上冲,零跑汽车背后的危机可不少,尤其是财务这一块,真让人捏把汗。

2025年9月,零跑汽车和它旗下的凌跑汽车商贸有限公司,双双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说白了,就是法院判他们还钱,但他们完全没还。更离谱的是,早在今年6月,他们就因为同一个案件被强制执行过。可奇怪的是,零跑明明不差钱,2025年上半年手里还握着近296亿元的现金,怎么就偏偏拖着三百多万元的债务不肯还呢?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另一方面,零跑的品牌形象和它的销量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在网上,你几乎听不到粉丝为它欢呼,也看不到有什么品牌忠诚度。相反,车主论坛里吐槽不断:“塑料件异响”“售后找不到人”……小红书上也到处是犹豫的声音:“这车到底值不值?”“敢不敢入手?”满屏都是谨慎和观望。

说到底,零跑走的是“极致性价比”路线。激光雷达、三联屏、电吸门……这些本来出现在中高端车型上的配置,愣是塞进了一台12万起步的车里。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全域自研”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比如优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等等。

但“高配低价”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买单,拉动了销量;另一方面,价格压得这么低,总得在某些地方做出妥协。很多车主都反馈,内饰显得廉价、车子时不时有异响,售后服务也跟不上节奏。这条路走得虽然快,但走得稳不稳,还得打一个问号。

海外开花,能否结果?

如今,在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走出国门几乎成了所有中国车企的必然选择。对零跑汽车来说,海外业务不仅是一块新增长地,更是未来能不能赢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关键一环。财报里提到,到2025年第三季度,零跑在海外的销售和服务网点已经接近总数的一半,海外交付量也涨得飞快,确实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引擎”。

零跑这两年能打开局面,靠的是坚决走全球化路线。2024年,他们和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达成合作,对方投了大约15亿欧元,拿到零跑约20%的股权,还一起成立了合资公司“Leapmotor International”。这家公司由Stellantis占股51%,专门负责零跑在海外市场的出口和销售。用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的话来说,这叫“换船出海”——借助Stellantis遍布全球的经销网络,零跑很快进入了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市场。

不过,海外市场表面繁荣,背后也有隐忧。首先,这种合作模式虽然起步快,但利润要被分走一大部分。因为合资公司由Stellantis控股,零跑在海外每卖一辆车,赚的钱都得和伙伴分成,这样单车净利润很可能还不如国内。财报里也没有单独公布海外业务到底赚了多少利润,所以这个“第二增长引擎”含金量到底如何,还有待观察。

另外,海外市场也绝不是轻松躺赢的地方。在欧洲,零跑不仅要迎战大众、Stellantis旗下品牌这些本土选手的电动化产品,还要和比亚迪、上汽MG这些中国同行正面竞争。再加上不同国家法规不一样、消费者习惯不同、搭建售后体系也得砸钱花时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挑战。借助Stellantis的渠道,零跑确实解决了从零到一的入场问题,但从一到十的品牌建设和用户忠诚度培养,终究还得靠自己一步步来。

新势力突围战在如今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中,零跑并不是唯一遇到挑战的玩家。

理想汽车目前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今年前九个月,理想卖了29.7万辆车,距离年初设定的64万辆年度目标,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压力不小。蔚来汽车虽然尝试了多品牌战略,也初见成效,但整体销量还是不太理想,前三季度累计交付20.1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5%。

而鸿蒙智行问题出在目标定得太高。年初他们喊出100万辆的销量目标,比去年成绩翻了一倍还多,结果目前只完成了不到35%,基本已经不可能实现。

相比之下,零跑汽车前三季度完成了年销量目标的79.1%,成绩算是比较亮眼。不过,今年曝出的“失信被执行”事件,确实给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说到底,零跑现在最需要补课的可能就是“品牌向上”这一环。虽然一直强调要坚持“技术长期主义”,但在普通消费者心里,零跑的形象还是有点模糊,不像理想有“家庭”标签、蔚来有“服务”口碑、特斯拉有“科技光环”,零跑还缺一个让人记住的特点。

“全域自研”确实是硬实力,但怎么把这种技术优势,转化成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甚至愿意买单的价值,是零跑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难题。

技术定胜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中,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大多数车企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实现盈利。对零跑来说,能不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真正实现质的突破,将直接决定它在未来存量竞争时代的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

首先,稳住“性价比”这个基本盘,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是零跑目前最需要发力的方向。零跑的C11和T03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精准抓住了务实用户的需求——配置高、价格实在,续航也可靠。要继续保持这个势头,零跑必须在供应链优化和用户需求洞察上再下功夫。

其次,零跑必须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智能化技术最好的落地场景,如果零跑能把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和AI座舱深度结合,真正做到智能、主动、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那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朱江明最近也提到,零跑正在研发“凌芯02”芯片和下一代800V高压平台,计划在2026年量产,这很可能就是零跑技术破局的关键一步。

除此之外,生态协同和品牌升级也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核心。无论是充电网络、能源服务,还是车联网平台,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单点能不能赚钱,而在于能不能和车辆本身一起,构建出一个无缝衔接的体验闭环。

结语:

零跑本季度的盈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证明了一家中国新势力车企在激烈竞争中“活下去”的可能性。但从“活下去”到“活得更好”,零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