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双十一”的直播间,正在被数字人攻占。
这些肉眼看起来与真人无异的硅基生命,正在为电商平台创造能够媲美达人主播的带货成绩:以京东来说,京东数字人带动直播间GMV突破140亿,单直播间转化率甚至高达32%。
相当于,每三个人光临直播间,就有一位听着数字人的讲解付钱购买。
从“花架子”到“扛把子”,数字人不仅追求逼真,并且叠加直播间精细化运营能力,开始卷起了实打实的商业效果。
“数字人不光是比拼数量,我们更关心的是质量,通过高商业可用数字人,帮助品牌带来扎实的增长,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在京东云的城市峰会上,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京东科技人工智能业务总裁何晓冬说。
一方面,得益于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和模型训练成本降低,数字人的五官调动更加自然。比如采销“东哥”,就能带着宿迁口音在直播间流利带货。
另一方面,其背后的AI运营也撑起了转化的任务。根据不同品牌、品类的直播间需求,数字人开始拥有了不同的带货策略、话术和运营支撑,比如快消品靠数字人连续长时段在线推销,而时尚类商品则靠数字人一套套展示商品细节,让消费者看到实物效果才能放心买单。
如果说数字人扛起了商家的销售任务,而在团队内部,今年爆火的智能体则开始接管起法务、财务、人事等岗位,靠算法判断候选人和岗位的匹配度。
“随着深度应用加速来临,数字员工的上岗率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先进性的标准。”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说。
当成本降至临界、能力应用成熟,在双重势能的叠加下,从早早布局的数字人,到如今活跃在企业内部的数字员工,京东大模型的深度应用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
AI进化,如何让数字人带货
对标头部达人?
两年前,大量企业涌入数字人赛道意图分羹,但受制于成本高、商业价值不明确等问题,行业渐渐冷了下来。
当潮水退去后,数字人真正的价值开始在直播间展现。
“新一代的高商业可用数字人不再只是真人的Backup,它已经具备人设、能力和热情,开始走向真正的C位。”何晓冬说。
在大会现场,何晓冬一口气举了好几个例子:用跨语种的数字人,LG的总裁用中国话和消费者聊上了天;去年618,京东给品牌方做了格力总裁董明珠、洁丽雅总经理“毛巾少爷”石展承等21位总裁数字人用于带货;靠技术适配服装品类,安踏等服饰直播间的数字人也能做到走秀的效果。
靠上述这些,京东把直播间平均转化率提升了3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使用的AI写稿技术采纳率超过90%,同时把运营文案的成本打了下去。
为什么一直被诟病粗糙难用的数字人,在近两年扛起了直播间的KPI?这就要归功于技术进化和精细化的运营支撑。
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提升,让数字人形象生动的同时,能够在交流和互动时拥有“视觉”和“听觉”。
以“我知道了”这句话为例,如果大模型识别的情绪为开心,此时对话可以自然结束;但如果用户在说话时流露生气的情绪,数字人会进一步进行情绪安抚。
今年618,京东推出的高商业可用数字人的技术底座,是京东自研的通用数字人大模型。京东用低成本、高保真的建模技术、现在,只需要靠商家上传一张图片、最短3秒音频素材即可生成数字人形象,也可以支持纯AI生成数字人。
在此基础上,京东升级了语义一致多模态应答技术,进一步解决了多模态难对齐的问题,能够更仔细地回答用户的提问,还支持精品音色微调和更精准的声唇对齐。
最关键的是,在一个形象生动的数字人背后,还有一系列AI能力支撑其运行。比如营销,从写稿、数据分析到投放切片生成,都能交给AI完成。
写稿能力,已经基本由大模型代劳。据统计,京东数字人的智能写稿采用率达90%,零修改比例高达75%,单条文案生成时间压缩至6秒。对比人工半小时写一条的速度,提升300倍,真正实现“一键开播”。
为了更好地分配预算、分析数据、高效投放等问题,何晓冬表示,去年京东专门升级了小智2.0,把上述任务交给AI完成。
此外,京东还升级了AIGC剪辑平台。虽然AI视频生成效果还需要靠“抽卡”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东能够做到一次生成数十款带货视频。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拍摄、剪辑的方式,通过AI脚本、自动混剪,进行视频生成。再配上数字人的解说,使得整体用户体验得到质的飞跃。”何晓冬说。
当数字人带动GMV大幅增长,直播带货的团队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过往,数字人只能守着直播间“深夜档”时段,靠低成本、高效率补全闲时业绩。而现在,数字人不仅开始成为直播热门时段的主角,高端品牌甚至愿意为数字人构建一支真人运营团队服务,拼的是运营的精细,展示试妆效果与穿搭技巧、进行产品实测,对标头部达播的效果看齐。
京东正针对不同品类,设计定制化运营策略,用户也开始体验到千人千面的数字人直播间。
当下,有品牌已经将数字人引入到线下。以安踏为例,由于需要展示服装细节效果,安踏联合京东数字人,在成都线下旗舰店打造了高仿真的定制数字人直播间,由主播数字人讲解卖点,模特数字人随时切换服装,展示跑鞋弯折、羽绒服充绒量等产品细节。
全力升级数字人的背后,是京东加码直播电商的野心。
去年,京东不仅内部升级对机构、达人的管理机制,并宣布投入十亿现金和十亿流量给予创作者激励。今年3月,京东更是推出了“京创双百计划”,计划今年投入百亿流量和20亿元现金支持商家做直播。
同时,京东也在靠数字人带货拉动收入。类似采销“东哥”们的IP数字人靠名人形象自造流量,匹配不同场景的数字人则开放给商家带货。今年,京东不仅把官方平台的数字人免费提供给商家试用,还提供了一系列的运营服务作为支撑。
事实证明,京东的这步棋走对了。
从通用到专精,
企业级智能体加速落地
除了数字人,智能体更是“数字员工”更广泛的表现形式。
虽然一个完整的大模型处理类企业尚未出现,但在一些很专业的领域和场景上面,这些智能应用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突破。
上半年,国内以Manus为代表的通用智能体成为多家大厂角逐的热门方向。但市面上的多数产品尚未达到可以稳定商用的水准,还处在行业早期阶段。
而在企业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智能体已经成为了切实可用的产品。
在大模型能力的支持下,费时费力的工作交由AI完成,可以做到“又快又好”。
据Garnter预测,到2028年,超过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交由AI智能体自主完成。未来,数字员工的引入成为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
其中,京东云就是专门面向企业场景做智能体平台的玩家之一,其开发的智能体平台JoyAgent 2.0,早在京东云内部先让员工用上了。
据统计,近三个月,京东大模型服务调用量爆发式增长,环比提升200%;超1.4万个智能体在京东内部运行,解决超18%的工作内容。
让智能体干掉近1/5的工作,京东做智能体的思路优势就在于“贵精不贵多”,先把核心场景的应用完善到高可用的程度。
在京东云对智能体平台的设想中,为了让智能体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收益最大化,面向企业端,京东先集中在80%的场景中,聚焦协同办公、专业助手、客户服务、营销推广和数据应用五大方向。
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工作中的复杂问题,JoyAgent平台引入了多智能体协作的方式,让不同的AI角色通过反馈、竞争和对话机制,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以京东的采销场景为例,为了在大促期间迅速补货和调配商品,预测的难题就交给了多个智能体共同处理。首先,上传的数据先交给擅长信息处理的智能体进行数据分析,销售智能体则负责计算销售能力。完成上述步骤后,还会有专门的智能体根据历史数据拟合,预测未来各个库房的销售情况,从而快速、精准地补货。
在招聘场景,你只需要向 JoyAgent提出关键领域人才的分析诉求,它就能提供详尽的人才结构数据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还可以继续问询,自动查找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原本很长周期的招聘工作几秒就可以完成,方便快捷。
从去年开始,最先落地的方向是AI客服和AI营销。今年,智能体在法务、人力和财务等场景也趋向成熟。在京东内部使用后,这些通用经验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给到客户:
对于希望“开箱即用”的企业,京东云上线了一些可以直接供企业使用的智能体产品。
以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代码为例,JoyCode智能编码助手实现开发即部署,代码采纳率超过40%,开发周期缩短30%。在京东营销的一些关键业务中,其代码采用率甚至能超过半数。
再比如,在面向商家的京小智5.0商家服务智能体平台上,基于京东大模型与DeepSeek双模型引擎,一次性推出多位“数字员工”:小智客服、小智导购、小智跟单和小智分析。
面向需求更自由灵活的企业,JoyAgent平台上沉淀的100+模板和超过千种工具,帮助企业搭建适合自身需求的智能体,节省时间的同时,多种工具的自由组合提升了智能体的应用能力。
而对于员工来说,和智能体的合作成为可以确定的未来。
未来已至,
真人和数字员工正在共存
在微软上个月发布的一份《2025年工作趋势指数年度报告》中,描述了人和智能体合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AI将充当人类助手,帮助员工完成工作。下一阶段,智能体作为“数字同事”加入团队,承担人类指导下的特定任务。
最终,每个员工都将成为智能体的管理者,由人类主导设定方向,而智能体执行完整的工作流程。
但可以肯定的是,AI不会取代员工,但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如何使用它。
“所有人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但你不会因为AI丢掉工作。”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说,“你只有可能被会用AI的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