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
这是近日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抛出的灵魂三问:“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
王树国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科研教育。上述灵魂三问正是他最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我唯一得到实践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
此话一出,随即掀起热议,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发出质疑。风险投资人历来关心创业者的成长经历,王树国的灵魂三问同样令投资圈陷入沉思。
先从成长经历说起。
梁文锋,1985年出生于广东湛江吴川,父母都是小学语文老师,这也使得他从小就成绩优异。“湛江发布”曾提及他一段成长往事:性格很文静,但不是书呆子,在学习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初中时就学完了高中数学,甚至开始学大学数学。
2002年,梁文锋以吴川一中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本科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之后又继续攻读浙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梁文锋没有再读博,而是和几位浙大同学共同创立量化对冲基金公司幻方量化,几年时间管理规模迅速超百亿。
有意思的是,2016年幻方量化便首次上线AI策略,并在之后实现投资策略全面AI化。大学时期梁文锋便坚信“AI一定会改变世界”,这些都为后来投身AI埋下伏笔。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全球AI大模型风起云涌,梁文锋宣布正式进军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很快,DeepSeek在杭州应运而生,并在同年11月发布开源的代码大模型。成立至今,DeepSeek并未开放过外部融资,也并未引起外界的过多关注,直至今年春节爆红。
王兴兴曾经差点和梁文锋成为校友。
出生于浙江宁波,王兴兴从小动手能力强,常常通过收集各种废物、边角料搞出很多发明。他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坦言,中学时代由于偏科严重,自己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生”。2009年,王兴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刚进学校就迷上机器人制造,大一时期独自做出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
后来,王兴兴因为考研英语单科不过线,导致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上海大学。读研期间,王兴兴继续着自己的机器人梦,凭借做出的机器狗XDog在2015年创业大赛中拿到了奖金,让他萌生辍学创业的想法。
随后,王兴兴找了创业大赛认识的几位投资人,但没有人愿意投,创业的念头也随即打消,转身入职了大疆。直到2016年8月,王兴兴才拿到第一笔投资,这才成就了宇树科技后面的故事。
王兴兴老东家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同样也是浙江人。1980年,他出生于杭州,从小就喜欢玩无人机,当年从华东师范大学退学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系。在毕业成果演示时,汪滔的无人机引起了李泽湘教授的注意,破格录取他为门下的硕士生。
2006年,26岁的汪滔在李泽湘教授的鼓励下,回到深圳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创业维艰,早期在汪滔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李泽湘选择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引荐了很多业内优秀人士,这才有了日后全球无人机霸主的传奇。
梳理下来,梁文锋、王兴兴、汪滔三人的共同点,除了没有念博士之外,还有他们在读书期间就有十分专注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具备对前沿科技发展的预判能力,水到渠成地形成坚定的创业目标。没有读博,并非创业的必要条件。
王树国的发问,荡起了阵阵涟漪。
实际上,王树国在连发三问之后,也给出自己的答案——“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他还指出,书本上得来的那叫知识,真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在实践当中把知识运用过程当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大学的理念要改变了,教师的职能所在不是传授知识,你的功能是让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舞台,大学一定要与社会深度融合。”
其实王树国的发问并非是在质疑博士教育。他真正想问的,或许是当前的博士教育机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
曾有博士生分享,自己读博三年,结果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导师做些杂活,例如整理了四百多张报销单、给本科生上实验课、修仪器,关键还一直接触不到研究的核心内容。
这也许是中国博士教育所存在问题的一抹缩影。每一位博士都弥足珍贵,如何打破“博士焦虑”,如何调整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为这些科研人才减负,才是问题探讨的关键所在。
对此,王树国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们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社会深度融合,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当中育出一些好的苗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快速成长,“将来也有我们的年轻人在科技进步史上,在世界科技进步史上能够做出他们的贡献。”
不过王树国所举例的梁文锋、王兴兴和汪滔,恰巧都是在硕士阶段开始创业,一旦将他们放在一起,就很容易产生“博士无用”的错觉。如果外界借此质疑甚至否定博士教育,或许有些以偏概全。
就拿当下最火热的具身智能赛道来讲,诸如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等,也都是博士学历。而将视野放大,国内很多科技巨头的创始人都是本科毕业,甚至像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都没有参加过高考,这也没法证明“考研无用”或是“学历无用”。
事实上,无论是DeepSeek、宇树科技还是大疆无人机,这些企业的崛起也并非创始人一人之功,而是整个团队的智慧。例如DeepSeek团队成员几乎都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不少还是在读博士。
在王树国的问题之下,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极端——一种是将"不读博"绝对化;另一种则是“唯学历论”,忽视低学历人群的闪光点。无论是投身创业大潮之中,还是坚守实验室潜心研究,这二者并不矛盾。
想起梁文锋此前的一句话,“创新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无论博士还是非博士,都是中国源源不断的创业新力军。
前不久,斯坦福大学发布《全球人工智能实力排行榜》,通过42项指标,对36个国家的人工智能活跃度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中国位居第二。报告还称,中国在AI创新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专利申请方面,AI专利授权数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
投资人聊起这一幕,得出的结论是高端科技行业正在进入“中国时间”。而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中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两大优越条件:完整全面的工业门类、工业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工程师红利。
据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截止到2023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5亿人,而1964年这一数字仅为288万人;同时,截止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
显而易见,如此庞大的高素质就业群体,甚至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工业总人口数量,为国家在新质生产力各领域实现突破提供了无限可能。
正所谓“创新以实际为基础,从实践中来,也要到实践中去”。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工程师红利、产业链红利和市场规模红利,便是今天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此前高瓴创投团队对投资界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同时越来越多顶尖AI科学家、机器人专家选择创业。“基于中国在人才规模、高效完备的供应链、大规模可验证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我们相信中国市场可以跑出领先全球的企业。”
这与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国家最强大的根源还是在于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往这儿爬坡,“虽然没有了人口红利,但至少还有20-30年的工程师红利,中国现在发展最好的企业像华为、比亚迪、宁德、大疆等都享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工程师红利,这是我们的机会。”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同样认为,在人口红利消退的时候,中国有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先进制造和其他前沿技术行业前所未有地享受着“工程师红利”。“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聪明、勤奋的中国创业者加入到科技创业的行列。”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中国科技创业者正在技术洪流中登上世界级舞台。无需质疑,这将是一支任何国家都难以抵挡的前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