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AI战场,从未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就在本周,一则重磅消息引爆了整个科技圈:由OpenAI前首席技术官(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创立的AI新锐公司 Thinking Machines Lab,宣布完成了一轮高达20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公司估值飙升至 120亿美元,此轮融资由顶级风投a16z领投,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AMD、思科(Cisco)等一众行业巨头跟投。
要知道,TML今年2月才刚刚成立,至今未发布任何产品 。一家“PPT公司”凭什么能创下硅谷史上最大种子轮融资之一的记录?这不仅是资本的狂热,更是对“人”的终极押注。
Mira Murati是谁?她可不是普通的创业者。作为OpenAI的前CTO,她领导了GPT-3、GPT-4、DALL-E和ChatGPT等开创性技术的开发,曾短暂担任OpenAI临时CEO,被誉为“ChatGPT之母”。
除了在OpenAI任职期间,她还曾在特斯拉负责Model S、Model X和Autopilot的开发,积累了深厚的AI和产品经验。
2025年2月,Murati创立了Thinking Machines Lab,一家专注于构建“协作型通用智能”的AI公司。
公司愿景是通过多模态AI系统(如支持对话、视觉和协作),让AI更易理解、可定制,并适应人类的独特需求。
目前,公司尚未推出正式产品,但官网透露,他们正在开发多模态AI,强调人类-AI协作、个性化适应和开源组件。
Murati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首款产品将在数月内发布,其中包含重要的开源部分,帮助研究人员和初创公司开发定制模型。
这个“零产品”公司为什么能估值120亿美元?
答案在于其“超豪华”创始团队!团队汇聚了OpenAI的众多大牛,包括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PPO算法发明者、ChatGPT后训练负责人)、Barret Zoph(研究副总裁)、Bob McGrew(前首席研究官)、Alec Radford(GPT论文一作)、Lilian Weng(AI安全负责人)等。
这些人才曾主导GPT系列、CLIP、DALL-E和Whisper等关键模型的开发,堪称AI界的“梦之队”。
本次融资由a16z领投,NVIDIA、AMD、Accel、ServiceNow、Cisco、Jane Street等巨头参投,金额高达20亿美元,估值120亿美元。
这笔融资打破了科技史纪录,最初计划融资10亿美元、估值90亿美元,但几个月内水涨船高。
为什么投资者如此慷慨?因为在AI时代,人才、算力和数据是三大核心要素,而人才正被推向顶峰。
正如行业观察:AI行业正从“算力为王”转向“人才为本”。
Meta的马克·扎克伯格发起“抢人大战”,挖角OpenAI和DeepMind的多位专家;Google以27亿美元收购Character.AI,主要目标也是其创始团队。
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融资,与Ilya Sutskever的Safe Superintelligence(估值320亿美元)类似,都凸显了“OpenAI Mafia”(OpenAI分裂出的创业公司)的强大影响力。这些公司虽无产品,却因顶尖人才云集而备受追捧。
为了更加深入解读并且专业的分析,我们特别联系了硅兔君在硅谷专家网络中的一位专家——A(化名无任何意义),一位曾在Google Brain和NVIDIA担任高级研究员的AI架构师,现为多家AI初创公司的顾问。A通过我们的平台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Thinking Machines Lab获得如此高的估值,核心原因并非仅仅是团队成员的个人光环,而是这个特定团队的‘化学反应’已经被市场验证过。
他们不仅是开发了GPT、DALL-E等基础模型的工程师,更是主导了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关键对齐工作的研究者。
可以说,他们是全球范围内最懂得如何构建、训练并‘驾驭’超大模型的团队之一。投资者押注的是他们再次创造奇迹的极高确定性。
其次,需要关注他们提出的‘协作型通用智能’(Collaborative Gener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这与OpenAI追求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或Anthropic强调的‘有益的AI’有所不同。
‘协作型’意味着其产品设计的核心,可能是创造一个能与人类在复杂工作流中无缝配合的AI伙伴,而不只是一个问答工具。这预示着其技术路径可能会更侧重于多模态的融合理解、任务的分解与执行,以及个性化适应用户的思维模式,这在企业服务和专业创作领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Murati提到产品将包含‘重要的开源部分’,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战略。在当前大模型生态中,完全闭源的路线会面临来自Llama等开源社区的巨大压力。
通过有策略地开源部分核心组件,Thinking Machines Lab可以快速建立起一个开发者生态系统,吸引全球人才为其平台添砖加瓦,从而在与OpenAI、Google等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生态位。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首先,‘梦之队’的协作效率能否在创业环境下保持高水平,尚待观察。其次,在当前算力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术探索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节奏,将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