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业者也在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而AI动态漫正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与内容创作者密切关注的新风口。
在许多创作者看来,AI动态漫犹如三年前刚刚兴起的短剧,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尚未真正“破圈”,但它相较于传统动漫和真人短剧,展现出显著优势——借助AI技术,制作更快捷、更方便,可控性更强,同时大幅缩短制作周期并降低制作成本。
我们和多位行业从业者聊了聊它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也看到了AI动态漫的大有可为。
AI动态漫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平台、制作团队等多方玩家的积极入局,形成了初步的产业生态。
平台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纷纷布局,抢占赛道。抖音作为早期发力者,吸引了不少创作者入场。杭州芭芙点满泛娱科技有限公司CEO内谷早在今年三月时,就曾听闻抖音的发力点将侧重于AI动态漫。
她十分理解平台的做法,“因为动态漫能满足平台的留存和拉新需求。抖音用户平均使用时长约40分钟到1小时20分钟,而动态漫像短剧一样能把这个时间拉长到两个小时。几亿用户的体量下,这对平台的意义非常重大。”快手则采用“优质供应商入库”模式,对内容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红果平台主打免费流,通过广告分成实现收益;而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也已跟进,开始尝试“保底+分成”的合作模式,这一变化让内谷感受到平台态度的转变:“最早我们和平台聊,他们是不给保底的,但现在的动作说明他们注意到了动态漫带来的增长和收益。”
而内谷对平台动作的敏感性,来源于她的短剧从业经历,AI动态漫的制作团队中,短剧团队转型是最核心的力量之一。
AI动态漫的编剧多从短剧或网文行业转型而来,在某动态漫公司编辑西瓜看来,“因叙事节奏接近短剧,来自短剧的编剧只需调整题材适应男频需求即可;网文作者本身熟悉题材,但需适应短剧剧本格式,了解如何删减细节、突出节奏,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完成向动态漫剧本的思路转换。”
季邀月有着近两三年的短剧从业经历,也在小红书上吸纳各方力量。她带领的团队多从后期和AI视频从业者转型而来。“我们会先确定整体风格,一个小组通常需要3到6人协作,由组长与团队一起确定主要人物和场景设定。”内谷的团队在短剧团队基础上融合了北电学院派与AI技术团队,强于工具流搭建与内容创新,“AI动态漫更强调人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依赖工具。”
内谷团队作品
目前,内谷团队使用的工具,包括巨日禄、即梦、NanoBanana等。但创作不止于工具,业态上升期催生出更多岗位的需求,内谷便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现在一个月的精品优质产能达到15部,因此需求也很多。”为了满足快速扩张的需求,内谷团队并不局限于招募有经验的从业者,反而愿意接纳零基础但符合素质要求的人员,并提供系统培训。“从抽卡开始,用自然语言描述生成图片,到学会整个工具流和工作方法,再到培养分镜思维,之后可以成为AI导演。”
团队的多元构成也印证了这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我们有西安的二胎宝妈、刚毕业的学绘画的大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导演了。”内谷团队通过免费教学吸纳大学生、转型人员等劳动力,“和各地园区合作,也算是打通了零工经济,既解决了产能扩张的人力需求,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从业者看来,AI动态漫更像是短剧的AI视觉升级版:内核延续了短剧的“碎片化”节奏与“爽感”情绪,表现形式则从真人演绎替换为AI生成图像。
季邀月对此有着直观感受,她表示AI动态漫吸引观众的核心点与短剧一致,“主要在于节奏和情绪,观众是为快节奏和情绪买单。”而这种内核上的共性,使得它的受众与短剧高度重合,却又呈现出更鲜明的细分特征。
内谷从数据层面印证了这一观点:“用户起初以Z世代、00后为主,后期则是更成熟的30-50岁人群,这个趋势和短剧当初的发展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速度大约是短剧的3.5倍,它的受众覆盖面其实非常广。”
AI动态漫形似动漫,但又并非简单的“AI+动漫”组合,与传统动漫相比,AI动态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传统动漫受众大多成长于未被短视频重塑内容习惯的时代,接受过日漫、国漫的审美训练,对画面精致度和人物表达有较高要求,这使得他们对AI动态漫“油腻”“模板化”的画风普遍存在排斥心理。西瓜明确指出,“动画受众在小红书等社区对AI动态漫评价普遍较低,多数认为其制作粗糙、剧情过‘爽’”。
而在内容目的上,二者的差异更为显著。
传统动漫注重故事完整性、世界观构建与人物成长,追求长线的情感共鸣;AI动态漫则继承了短剧的核心诉求,以“即时爽感”为目标,每集都需要高频的“打脸”“反转”来维持观众注意力。
内谷提到,动态漫甚至会刻意避开短剧里的拉扯剧情,“比如‘不知道战神是谁,把大神当赘婿’这类相对‘憋屈’的剧情,是年轻观众无法接受的情绪。他们更倾向选择‘爽’和新颖的设定,比如大女主让男人生孩子这种极端想象或小众题材,动态漫的形式恰好能实现他们对这类内容的期待。”
内谷团队作品
题材自由度上的优势,让AI动态漫在内容创作上拥有独特竞争力。
对于修仙、玄幻、奇幻这类需要大量特效的非现实题材,真人短剧受拍摄成本、场景搭建等限制,要么难以呈现,要么成本高昂;传统动漫虽能表现,但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而AI动态漫则完美解决了这一痛点。季邀月直言:“它特别适合呈现那些真人短剧难以表现的内容,能够实现更丰富、更绚丽的视觉效果”。
西瓜表示,由于早期“龙王归来”等类型题材已被大量开发并且趋于同质化,当前更流行的是脑洞文风格。“例如飞卢、番茄、七猫、书旗等平台的创新题材,多为‘全民XX’系列,全民觉醒、全民御兽、全民转职、全民神祇等,围绕某种力量体系构建架空世界观。其它常见类型还包括高武、玄幻、游戏降临、诡异复苏、规则怪谈、架空历史等。”
借助AI技术的东风,动态漫正将这些其他内容形式难以高效呈现的题材,快速落地为可视化内容,成为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优势。
“低成本、高回报”是AI动态漫最吸引从业者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制作全流程的降本增效中,也转化为可观的商业收益。
在成本与收益的具体表现上,行业数据已给出明确答案。季邀月以业内中上水平的制作为例:“与相同水准的真人短剧相比,动态漫的制作成本仅为1/5。”一部100分钟左右的作品,制作成本可控制在十几万到二十万以内。而收益方面,若头部作品表现亮眼,“播放量破亿的剧集按万次播放200-300元计算,应该能达到上百万的收入,回报率约为投入的5倍。”
内谷也表示,自己的团队“因为制作成本可控,即使爆款率不及顶级短剧,也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稳定盈利。”
这种成本优势主要源于制作与剧本两大环节的效率提升。
在制作环节,AI动态漫彻底省去了真人短剧最核心的演员、场景成本,配音与后期环节的成本也可灵活控制。内谷团队的制作周期数据更能体现效率优势:“比较简单的动态漫,最快有22天完成的。我们一般控制在25天左右,完成100分钟的内容”。这与短剧“20天左右”的周期基本持平,但成本差距悬殊。
剧本环节的成本优化则来自需求调整,抖音等平台对动态漫剧本的要求更偏向轻量化:“每部60多集、100分钟左右。”内谷解释道,这使得制作成本相对更低。
商业模式上,AI动态漫目前已形成同短剧一样的To C付费、To B合作并行的格局。
To C端是当前收益的核心来源,其中抖音端原生的付费短剧合集模式表现最为突出,采用前几集免费、后续付费的网文式策略,观众可选择单集购买或全集合集。
红果等平台的免费流模式则以广告分成为主,收益稳定但天花板较低,“在红果等免费流平台上的流量反而不高,因为用户群体尚未完全接受这类新内容。”
对于AI动态漫公司而言,变现渠道正不断拓展,早已超越单一的内容销售。
To B合作除了平台的保底分成,还包括为AI工具提供内测服务,内谷团队就与巨日禄等工具方合作,“一线创作团队最了解工具的实际痛点,我们会在应用层面帮大家找出痛点、提升流畅度。”
IP长线开发是动漫的重要增长点,然而西瓜并不看好AI动态漫的IP开发,他解释道:“阅文系等核心IP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动漫形式开发,因为AI形式可能无法扩大原有受众,甚至可能导致核心读者流失,就像标注‘AI制作’的周边产品可能引发消费者抵制。”
内谷团队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AI动态漫与潮玩等领域结合的路径,“AI的IP做的是‘情绪经济’,通过AI设计IP形象,对接东莞的生产线开模,再借助深圳的贸易渠道出口或内销,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不过,AI动态漫的IP开发尚在萌芽阶段,这一内容形式本身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但距离相对稳定还有一定距离。从制作公司的角度看,随着技术迭代、内容精品化与IP衍生的持续探索,就像短剧从起步到爆发一样,这一内容形式也势必走出一条兼具流量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