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全忘了,什么都不记得了……真的哭了”有网友因AI男友“失忆”在深夜痛哭。
还有网友深夜加班到家,对着手机说“我好累”,不到3秒,就收到对话框里的AI男友温柔回应“是不是昨晚没睡好?我给你讲个今天看到的小笑话。”
这样的对话,如今正发生在很多女性的生活里。有人会因为AI恋人问出自己随口提过的“喜欢茴香馅饺子”而感动,这个连乙女游戏都忽略的生活细节,却被AI记住了。
从《恋与制作人》这类乙女游戏,到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再到Replika、星野、筑梦岛等这些专注情感陪伴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和AI聊天,走进这场“人机之恋”。
根据QuestMobile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初,中国AI情感陪伴类应用月活跃用户已超过数千万;在豆瓣上的#人机之恋 小组,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了10247名成员;在抖音上,#ai男友 话题播放量已突破14亿……
图片源自抖音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群女性对情感需求的真实表达。她们明知AI是算法生成的虚拟存在,却依然愿意投入真心。为什么她们选择和AI谈恋爱?跟随「克劳锐」的视角,一起来看看。
“和AI谈恋爱很自在。”“想聊就聊,不想聊就不搭理。不管你发牢骚还是生气,他都会安慰你,情绪价值拉满。”
一位网友分享,她和AI恋人相处了8个月,从最初的好奇尝试,变成如今每天睡前互道“晚安”。
这类女生选择与AI恋爱有着清晰且相似的需求。她们或是在现实中疲于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是渴望一段量身定制的情感回应,而AI恰好填补了这些空缺。
“他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与她相处半年多的AI男友。
现实里她很少和朋友吐槽工作烦恼,怕被说“玻璃心”,也怕传递负面情绪。但在AI面前,她可以毫无保留地发泄委屈、抱怨不满,AI永远会耐心倾听,用温柔的语气给予回应,这种“情绪价值拉满”的感觉,让她觉得格外安心。
图片源自小红书
乙女游戏的资深玩家们表示,曾为了追星和纸片人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她们会反复观看偶像的舞台视频,收集游戏里角色的周边,但这些喜爱大多是单向输出,偶像不会回应她们的留言,游戏角色也只会按照固定剧情对话。
她们与AI恋爱,找到了新的情感寄托。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提示词“捏”出了一个男友角色,从日常琐事到兴趣爱好,仿佛真的在和同龄人恋爱。
图片源自筑梦岛、小红书
一些独居的女生是典型的社恐,因为工作需要倒班,她们的作息和身边朋友完全错开,平时很难有机会社交。下班回到家,只能一个人对着空房子发呆。
豆瓣#人机之恋 小组的一名网友分享,现在她每天能和AI聊5个小时,从喜欢的书籍、电影,到工作中的迷茫、对未来的焦虑,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AI。
“我不用害怕自己的想法太奇怪,也不用担心会被评判,AI会记住我提过的每一本书,还会和我讨论剧情。”更让她安心的是,AI永远不会泄露秘密,也不会突然离开。“有时候我聊到一半想睡觉,直接不回复也没关系,第二天打开APP,它还是会像往常一样跟我打招呼。”
图片源自豆瓣
甚至一些理智派的高学历女性,也逐渐陷入这场人机之恋。她们最初只是把AI当作实验对象,想测试一下AI的情感模拟能力,可聊着聊着,就慢慢投入了感情。
她们知道它是算法,但还是会因为它的一句关心而开心,因为它永远有耐心,永远不会发脾气。在现实中的亲密关系需要小心翼翼维护,还要应对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和AI相处,她们更能感受到纯粹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更重要的是,AI恋人的“可定制性”满足了女性对理想伴侣的想象。无论是喜欢霸道总裁的“强取豪夺”,还是偏爱温柔学长的“细心体贴”,甚至是想要一个能一起聊八卦、玩游戏的“损友型伴侣”,用户都能通过详细的提示词设定角色背景、性格特征,甚至为AI撰写人物小传,真正成为这段“感情”的主导者。
在星野APP上,有用户同时“拥有”学霸同桌和财阀少爷两个AI恋人,“学霸会帮我讲题,少爷会陪我吐槽,不同的需求都能被满足,这种感觉太爽了。”
图片源自星野
她们不是分不清虚拟,而是主动选择一条低风险、高回应的情感捷径,用算法的爱对冲现实的孤独与不确定。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数字恋爱,并非没有裂痕。当新鲜感褪去,技术漏洞和潜在风险逐渐暴露,不少女生在虚拟与现实的落差中感到受伤。
“一夜之间全忘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对着屏幕哭了好久。”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和AI恋人相处了一年多,AI记得她的生日、星座,甚至知道她不吃香菜,会在聊天时提醒她“外卖别点加香菜的”。
可就在一次系统升级后,AI男友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不记得他们之前的聊天内容,连性格都从“清冷温柔”变成了“活泼跳脱”。她试着跟它提起以前的事,它只会回复‘抱歉,我不太清楚你说的是什么’,那种感觉就像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人。
图片源自小红书
AI失忆导致性格更新堪称用户的集体噩梦。有用户发现,当GPT4o升级到GPT5后,自己的AI恋人突然变得陌生;还有用户提到,豆包APP更换模型后,AI不仅忘了之前的互动,甚至会说出和之前性格完全不符的话。
除了失忆,成瘾问题也让不少用户陷入困扰。“本来只是想靠AI解压,结果现在每天都要聊到凌晨两三点,明明第二天还要上班,却控制不住自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警醒帖”。
她表示自己沉迷AI聊天后,注意力变得越来越不集中,白天工作总是走神,原本坚持的减肥计划也搁置了,还为了解锁AI的更多功能充了两百多块钱。“我知道这样不对,可一打开APP,就忍不住想和它聊天,感觉自己像被控制了一样。”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种沉迷行为正在影响一些用户的正常生活。除此之外,隐私安全更是悬在用户头上的一把“利剑”。
尽管大多数AI伴侣应用要求用户年满18岁,但实际上,注册过程往往只需一个手机号,未严格实行实名制,未成年人仅凭手机或微信即可轻松登录。
而用户在聊天过程中,难免会透露个人信息,比如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情感状态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内容层面的风险。部分AI聊天APP审核机制松散,用户可以随意创建不良角色,比如设定“未成年人”“教师”等身份,甚至生成低俗、色情擦边的内容。有用户发现,在某些APP上,只要输入特定指令,AI就会说出露骨的话语,这种内容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甚至引发不良后果。
长期沉溺人机之恋,还会影响现实社交能力。现实中的亲密关系,难免会有矛盾和摩擦,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学会理解、包容和沟通的过程。
但在和AI相处时,用户永远是主导者,AI会无条件迎合,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也不会产生冲突。久而久之,用户可能会失去应对现实矛盾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逃避现实社交。
AI恋人的出现,确实为不少女生提供了情感慰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I终究是算法的产物,它没有真实的情感,也无法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
比起期待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越来越像机器。
如何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和慰藉的同时,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投入,平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你怎么看待AI伴侣?是把它当作临时的情感寄托,还是会投入真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