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牛马更“牛马”
16 小时前 / 阅读约11分钟
来源:36kr
AI渗透执行层,提升效率但未改善员工境遇,反而加剧职场矛盾。企业需建立人机协作流程,改变考核指标,避免AI反噬。个体需从代劳转向提问式协作,驾驭工具而非被定义。

最近到客户公司驻场服务,发现一个现象:经理级别以上的,基本不怎么使用AI,也多数不懂怎么使用,而执行层,尤其是那些文案、设计、做短视频剪辑的“牛马们”,反而用得最多。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谷歌一份报告中写到,有高达90%的软件工程师已在工作中使用AI,OpenAI的数据也表明,近40%的工作对话与写作辅助相关。

自AI爆发以来,这个工具好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执行层工作的每一个缝隙。

但一个悖论也随之浮现:当AI这把“利器”宣称要解放生产力时,为何手握它的“牛马”们没有变得更轻松,反而显得更忙碌了?

微软对此也有过研究,指出AI对翻译、销售等职业的覆盖率和成功率已高达80%以上……

我甚至一度有些疑虑,为何没有看到相应的幸福感飙升?

表面是效率工具的应用有所差异。

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法将AI视作一个中性的工具,它正在敏锐地放大职场固有的矛盾与结构——效率提升的红利,未必导向执行者的阶层升迁,反而可能通过更精细化的任务分派、更快的节奏期望,无形中加固了他们“牛马”的岗位命运。

如何让“牛马”更卷?

你肯定见过这种场景,或者你自己就是亲历者:以前写代码,一天吭哧吭哧产出几十行,现在有了AI辅助,老板的期望值立刻水涨船高,一天100行成了新基准。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沾沾自喜地宣布,AI工具让自家工程团队的开发效率提升了10%。

这10%的效率提升,你以为真的可以提前下班?

在老板们眼里,不过是意味着你应该在同样的时间里,多产出10%的代码、10%的文案、10%的设计稿。

非常现实,且契合人性。

那么,所谓的AI引发的效率红利,到底被谁吃掉了?

我认为,只能是资本和企业,而非具体执行的个人。AI就像一台动力更强劲的水泵,而基层员工就是那口被抽得更猛的水井。你出的水多了,但井本身的境遇并没有改变,甚至因为透支而更显疲态。

讽刺的是,你对这台“水泵”还不敢完全信任。

谷歌自己的报告就显示,只有20%的工程师对AI生成的代码“非常信任”,将近一半的人(46%)只是“有点信任”。

OpenAI的用户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你让AI帮你查资料、给思路(“询问”类任务)时,体验很好,满意度高;但一旦你放手让AI去“执行”一个复杂任务,失望往往随之而来。

所以,基层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变成了什么?

是“人肉质检员”+“AI加速器”的合体。

谷歌的Ryan J. Salva说得还算中肯,当前AI水平大概在3到4之间(满分5),它能帮忙排错,但离不开人工审核和“多重安全网”。

那意思,就是AI帮你写完代码,你不仅没省事,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审查这些海量产出,生怕一个隐蔽的bug导致线上事故。以前是亲手造轮子,心里有底;现在是流水线给你喷涌而出无数个半成品轮子,你得一行行地筛选、调试、修改。

工作量真的减少了吗?恐怕未必。

但工作的节奏和神经的紧绷程度,绝对是几何级数上升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性剥削”——你的劳动强度从体力转向了脑力,焦虑感从“干不完”转向了“怕出错”,本质上,你被卷进了一场更精致、更耗神的内耗之中。

如果说这种“隐性剥削”是AI带来的一种冲击,那么还有另外一种较为痛苦而必须面对的危机,则是技能分化与权力的转移。

尤其是在职场之上。

你更快,也更便宜了

微软研究了20万条AI对话,发现了一个关键区别:高学历、高段位的专业人士,把AI当“顾问”,他们提出精准、具体的问题,寻求的是策略、框架和高级灵感;而很多基层员工,则习惯性地把AI当“代笔”,输入“帮我写份报告”这种模糊指令,得到的只能是平庸、需要大改的垃圾稿。

背后的差距,除了工具使用的熟练度影响之外,还有认知层次和提问能力的实际区别。

管理层因为工作需要,长期进行战略思考、框架规划,这些能力暂时难以被AI替代(Salva也承认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无法自动化),所以他们能驾驭AI。而执行层如果只会用AI来打杂代劳,久而久之,那些基础的执行能力会退化,但高阶的思考能力又没建立起来,就会彻底被困在“工具人”的陷阱里,技能反而变得单一化。

于是,一个可怕的“认知鸿沟”就出现了:管理层因为掌控战略,依然手握权力;而执行层尽管工具玩得溜,却可能因为可替代性强而话语权下降。

员工享受不到红利。

你用了AI,你更快了,但你更“便宜”了。

AI现在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池,这没有错,技术本是中性的。

做AI的企业,用AI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池子里期望“掘金”。

你每个月可能只需花几十块钱去订阅一个AI工具,但对你公司老板而言,已经算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了。谷歌的AI工具价格从免费到每月45美元不等,这点成本,相比于一个动辄月薪数万的程序员或设计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是,我们通过微软的研究,看到一个扎心的现象,即AI对职业的影响,和这个职业的平均工资高低关联极弱。

也就是说,AI正在系统性地、无差别地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但这种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并没有相应地反馈到员工的薪资单上。

而当我们现有的职场结构和绩效考评方式,遇到以“提升效率”为名的AI时,很容易就异化成一台更高效的“牛马”生产器。

它放大了原有的矛盾,执行者期待解放,管理者追求压榨;工具在进化,生产关系却停滞不前。结果就是,AI在手,牛马们跑得更快,身上的犁具也更沉。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场“效率游戏”背后的权力规则变化,可能连抱怨“卷”的资格,都会在未来某一天悄然失去。

企业如何避免AI反噬?

有报告说,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更善于利用AI,并能从中获得更大价值。

从微软或者OPenAi的一些对话数据中看,确实似乎是这样。

但现实中,尤其是中国的企业里,我们却看到大量管理层成了“AI盲区”。

是,他们的确热衷于在战略会上谈论AI的宏大叙事,可连最基础的AI工具其实都未曾亲手操作过。

一个BUG就这样出现了,制定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的人,根本不了解执行工具的实际能力与局限。他们可能以为AI是万能的,于是下达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或者他们根本低估了AI的潜力,无法为团队整合出真正高效的“人机协作”新模式。

决策层与工具层的割裂,比员工不会用AI实际上是更危险的。

它会让企业的AI投资事倍功半,甚至加剧内部矛盾。看看谷歌是怎么做的?其内部“绝大多数团队”已将AI嵌入从编写文档到代码编辑器的所有环节。企业必须强制管理层下沉学习,让他们像当年学习用PPT和Excel一样去亲手使用AI。否则,就会重蹈许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覆辙——钱花了,系统建了,但思维没变,最终一地鸡毛。

那么,正确的出路在哪里?

放眼短期(未来1-3年),趋势已经非常清晰,AI对执行层,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渗透会更深。微软的一些数据已经给各类职业贴上了“AI适用性”标签,像翻译、销售、编程这些岗位,AI的覆盖率和成功率都已很高。所以,“AI熟练度”将迅速成为简历上的硬通货,是入职的基本门槛。

而那些暂时无法被自动化的体力岗位(如洗碗工、护理员),反而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安全期”。

但脑力劳动的竞争会空前激烈,因为AI拉平了初级任务的能力差距。

而从长期(5年或更远)来看,企业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如果继续当前这种简单粗暴的“压榨式”应用模式,只知道用AI给员工堆任务,而不重构组织架构,那么很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牛马”倦怠潮,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创新根基和稳定运营。

聪明的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思考如何建立真正的人机协作流程。

我的意思,不是让AI完全外包任务,而是让它扮演灵感激发器和超级辅助的角色。例如,利用AI进行头脑风暴、生成初步方案、处理海量信息,而让人工专注于最核心的战略判断、情感沟通、创意整合和最终决策。

同时,企业的考核指标必须改变,不能只盯着效率提升百分比,更要量化AI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创造性和职业成长的影响。例如,是让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还是仅仅让他们在AI的驱动下变得更忙、更焦虑?

归根结底,技术从来不是决定命运的终极因素,如何使用技术的理念才是。

那些只把AI视为成本削减工具、企图用“更少的牛马拉更重的车”的企业,最终可能会被AI的反噬力所伤——员工流失、创新枯竭。

而那些能将AI与人才价值提升相结合,愿意投资于管理层认知、并精心设计人机协作模式的企业,才能真正驾驭这股浪潮,走向一个更智能、也更人性化的未来。

这种改变的权利,首先掌握在企业的决策者手中。他们的选择,将决定AI是成为一个加剧内卷的帮凶,还是一个释放人类创造潜能的伟大工具。

如何能不做“牛马”?

AI是可敬的,也是危险的。

它不是像科幻片里那样直接取代人类。

要更精妙,也更隐蔽。

它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狂奔中,越来越深地绑定在由算法驱动的工具链上,却可能逐渐忘记了我们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创造,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实现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更快地产出代码、文案和PPT。

我们的注意力全部被“审核AI产出”、“追赶AI提速后的Deadline”所占据时,实际便已丧失了思考“为何而工作”的宝贵空间。

既如此,那在这个AI轰鸣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究竟要如何避免沦为更高效、更疲惫的“牛马”?

对于个体而言,我们必须从“代劳思维”转向“提问式协作”。

这恰恰是OpenAI报告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善用AI的秘诀,他们不把AI当作替你干活的“外包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能够激发灵感、提供备选方案、进行快速头脑风暴的“顾问”。

在这个时候,核心竞争力,就从掌握某种技能,向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将AI的产出进行整合、升华的能力发生转变。

我们需要的是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定义。

对于企业而言,则必须超越将AI视为简单“增效降本工具”的短视思维。

例如,如何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平衡效率与人性?这个真的太重要了。这意味着,考核指标不能只有“工作量提升了多少”,更要有“员工创造力与满意度变化了多少”。

企业需要投资于管理层的AI素养,让他们能制定出激发人机协作潜力的战略,而不是简单地把AI任务压给基层。

如果继续只把员工当作AI系统的“人肉延伸”,那么当“牛马”们的倦怠感累积到临界点,最终反噬的将是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和稳定性。

AI,会放大我们已有的选择和倾向,一个追求压榨的企业,会用AI来更精细地压榨;一个追求创新与员工成长的企业,则会用AI来释放人的创造力。

所以,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AI本身,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选择。

与其焦虑地问“AI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一句:我们是否甘心,永远只做那个在系统末端,喂养和校验AI产出的“喂饭人”?

是满足于成为高效齿轮,还是立志成为驾驭机器的工程师,这个选择权,依然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