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反欺诈刻不容缓,同盾AI大模型引领技术攻防战
7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C114
央视报道电信诈骗案揭示诈骗手段向场景化、定制化演变,同盾科技提出以AI对抗AI的反诈理念,自主研发金融风控大模型,实现风险预判与动态防控,助力金融机构提升风控能力。

近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报道了一起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案件中,诈骗分子先是盗取了长春市某家公司总工程师的微信号,借机潜入公司内部工作群。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骗子逐步摸清了公司的组织架构、人员关系乃至言行习惯。

随后,骗子迅速切换身份,伪装成“董事长”及“开发部部长”,以朋友急需资金周转为由,要求公司财务负责人罗女士分两次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60万元。所幸警方通过国家反诈中心平台启动紧急止付,最终成功追回钱款。

同盾科技安全研究院院长董纪伟认为,这起案件清晰地揭示了当前电信诈骗模式正加速向场景化、定制化演变。技术驱动的新型诈骗手段,正对传统风控体系带来严峻挑战,随着生成式AI技术被滥用,诈骗手段的隐蔽性与欺骗性将呈指数级上升。

董纪伟强调,未来的反诈攻防战将迈入“以技术对抗技术、以AI对抗AI”的新阶段。为充分应对这一趋势,同盾科技正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推动金融风险决策从“事后拦截”向“事前预判+实时收敛”转变,推动智能金融风控迈向新阶段。

重塑金融风控范式:从被动拦截迈向主动预判

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不断冲击传统风控防线。作为国内最早深耕反欺诈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同盾清楚认识到:要实现有效的技术反制,关键在于完善防御视角——从被动、孤立的风险点拦截,转向更加主动、全局的风险态势预判。

基于此,同盾提出不仅要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审视风险,也要代入“受害者”和“欺诈者”的双重身份进行情景推演。一方面,实时分析评估用户行为及交易模式的异常波动,以“受害者”视角寻找潜在的涉诈风险;另一方面,利用行为序列及时序分析等技术,以“欺诈者”视角对其攻击链路与行为模式进行深度剖析。

这一理念的落地,得益于同盾自主打造的决策智能软件产品体系,自研了包括“天策-决策引擎”、“云图-知识图谱”、“明模-模型平台”、“诸葛-金融风控大模型”在内的企业级产品矩阵,为金融机构实现智能化风控奠定了坚实应用基座。

以同盾云图为例,知识图谱能够将看似孤立的账户、设备、行为等信息关联起来,构建成一张动态的关系网络,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风险预警,便能迅速挖掘识别出潜在的欺诈团伙。通过一系列工具协同运作,“双视角”风控成功从理论构想落地为贯穿业务全流程的实战能力,实现对潜在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动态防控。

目前,同盾科技已与国内数十家大型银行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反电诈长效机制。在与某股份制银行的合作中,同盾借助反电诈模型及相关解决方案,成功协助该行预警一起涉案资金达2.6亿元、波及受害人超6千名的大型电信诈骗案件,预测准确率达到90%。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AI大模型驱动智能决策

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同盾科技自主研发了行业首个支持实际落地的金融风控大模型。该模型专注于金融信贷与反欺诈场景,集成了智能决策引擎、知识构建、内容生成、风控特征挖掘及多模态服务五大核心能力,助力金融机构高效精准挖掘风控策略、洞察潜在金融风险态势。

在反欺诈场景中,该大模型作为全天候“风险情报助手”,能够实时检索和分析全球范围的暗网、灰产论坛等多渠道情报源,及时洞察和挖掘最新的诈骗趋势与黑产工具,为金融机构赢得宝贵的应对时间,有效改变了传统风控滞后于案件发生的被动局面。

依托前瞻性的风险情报网络,大模型能够突破传统单点检测局限,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笔异常交易,而是将交易行为、关系网络、富文本等多个维度数据进行实时关联分析,实现对复杂风险的全链路洞察,尤其适合应对生成式攻击与跨渠道协同欺诈等风险需求。

在这场动态攻防对抗中,真正确保长期优势的是其持续“自进化”的闭环风控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欺诈手法,该大模型可以借助小样本学习与对抗性适应机制,仅需少量新型攻击样本即可快速捕捉其特征模式,自动完成防御策略的迭代优化,形成“发现-响应-学习-优化”的智能闭环。

这一闭环机制使得智能风控体系始终保持高敏捷性与适应性,能够与黑灰产进行动态、持续的攻防对抗。目前,同盾金融风控大模型已在风险监控、反欺诈、信用评估、市场趋势预测等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升级,全方位赋能风险治理能力提升,助力金融机构在风险防控中抢占先机。

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唯有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才能牢牢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未来,同盾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技术输出、能力开放与行业协作,与社会各界力量一道,共同打造更智能、更可靠、更普惠的下一代金融安全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