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相面”或成医疗变革的新曙光?
7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AI“相面”利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人脸特征,与健康状况关联,实现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该技术为医疗带来新曙光,但仍面临数据质量、隐私等问题挑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相面”不再是街头巷尾神秘莫测的玄学,而是逐渐走进医疗领域,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传统意义上的相面,更多地与命运、性格等模糊概念相连,是一种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的文化现象。

但当AI介入其中,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AI“相面”则是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对人脸的特征进行精准分析,这些特征不再是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的命运符号,而是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的生理信号。

从技术层面来看,AI“相面”是人工智能与生物识别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捕捉到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面部细节并对大量面部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建立起面部特征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模型,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出现,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打破传统医疗诊断的局限,开启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新时代。

AI“相面”不再是伪概念?

事实上,AI“相面”并非是简单的概念炒作,其背后有着复杂而精妙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在AI“相面”中,深度学习模型会被输入海量的面部图像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健康状况的人群面部信息,而模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面部特征与健康状况之间的潜在联系。

另一方面,图像识别技术则是AI“相面”的另一大支柱,能够对输入的面部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关键的面部特征。而这些特征会被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数字信号,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数据。例如,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设备和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可以清晰地捕捉到面部细微的血管纹路,这些纹路的变化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

以诊断遗传疾病的AI系统为例,研究人员会收集患有特定遗传疾病患者的面部图像,标注出与疾病相关的面部特征,然后将这些标注好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深度学习模型中进行训练。当训练完成后,该模型就能够对新输入的面部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患特定遗传疾病的风险。

就目前来看,AI“相面”技术在医疗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疾病的诊断、预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在癌症检测方面,爱云医云诊平台的无接触式AI癌症筛查系统开始崭露头角。使用者只需按指示拍下并上传相应部位的照片共12张,以及一段对着脸部拍摄的30秒的视频、一段语音自述,内容涵盖哪里不舒服、家族病史、过往病史等信息,即可在24小时内得到健康检测结果。

让爱云医名声大噪的关键就是美国前总统拜登患有前列腺癌并已扩散至骨骼的消息公布后,爱云医的合作人张建国翻出的2022年发在多个平台上的帖子显示,爱云医云诊平台早在三年前就通过分析拜登的照片和视频,精准判断出他前列腺病变高风险,置信度达87%。

与此同时,在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方面,AI“相面”同样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比如,鹰瞳科技的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健康风险评估产品则另辟蹊径,通过对视网膜影像的分析,实现了包括糖代谢风险在内的多种全身健康风险评估。

新加坡的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静脉比非糖尿病人的视网膜静脉更粗,而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也发现,视网膜小动脉越细的人,越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而这些研究结果为 AI“相面”技术在糖尿病诊断和预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AI“相面”技术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疾病检测、预测和诊断方面的潜力不容小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道曙光要照亮整个医疗领域,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前行。

对比传统医疗,AI“相面”的优与劣

与传统医疗诊断方法相比,AI“相面”在多个关键维度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医疗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先,传统医疗诊断流程繁琐,往往需要耗费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而相比之下,AI“相面”则具有即时性和高效性。这种快速的诊断速度,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使患者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其次,传统医疗诊断很大程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例的诊断可能存在差异,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例如,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由于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基层医院医生误诊率可达20% - 30%。而AI“相面”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和精准的算法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疾病特征。

据悉,耶鲁大学开发的用于诊断马凡氏综合征的AI技术,经过临床测试,成功区分马凡氏综合征和非马凡氏综合征的准确率高达98.5%,远超人类医生的平均诊断准确率。这一技术的出现,为遗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有助于医生尽早发现患者的疾病隐患,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再者,早期诊断对于疾病治疗至关重要,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传统诊断方法难以察觉。而AI“相面”能够捕捉到面部细微的变化,提前发现疾病的潜在迹象。这种基于AI的早期诊断能力,为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有望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尽管AI“相面”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争议。

其一,数据质量和隐私问题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AI“相面”技术发展的道路上。AI“相面”模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大量高质量的数据,但目前数据收集过程中仍存在数据偏差、不完整等问题。例如,一些用于训练的面部图像数据可能来自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导致模型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降低,容易出现误诊。

与此同时,AI“相面”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面部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丰富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侵害。据悉,2022年就有AI看相软件因过度收集用户面部数据被查处,其隐私协议竟要求开放通讯录权限,引发了社会对数据安全的广泛担忧。

其二,技术的泛化应用可能导致歧视风险,使部分求职者遭遇隐形门槛,这种基于面部特征的不当判断,可能在就业、社交等领域对个人造成不公平对待。从医学伦理角度看,AI“相面”的诊断结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当诊断结果不准确或被误读时,可能导致患者过度焦虑或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其三,虽然目前一些AI“相面”技术在特定疾病的诊断上取得了不错的准确率,但与传统医学诊断方法相比,其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面部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并非绝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AI 模型难以全面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可能导致诊断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AI“相面”技术在不同肤色、种族人群中的表现存在差异,对于深肤色人群,由于图像采集和特征提取的难度增加,可能会出现更高的误差率,这也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AI“相面”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有望成为推动医疗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医疗行业带来全方位的革新。

AI“相面”或成医疗行业的未来曙光?

在疾病预防方面,AI“相面”技术将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通过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物联网设备的深度融合,AI能够实时收集个体的生理数据、生活习惯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并结合面部特征分析,以实现对疾病风险的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

例如,当AI监测到一个人的面部肤色、光泽度以及眼部特征发生变化,同时结合其日常的运动数据、饮食数据和睡眠数据,分析出其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可以及时向用户和医生发出预警,提醒用户调整生活方式或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在个性化医疗领域,AI“相面”基于面部特征分析所获取的个体健康信息,能够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在癌症治疗中,AI或许可以根据患者的面部特征所反映的基因信息、免疫状态等,预测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此外,AI还可以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面部变化和身体数据的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治疗过程的动态优化。

第三,通过对大量人群的面部数据和健康信息的分析,AI还可以预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疾病发病趋势和医疗需求,为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合理规划医疗资源的布局和配置。例如,AI分析发现某个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该地区老年人口较多,对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较大,卫生部门就可以在该地区增加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数量、开设更多的糖尿病康复中心,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在未来的发展中,用户也需要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AI“相面”技术。一方面,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者应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跨种族、跨地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解决数据偏差和不完整的问题,提升AI“相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医疗行业从业者要积极学习和掌握AI技术,将其与传统医疗诊断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大众也应正确认识AI“相面”技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技术带来的医疗变革。

总的来说,尽管AI“相面”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为医疗变革带来的曙光已然可见。相信在未来,在技术不断进步、各方共同努力下,AI“相面”将逐渐成熟,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开启一个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新时代,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