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垦荒中先发制人,在孤勇前行中被灯光包围,王兴兴的言论看似充满争议,或者“不太好听”,但细究会发现,他一直在争议中试图还原一个他眼中的具身智能现状。
人们总在期待王兴兴能说点什么。
这位堪称行业逆袭范本,自带穿越叙事感的顶流企业家,似乎天然被期待着抛出能搅动全场的观点。
但王兴兴的发言逻辑,却始终跳出外界预设:有时他会以近乎“邻家兄长”的坦诚,聊起自己“最后悔的成长经历”,分享私藏的视频,甚至细致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褪去企业家的距离感;与当下不少海归创业者中英文穿插的talkstyle形成鲜明反差,他在公开演讲中鲜少混用外语,毕竟早年考研时,正是英语短板让他遭遇调剂,这份“接地气”的经历反而让他更易与大众产生共鸣。
他又时常展现出“打破共识” 的锐利:既能抛出语惊四座的争议性判断,更敢在赛道热度最高处 “泼冷水”。
此前行业普遍看好人形机器人快速切入家庭消费场景时,他直言 “短期内落地还比较难”,这番冷静表态不仅引发舆论讨论,甚至还衍生出“情商低,不懂公关”的评价。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说话不那么有范儿,台上发言也未必中听的“小镇做题家”,未能妨碍他把宇树科技带到上市的前夜,成为90后代表性企业家。
在垦荒中先发制人,在孤勇前行中被灯光包围,王兴兴的言论看似充满争议,或者“不太好听”,但细究会发现,他一直在争议中试图还原一个他眼中的具身智能现状。
所以,今天我们细扒了王兴兴春晚以来的众多公开讲话,试图通过这样一位在风口浪尖之上的明星人物,描绘出一副具身智能的完整图景。
先说或许是王兴兴最不愿意提到的“公关事故”。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期待已久的宇树科技,未能以官方身份亲自下场参赛,场上的选手可以算是第三方,或者用宇树公关话术来说:“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
当赛道上,搭载宇树机器人接连出现跌倒、踉跄的状况时,舆论质疑声瞬间发酵。面对争议,宇树给出的回应是“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这番试图将表现差异归因于使用者的解释,非但没有平息质疑,反而让“PPT 公司”“影视公司”的标签被贴到了宇树科技身上;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回应更像是“缺乏公关意识的甩锅”,进一步放大了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好在半马比赛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等本体厂商为其解围,姜哲源称“一看就不是宇树做的,它只是硬件产品被人家拿来用了。”他还谦词:宇树参赛的话赢松延动力没有任何问题。
宇树科技后续的动作,也在默默回应外界质疑:从拳击赛事的技术展示,到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登场,宇树逐渐找回了“该有的样子”。尤其在运动会海报上,宇树特意标注“另有其他选手使用宇树机器人参赛”,显然是吸取了半马的教训,提前厘清身份边界,避免再次引发误解。
但这次运动会或许算不上宇树科技一次漂亮的翻身仗,尽管其登上了奖牌榜第一名,在赛场上遥遥领先友商,但还是由于使用遥控器,导致被外界戏称“就是个大玩具”。
在运动会夺金后的采访中,王兴兴解释道,做到自主导航脱离遥控器很简单,只需要短短几天,之所以还用遥控器是自身的战术考虑。“我们最大的目标是追求极致速度,然而目前我们发现自己已经犯了严重错误,即陪跑人员体力不支。我们下次比赛肯定会选择自主模式。”
至此,王兴兴才算是在半马的阴影中逐渐走出。
如果说公众层面的争议多源于“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那王兴兴在业内的几次发言,则更像是“主动站到行业共识的对立面”,每一次都能搅动话题。
当业内在讨论供应链不稳定时,他说“硬件已经够用了,但具身智能的AI完全不够用。”他认为对于硬件来说,甚至一两年前的就足够。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AI水平,相当于ChatGPT问世前的1到3年。
当数据难成为行业共识时,他又说数据不重要。这次言论导致出现误解传播,迫使他不得不澄清,自己的本意是目前机器人行业对数据关注太多,对模型关注太少,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模型问题,当前的机器人模型架构不够好不够统一,即使有很多比较好的数据训练,但是也无法使用。
最大一次争议落在了对模型的看法上,VLA模型已经成为业内主流技术路线,海内外多家企业都在重金投入,而他却站出来说,不看好VLA,甚至用“傻瓜”来形容该模型架构。“我个人对它还是抱一个比较怀疑的态度。”
王兴兴表示,VLA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交互,数据质量是不太够用的。宇树科技在VLA模型上加RL训练,但经过尝试来看,VLA+RL还是不够的,模型架构还得再升级和优化。
说实话,在VLA大行其道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不过这并非单纯的打击,仍是充满建设性的。
紧接着就是宇树开源了UnifoLM-WMA-0世界模型-动作架构。他比较看好世界模型,但如果当前“模型真正放在工厂或者生活中是不能直接用的,那不如开源出来。这有一点像OpenAI早年间的时候,因为大模型的商业价值或者说距离落地还有点远”。
纵观王兴兴的种种争议发言与动作,不难发现其核心逻辑始终一致:他并非刻意唱反调,本质上还是在期望软件能够早点“众人拾柴火焰高”,毕竟让AI干活整个领域目前都是荒漠,只是长了几棵小草,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这份藏在争议背后的产业理想,或许才是王兴兴最真实的底色。
聊完争议层面的棱角,再看王兴兴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几次关键预判,会发现其观点往往穿透短期噪音,最终被行业动态逐步印证,这份“押中”背后,既有对产业规律的洞察,也藏着他对赛道本质的清醒认知。
图片来源:具身研习社
当宇树科技进入IPO进程,“行业有泡沫” 的声音在业内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当面追问王兴兴对估值的看法。他的回应直接且笃定:“从未来看现在是没有泡沫的。” 若对照同期海外估值水平,这番判断并非空言:不久前Figure 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700亿元),反观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即便身处第一梯队,百亿级估值与之相比,反倒显得格外 “保守”。
这种跨地域的估值对比,恰好为他的“无泡沫论”提供了最直观的注脚。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进一步抛出对行业增长的具体预判:“从出货量角度,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每年‘翻一番’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他还补充了对当下市场的体感:“今年上半年整个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加上相关政策支持,整机厂商及零部件厂商,平均每家至少有 50%-100% 的增长。” 这份乐观并非主观臆断,下半年密集出现的大额订单潮,正持续佐证他的判断:
10月,龙旗科技向智元机器人下达数亿元订单,采购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预计部署近千台;9月,深圳慧智物联与智平方达成合作,未来三年计划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等等。
即便放眼海外,虽暂未披露类似国内的大额订单,但头部企业的量产准备动作同样指向“增长可期”:10月9日发布的 Figure 03,被官方明确标注 “为大规模应用设计”,其BotQ产线已具备年产10万台的能力;特斯拉Optimus则敲定清晰的量产时间表,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产品,2026年启动量产,马斯克更是公开预计2030年前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
当然这里需要额外提一嘴的是,对比中外明星具身企业来看,国内的机器人走矩阵策略,各种型号与构型的机器人像下饺子一样;但国外竞争对手,如估值最高的Figure的策略反倒是All IN ONE,并未过多类型的产品线,反倒被认为是“最能够实现量产”。
不过,供给侧的订单与量产动作,始终绕不开“伪需求”的质疑。
此前有观点指出,宇树的订单多由高校买单,并非真实产业需求。面对这类疑问,王兴兴没有回避,反而主动界定科研需求的价值。王兴兴表示“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研发的教育端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等已走进全球近千所高校,并产生3000多篇卓越技术论文”。
科研需求绝非“伪需求”,而是整个产业的 “基石。正是高校的技术探索与人才培养,为赛道长期发展储备了核心动能。这一观点同样能在行业中找到共鸣:加速进化、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也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频频现身,例如加速进化的机器人成为RoboCup高校队伍的“标配”,星海图的机器人成为李飞飞团队的“座上宾”。
比科研需求争议更大的,是展演场景的价值。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凭借展演“出圈”,但伴随热度而来的,是“展演天花板低、无实际价值” 的质疑。
对此,王兴兴的言论是:“只要大家喜欢,提供情绪价值也是它的价值,这也是在创造新的需求。机器人表演、比赛是构成未来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部分”“普通老百姓喜欢看表演,还是要满足大家的诉求。而且当下这个时间点,需要循序渐进。”
有趣的是,此后国外企业的动作,竟意外呼应了他的判断。一向以“务实” 标签示人的海外头部玩家,开始主动涉足展演场景。
10月,Optimus人形机器人出席迪士尼电影《创:战神》首映礼的视频。在视频中,Optimus表演功夫,与影星杰瑞德・莱托同框切磋。更早一些,Optimus还跳起各类调皮舞蹈。
事实上,展演背后是更大更交融的文娱市场。迪士尼自己的机器人部门正试图将机器人与IP挂钩,期待机器人早日进入游乐园区;刚获得新一轮融资的首形科技,最近公布Origin计划,要让数字生命跨越冰冷屏幕;更有甚者,为《权力的游戏》《金刚狼》等好莱坞大片提供动捕技术的诺亦腾公司,分拆成立的“诺亦腾机器人”开始大力布局机器人数据业务…
所以,王兴兴展演场景的深挖,含金量仍在上升。
当然,王兴兴的预判并非全与行业节奏同步。他曾公开表示“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还比较远”,但目前来看,国内外同行已在加速推进这一领域。
日前发布的Figure 03被称为专为家庭设计,其设计思路和专注家庭场景的挪威人形机器人厂商1X的NEO类似,均为织物包裹设计,更轻的同时也意味着更亲近、更安全。而且不久前Figure还与知名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达成战略合作,其表示,“Brookfield的(管理10万套住宅)规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各种家庭环境中捕捉海量真实世界中类人导航和操作的数据”。
国内也有傅利叶GR-3,采用温馨、圆润的视觉设计和安全、柔软的外壳材料。这些从外观设计到材质选择再到家庭真实数据的获取,都预示了机器人进入家庭已经按下加速键。
对于王兴兴来说,一切都很快。他没有想到AI、机器人发展这么快,“几年前AI的书在吃灰”“机器人很新颖”,也没想到靠八万奖金开始的创业,如今已经百亿估值,正迈向上市。
王兴兴说到“让AI干活整个领域目前都是荒漠”的后面一句我想大家都没在意,“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想做事、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大家都有机会让荒漠上长出参天大树。”
他告诉了我们,即便手中没有几张牌可打,但也能打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