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谷歌搜索上线了一个新按钮:AI模式(AI Mode)。
它第一次把搜索体验,从输入关键词到点击链接,变成了持续对话,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理解你为什么问。
到10月,AI 模式已覆盖 200+ 国家/地区,支持 35+ 语言。数据显示,用户在AI模式里提问的长度,是传统搜索的 3 倍。
2025 年 10 月 11 日,谷歌产品副总裁 Robby Stein 接受了一场访谈。他反复强调的,不是模型算力或技术路线,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我们不是上线更多功能,而是教 AI 理解人。
这句话背后,是一次产品思维的转向:未来 AI,不是更强大,而是更懂你。
ChatGPT火了之后,很多人断言:Google完了。
理由很简单:谁还愿意点十几个链接翻网页?大家更想要一句话答案,或者直接和 AI 聊一聊。
但谷歌产品副总裁 Robby Stein 的回应是:
“我们不是做一个陪你聊天的机器人,而是在设计一个能理解你要找什么的系统。”
✅什么是 AI 模式?它和你熟悉的搜索不一样
Robby 介绍,AI 模式最早出现在搜索入口的一个小按钮上。 你点开它,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搜索框+蓝色链接,而是一个可以持续对话的界面。
你可以提一个很长的问题,连续追问第二个、第三个。它会记住上下文,还能推荐关联资源:地图、官网、产品链接。
这和“AI 概览”有什么不同?
Robby 说,AI 概览(AI Overview)只是在传统搜索结果前加一段AI总结,相当于给你一个快速答案;而 AI 模式(AI Mode)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流程,是为解决任务而设计的入口。
不是要改一个模块,而是构建一个新路径。它是为信息设计的,不是为了闲聊。
✅ Google 做的不是生成,而是理解
在 ChatGPT 里,我们习惯说:AI生成了一段答案。 但在AI模式中,Google更在意的是:这个答案对你来说,是不是真的有用。
比如你在计划一次亲子旅行,AI 模式不仅会给你推荐目的地,还会:
显示这些地点的步行距离;
给出官网链接确认开放时间;
把地图嵌入进对话里。
Robby 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举了个例子:我和女儿出行,我问了AI模式一次问题,它找到了所有相关的公园信息、开放时间、步行距离和官网验证链接。突然间我意识到,这不是搜索引擎的加强版,而是一个新系统。
他把这次经历比作高尔夫球的完美一杆。
那一刻你知道,它是真的帮到你了。
Robby Stein 说,AI模式不是 Google 高层拍板、全公司一拥而上搞出来的。 它最初,只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的小项目,连名字都没有。
“最早团队就 5 到 10 个人,有工程师、设计师,还有一个技术负责人。我们不是要把搜索改造一遍,只是想看看,如果用户能随便提问,会发生什么。”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而是搭了个空白页:一个可以输入问题、AI回答的原型界面,甚至连装饰都没有,只有光标。
第一步:找到它真的有用的那一刻
Robby说,那时候的目标很简单:找出它有没有帮上忙的那一刻。
早期测试中,有用户在搜索框末尾手动加上“AI”两个字,希望触发更智能的回答。还有人拍下作业题的照片,问第二题怎么做。
这些行为让团队意识到:用户已经在教搜索引擎该怎么进化了。
Robby 说,这种早期信号,比任何指标更重要。
第二步:拉真实用户,听真实反馈
接下来,他们把这个原型交给了 500 个测试用户,大多是朋友、家人,还有一些内部员工。
要求很简单:你就当这是你用的新搜索,出了问题直接截图给我。
“我有个朋友用得很认真,也批评得特别狠。他每天都截图发我,说‘这个答得不对’、‘这句完全搞错了’、‘这个信息看不懂’。我很感激这些反馈,都是宝贵的。”
他们没有拉长项目周期,也没有等产品成熟再投放。反而像一个创业团队一样,边改边用、边试边修。
这些真实查询,成了Google AI模式最初的训练素材。
Robby 用一句话形容这段过程: “你不能等一切完美才上线。你得先找到对的方向,然后把它打磨得更好。”
第三步:放进Search Labs,观察真实使用数据
经过第一轮用户反馈,他们终于发布了公开测试版,放进了 Google 的 Search Labs 中。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开启 AI 模式,真实查询。
这个阶段的目标变了:
所有数据都拿来反推:哪里需要改,哪里要删,哪里值得保留。
这个阶段最关键: 只有用户真正在用,你才能发现哪块是错的。真正的优化不是团队给模型讲课,而是让用户的真实行为来教它怎么改。
第四步:分阶段推向全球
从最初的 5 人原型,到 Search Labs 上线,最后是正式发布入口按钮。 Google 没有一次性上线全球,而是分阶段测试、分国家扩展。
为什么这么做?Robby 给出的答案很直接:
“AI 模式不是一个模块,而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你不能冒险一下子给全世界的人都换了入口。”
从 5 个人的空白页,到覆盖 200 多个国家的全球入口,Google 用了大约一年时间。 方法很简单:
先做出能用的版本
拉真实用户进来提问
每一次反馈都当优化方向
不是团队定义 AI 该怎么回答,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在教它如何回答。
Robby Stein 不止做 AI。他曾是 Instagram 的产品负责人,推出过Stories(24小时后消失的动态)和Close Friends(密友可见功能)
但在这场访谈里,他最愿意讲的,不是成功的那一款,而是最初失败的那一个:
“Close Friends 这个功能,做了两三年,刚上线的时候,完全没人用。”
✅ 什么是 Close Friends?为什么最早没人懂?
这个功能是给你设一个密友列表。 你可以发一张 Story,只让这些人看到,不想让全网都看到你那点情绪、那张素颜自拍、那句吐槽。
听上去挺好对吧?可最开始它根本没人用。
为什么?
Robby 说: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发的地方:Feed可以发,Story可以发,连你主页上都有密友专属内容。特别混乱。
更糟糕的是,功能的名字叫 “Favorites”(最爱),很多人以为只能加一两个最亲近的人。 结果大家加了两个人,一发 Story,对方也不一定回,没人互动,尴尬至极。
“我们希望的是让人产生连接感,结果大家发了内容,却没有收到回复。整个体验就断了。”
✅ 真正的问题:不是功能不够多,而是压力太大
Robby回忆说,他们后来做了一件事,重新去问用户:你为什么不发Story?
得到的答案几乎都差不多:
一句话总结:不是不想发,是怕发了之后"被错的人看见"。
这才是核心问题:用户要的不是分享给特别关系的功能,而是一个没有压力的小圈子。
✅ 他总结的三条产品原则
第一个:搞清楚,用户为什么“雇用”你的产品
Robby 用了一个经典比喻来解释:
“人们不是想要一台电钻,他们是想要一个墙上的洞。”
换句话说,用户不是来用产品的,而是“雇”产品帮他们完成某件事。就像打开AI模式,用户真正想要的不是"体验AI",而是找一个能帮他们规划行程、写邮件、查东西的助手
第二个:别只看数据,要找到那句“关键的话”
数据能告诉你“点进来的人少了”“发内容的人掉了”,但真正关键的是那个“为什么”。
Robby 说,他们问一个用户:你在什么时候发了 Close Friends 的内容? 对方说:我那天很难受,想发点东西,但又不想让大家看到。
这句话成了产品设计的起点:不是展示自己,而是寻求回应。
第三个:别太聪明,要让人一眼看懂
最初的版本是这样:
发 Close Friends 内容没有标记;
看的人不知道这是“只给我看的内容”;
发的人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收到。
后来团队做了一个小改动,把Story圈圈的颜色改成绿色。 大家一眼就知道,这是只给密友的内容。
这种“看得见”的设计,反而让大家更敢发,更愿意用。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 Robby 后来做 AI模式的方式。
他不再盯着功能清单,而是盯着一个问题:这个产品帮用户完成了什么?
一个 AI 产品好不好,不看功能多花哨,而看它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用户想做的事。
2016年,Instagram 推出 Stories 功能,几乎所有人都说它在“抄袭 Snapchat”。
负责这个项目的 Robby Stein 的回应是:
“这个形式确实是 Snapchat 发明的。但我们关心的是:它能不能让 Instagram 更好?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你发明,关键是让它变成属于你的版本。”
✅ 为什么 Stories 不是 Snapchat 的复制粘贴?
Robby 说,他们当时并没有照搬 Snapchat 的做法,而是把这个形式“重新做成 Instagram 的样子”。
举几个他提到的具体做法:
Snapchat 不允许上传已有照片,只能现场拍。 → Instagram 改了,可以上传手机里拍好的高清图,因为很多人希望留住回忆。
Snapchat 的 Story 播放不能暂停。 → Instagram 加了“长按暂停”功能,用户可以慢慢看,不会错过细节。
Instagram 还加入了复杂滤镜、霓虹画笔、更多创意工具。 → 让表达方式更丰富,也更适合 Instagram 原本就爱“修图”的用户习惯。
这些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围绕用户场景做的选择。
如果用户已经认定了一个产品该是什么样,你硬要把它掰成另一个样子,基本上都会失败。
✅ 同样的逻辑,也在AI模式上
现在回到 Google 做 AI 模式这件事上。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另一个 ChatGPT 吗?
Robby 的回应和当年做 Stories 一样:我们不是在做 ChatGPT 的复制品。我们做的是:搜索里的 AI,用搜索的方式来服务用户。
什么意思?
ChatGPT 很强大,但它是开放对话式的,你可能在它那里写诗、编故事、扮演角色;而 AI 模式,是围绕“获取信息”这个任务来设计的。
比如你搜索“适合 6 岁孩子的科普展览”,AI 模式会:
这不是AI聊天,而是AI跟着你的问题走。
Robby用“使用场景”来划分界限:
“你不会把 ChatGPT 当成地图,也不会用它确认一家餐馆的开放时间。我们就专注做这些 ChatGPT 没做好,但用户非常需要的事。”
从 Instagram 到 Google,从 Stories 到 AI 模式,Robby 的理念始终一致:借鉴别人的灵感没问题,但要想清楚怎么把它做成自己用户需要的样子。
别人的用户在意“有趣”,你的用户在意“有用”,那就围绕“有用”来设计。
在整个对话的最后,Robby Stein 回到一个特别基础的问题:什么样的 AI 才算好?
不是模型大不大、参数强不强,也不是能不能写小说、写代码。 而是一句话:
它到底能不能理解你在问什么?
✅ AI 的核心价值:听懂你在问什么
过去我们用搜索,得先自己想清楚关键词。 用 ChatGPT,也得组织好语言,再生成一下。
但 Robby 说,AI 正在变得“更接近人类思维”。你想问什么,直接开口就行,不用想格式,也不用担心表达是否严谨。
连孩子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我家小孩放学回来会说:'我能不能和Google聊聊?我想问问它斑马喜欢吃什么。'然后他们就打开Google,直接说出问题,开始对话。”
✅ 这不是在用搜索,而是在练习提问
Robby 把这种现象称为 AI 变成了好奇心引擎。
以前,孩子要看百科全书,要找爸妈问问题;现在,他们第一反应是“去问 AI”。
AI 的最重要变化,不是能写得多复杂,而是让提问这件事,变得特别自然。
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可以被说话方式引导的对话过程。
你说:“我周末想带孩子去科学馆,有什么推荐?” 它会回问:“你们住在哪里?”、“更偏向自然类还是科技类?”、“需不需要提前预约?”
这一来一回的过程,才是真正体现出 AI 模式与传统搜索的区别。
Robby 还提到,团队最近刚上线了一个新功能:Search Live。你在 Google App 里打开它,就可以直接用语音对话式地搜索。不用打字,不用翻链接,就像说话一样和 AI 交流。
他说:
“这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你只需要有一个问题,然后开口说出来。”
✅ 学会用 AI,不是掌握技巧,而是敢于多问
Robby 认为,AI 的未来,不是一个你得精通的人才能用的工具,而是一个连孩子都能用来提问的朋友。
很多人低估了自己能通过 AI 学到多少东西。你只需要愿意问。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产品形态的进化。
当 AI 变得听得懂你说话,你才会愿意更常用它,也才真正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 Robby 最看重的:
“AI 能不能被用户自然地拿来提问,提完以后真的得到帮助。只要它有一次真正帮到了你,那你可能就不会离开它了。”
这一轮 AI 竞争,看上去是模型参数、处理速度、训练成本的比拼。
但 Robby Stein 看到的是另一条路:
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要教 AI 理解用户的需求。
Google 在做的不是复刻 ChatGPT,而是让 AI 更懂你。
每一次你提问,每一次你追问,每一次你觉得“这个答案对了”,你都在教 AI 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回答。
这就是 AI 开始听懂人的方式。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nsqqVbIeY&t=947s
https://www.platformer.news/google-ai-mode-hands-on/
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ai-mode-search/?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how-google-built-ai-mode-in-under-a-year
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ai-mode-expands-languages-locations/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