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股全线大跌,中国AI有泡沫吗?
12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36kr
全球AI发展处繁荣与泡沫十字路口,美国资本驱动型豪赌引发泡沫担忧,中国需求牵引型路径更务实,依托电力、稀土等资源及工业体系,AI加速融入千行百业,形成良性闭环,但仍需保持清醒。

全球AI发展,正在繁荣与泡沫的十字路口。

不久前,英伟达市值一度冲破5万亿美元大关。同时,英伟达、AMD、甲骨文与OpenAI等巨头之间,形成了一种“你投我、我买你”的封闭资本循环,将估值层层推高,营造出一场看似永不停歇的AI盛宴。

这场AI狂欢,席卷了海量的资源,也引发了市场对泡沫风险的普遍担忧。

因电影《大空头》闻名于世的传奇投资者Michael Burry,突然做空英伟达和Palantir

最近几周,美国科技巨头发行的债券组合,遭到投资者抛售,持续面临承压。软银集团清仓了“AI芯片霸主”英伟达的股票,进一步加深了外界的忧虑。

当太平洋对岸的泡沫被激进吹起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中国AI是否也陷入了同样的狂热?

合纵连横下的硅谷AI狂欢

当下,美国的AI市场,呈现出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狂欢,AI几乎成了经济增长与股市繁荣的核心引擎。

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前10大市值中,有8只是科技股,它们占据了整个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36%,贡献了今年4月市场触底以来指数涨幅的60%。

在这场狂欢背后,是科技巨头们令人咋舌的资本开支。

据统计,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在2025年的合计投入或将超过3500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亿美元。更激进的要属OpenAI,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仅43亿美元,但它却已承诺未来三四年支出万亿美元左右。

如此激进的豪赌,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在科技巨头用金融杠杆撬动动辄万亿美元规模的资本投入时,是否会引发产能过剩,加剧能源紧张,并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

把目光转向中国,从规模来看,中国AI企业的估值普遍不高,一个5万亿美元的英伟达,相当于7个腾讯,13个阿里,26个拼多多。在AI产业上的投入,二者更不可等量齐观。

今年初,阿里巴巴、腾讯、字节先后宣布加码资本开支,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综合来看,中国AI巨头加上三大运营商,一年的AI投入在650亿美元,仅美国四大巨头预算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种差距固然折射出中美资本市场体量的不同,但也说明,中国科技企业对于AI投入,更加务实理性,既没有“你投我,我买你”的合纵连横式的资本游戏,也没有激进的万亿豪赌。

电力、稀土与雄厚的基础设施

中美AI投入的巨大差异,折射的是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

美国是资本驱动型的豪赌,试图凭借大量资本投入,快速催生行业繁荣,抢占AI技术的制高点,进而引领产业发展潮流。

外界对于美国AI泡沫的担忧,不仅是因为资源日益集中到几家巨头,且看不到清晰的应用前景,更在于,它需要为AI产业搭建极其昂贵的基础设施体系。

毕竟,AI不仅是算法之争,更是数据、算力、能源乃至上游材料(如稀土)的重工业竞赛。

以能源需求为例。AI行业对电力的需求非常大,俗话说,“AI的尽头是电力”。美国当前的AI热潮,产生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不仅需要海量的GPU,还需要配套的电网、数据中心,甚至建设微型核电站。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已规划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容量超过45GW,2030年将超过200GW,占美国总电力产量的40%。为破解“用电荒”,马斯克甚至提出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的设想。

在硅谷巨头们看来,AI的巨大投入,是一次推动美国再工业化、引领工业革命的机遇。然而,一旦AI的实际需求不及预期,这些新建的基础设施极可能长期闲置,成为沉重的资产负担。

而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AI发展,更多是需求牵引型的务实路径。AI的资本投入,往往围绕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展开,更加稳健和审慎。并且,依托现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具备支撑AI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

图由AI生成,提示词: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冠绝全球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调度能力最强的电力系统,2024年,中国发电量超过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年发电量约为美国的两倍。

这意味着,AI产业的发展,有充足的电力保障,并不需要从零开始重建能源设施,而只需要激活现有电力资产就行。

此外,中国不仅稀土储量丰富,更具备完整的开采、分离与加工产业链,能为AI硬件提供稳定可靠的上游支撑。

当美国还在为AI“修路架桥”时,中国早已路网成形。即便AI商业化进程慢于预期,这些基础设施,也能被庞大的国内工业体系有效利用,有效降低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风险。

BC狂奔,AI进入中国千行百业

充沛的电力保障,为中国AI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制造业的活力和平台经济的繁荣,则构成了中国AI发展的两大核心动能——它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并提供了最直接的变现场景。

要发展好AI,就必须有丰富的数据。

事实上,相较于美国AI更多聚焦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中国AI一开始就更贴近产业的毛细血管,深度融入产业实践中。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门类,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能为AI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垂直产业场景,以及数据养料。为此,AI正在加速进入千行百业,切实提升行业效率。

例如,新奥集团打造的“燃气大脑”,利用AI实现了对城市燃气管网的智能监测与调度,将故障识别与响应效率提升了70%以上。深圳工业富联旗下的“灯塔工厂”,在AI大脑驱动下,基本实现了“无人、无误”的全自动化生产,AI质检准确率超过99%。

2025年5月,某月嫂集团在腾讯元宝支持下举办“AI赋能家政服务”培训活动

甚至在家政月嫂、插花茶艺、餐饮烹饪、黄金珠宝等服务领域,AI也在加速渗透,为从业者创造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发达的平台经济,为AI提供了另一片沃土。

截至2025年,中国网民规模达10.8亿,移动支付普及率超86%,电商、短视频、本地生活等数字服务,深度渗透日常生活。这些平台既是AI训练的数据资源库,也是其商业变现的试验场。

这一点,在腾讯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得到了印证。最新财报数据显示,腾讯的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5%,超过市场预期,而AI在广告、游戏、社交等众多场景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刘炽平总裁在投资者电话会上,更是描绘了一张蓝图,即微信最终会推出一个AI智能体,帮助用户在微信内部利用AI完成很多任务。

在AI无缝嵌入制造、消费、社交、金融等多个领域后,目前中国AI产业已经形成“训练—推理—变现—再训练”的良性闭环。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商业化路径,加速了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也降低了泡沫风险。

保持清醒,做好打逆风球的准备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AI,有没有泡沫?

当然可能有。任何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试错,这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但至少目前来看,中国的AI产业发展,还没有产生美国那种金融杠杆驱动的泡沫。

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轮AI浪潮充满了想象空间和历史机遇,中国的优势和劣势都很鲜明。

为此,中国AI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和概念炒作,自始至终做好打逆风球的准备,通过加大顶尖人才引进,深化场景创新,才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