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入局AI to C,为何押上全部身家?
11 小时前 / 阅读约6分钟
来源:36kr
阿里巴巴公布“千问”项目进军AI to C市场,基于Qwen3打造的个人AI助手免费开放,直面ChatGPT竞争。阿里凭借生态与技术优势,推出千问APP,致力于打造“会办事的AI助理”,重构人机交互范式。

2025年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对外公布“千问”项目,以顶级的资源投入和全球领先的技术底气,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这一消息公布不久,当天千问APP就一度因用户大量涌入而崩掉。这款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大模型Qwen3打造的个人AI助手,不仅免费开放使用,更以“会聊天、能办事”的能力,直面ChatGPT的国际竞争。在AI从技术探索走向全民普惠的关键节点,阿里为何选择此刻入局C端?又为什么有底气进入激烈的全球竞争?答案,藏在阿里高层提出的AI演进三段论之中,也深植于阿里独特的生态与技术优势。

01. 时机已至:阿里高层三段论下的AI to C战略窗口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曾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学习人”、“辅助人”和“超越人”。当前,大模型能力已从早期模仿人类语言的“学习人”阶段,迈入能够理解任务、调用工具、执行复杂指令的“辅助人”阶段——即Agentic AI时代。这一判断,构成了阿里全面发力C端市场的基石。

阿里认为,C端市场真正的爆发点不在“娱乐化AI”,而在“生产力型AI”。当用户不再满足于AI讲冷笑话或写诗,而是希望它帮忙订机票、做PPT、分析体检报告、比价下单时,AI才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而Qwen3系列模型在深度推理、代码生成、多智能体协作等方面的突破,恰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技术前提。因此,千问APP的推出并非仓促应战,而是对技术演进节奏与用户需求拐点的精准把握。

02. 底气何在:生态+技术双轮驱动的C端竞争力

如果说时机是战略选择的前提,那么能力则是落地成功的保障。阿里之所以有信心在C端与ChatGPT正面交锋,源于其“生态+技术”双引擎。

首先,是难以复制的C端生态协同优势。阿里巴巴坐拥相当丰富的数字生活服务矩阵:淘宝、天猫覆盖购物;高德地图主导出行;饿了么深耕本地生活;钉钉连接办公场景;飞猪布局旅游……这些高频、刚需、高价值的场景,为千问APP提供了天然的“办事”接口。未来,用户只需一句“帮我订下周去三亚的机票和酒店”,千问即可联动其C端应用完成全流程操作。这种“一个入口、全域协同”的体验,是纯模型公司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其次,是横扫全球的技术底座——Qwen大模型家族。自2023年全面开源以来,阿里Qwen已迭代至第三代,形成覆盖文本、代码、图像、语音、视频的全模态、全尺寸模型体系。截至2025年,Qwen系列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稳居Hugging Face等主流平台榜首,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尤为关键的是,Qwen3-Max等旗舰模型在权威评测中已跻身全球前三,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等闭源对手。技术领先不仅带来体验优势,更通过开源策略构建了强大的开发者生态——全球企业、研究机构乃至硅谷巨头如Airbnb、英伟达、苹果均深度依赖Qwen,形成“技术—应用—反馈”的正向循环。这种“开源赢得开发者,闭源服务消费者”的双轨策略,使阿里既能巩固B端和D端的基本盘,又能以最强模型赋能C端产品,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03. 不止于对话:千问APP的战略目标是“从对话到办事”

千问APP的发布,绝非简单与ChatGPT在界面与功能开展竞争。其核心差异在于战略定位——千问APP致力于打造“会办事的AI助理”,而非仅仅是“会聊天的AI玩具”。

目前,千问APP已展现出远超普通聊天机器人的生产力属性。用户可指令其“五分钟内生成一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报告,并制作成30页PPT”,系统将自动检索数据、提炼观点、设计排版;科研人员可上传多篇论文,要求“对比三种算法的优劣势并总结适用场景”,千问能精准提取信息并结构化输出。

但这只是起点。据阿里透露,千问APP正加速接入地图、外卖、订票、办公、购物、健康等全场景服务能力。未来,它将成为用户的“数字分身”:在淘宝比价下单、在高德规划亲子游路线、在钉钉自动生成周报……所有操作,仅需简单的指令。这种“对话即行动”的体验,将重构人机交互范式。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指出:“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千问APP正是这一观点的载体——它不仅是工具,更是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入口。通过支持用户创建个性化Agent(智能体),千问将逐步演化为可自我迭代、自主决策的AI中枢。

04. 一场关乎未来的AI入口之争

千问APP的推出,标志着中国AI力量首次在C端应用层向全球顶尖产品发起全面挑战。它背后,是阿里3800亿元AI基础设施投入的决心,是Qwen开源生态赢得硅谷的底气,更是对“AI必须服务于真实生活”的坚定信念。

在这场被阿里称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中,胜负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成败,更关乎全球AI发展的话语权。当美国科技界因“Qwen Panic”(千问恐慌)而焦虑,当白宫备忘录试图以莫须有指控打压中国技术崛起时,阿里选择用开放、专业、实用的产品回应——千问APP的全球上线,正是中国AI自信走向世界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