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航空航天材料几分钟喝上冰水,深圳公司获得数千万融资,产品或定价100美元丨36氪首发
16 小时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36kr
元相科技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专注相变金属材料研发,应用于制冷制热技术,首款产品2026年上市,面向海外户外市场,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自主工艺,未来计划模块化赋能行业。

作者丨欧雪

编辑丨袁斯来

硬氪获悉,元相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本轮由Brizan领投,投后估值达亿级。资金将主要用于团队扩建、产品研发、生产设备购置及前期市场拓展。据悉,本轮融资交割已于8月21日完成,下一轮融资预计将在首款产品众筹结束后启动。

元相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相变金属材料(SMA)研发与应用的创新企业,聚焦制冷与制热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该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可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高效转换,其制冷性能系数(COP)理论值接近卡诺循环极限(实验室数据)。

公司由深圳市一晤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为其独立运营的子公司,依托母公司在电机电控与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资源,元相科技正将相变金属材料从实验室推向商业化应用。公司创始人白睿曾任大疆创新电机控制团队负责人。

在接受硬氪采访时,白睿表示,公司切入相变金属材料领域,源于对制冷与制热行业痛点的洞察。“传统压缩机技术长期主导市场,但我们发现它在小型化、静音化和环保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白睿指出,尤其在户外、个人穿戴、车载热管理等场景,用户对高效、便携、低噪音的制冷制热方案存在明确需求,而现有技术难以满足。

据白睿介绍,元相科技的相变金属材料在制冷方案中具备高能效、低噪音、便携和环保等优势,既能达到传统压缩机的高效率,又可以突破其在体积和噪音方面的限制。“在实验验证中,材料可在分钟级时间内将常温水降至约5℃,并可在电池供电条件下高效运行,显示出在便携式设备及户外场景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白睿称。

白睿透露,元相科技目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公司首款终端产品将聚焦“快速液体制冷”应用场景,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初步定价在100美元左右,面向海外户外消费市场。

相变金属材料最初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商业化程度极低。白睿坦言,元相科技的核心挑战在于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材料本身的研究已基本结束,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材料特性定义产品形态,并解决材料到产品转化中的传热、流体力学、结构设计等一系列工程问题。”

技术壁垒不仅体现在材料制备上,更在于应用场景的开拓。白睿强调,团队在选品时格外谨慎:“我们优先切入消费级产品,主要是想验证商业化可行性。之后,我们会再考虑逐步拓展至车载热管理、服务器液冷等工业场景。”

“工业场景领域对材料可靠性要求极高,我们需要通过消费级产品积累数据、优化性能,为进入更高要求的场景做准备。”白睿称。

目前,元相科技已与中南大学材料学院达成合作,依托其在冶金与金属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完成材料自主生产工艺开发。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大疆、哈工大、清华等科研院校与产业团队,覆盖建模、算法、系统架构、批量制造等环节,形成从材料研发到产品实现的完整技术链条。

在商业模式上,元相科技现阶段考虑以自有品牌终端产品来验证市场,未来计划以材料的模块化方案赋能更多行业应用。“我们不一定涉足所有制冷制热领域,但会通过模块化输出的方式,支持更多行业伙伴。”白睿补充道。

投资方观点:

Brizan表示:我们看中核心团队的专业背景、创新研发能力及执行力,并对该项目初期定位和商业模式表示看好,认为公司在战略规划上具有清晰思路和可落地的执行方案。我们认为该项目面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提供的是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的创新解决方案,填补了现有市场的空白。除了在消费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之外,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具备很强的可扩展性,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并落地于多个其他场景和行业,形成跨领域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