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PO一线】又一家半导体公司拟冲刺IPO!专精特新“小巨人”航中天启启动上市辅导
2.上市首日大涨413.5% 大明电子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3.广立微三季报:净利暴增312% 硅光战略落地
4.功率IC收入创新高,AOS转型方案商蓄力
5.金龙汽车10月销售汽车4121辆,同比下降14.71%
1.【IPO一线】又一家半导体公司拟冲刺IPO!专精特新“小巨人”航中天启启动上市辅导
中国资本市场即将迎来一家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11月6日,证监会披露了关于航中天启(重庆)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中天启)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标志着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式启动A股上市进程。

公开资料显示,航中天启成立于2019年1月,总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是一家专注于通讯和智能终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虽成立仅五年多,但已快速成长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功入选国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实力备受认可。公司已在重庆、上海、长沙等地建立研发与智能制造中心。
核心技术是航中天启冲击资本市场最大的底气。公司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技术,已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明等有效知识产权100多项。
其核心产品HPLC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及模组,基于国内领先的RISC-V芯片架构,性能卓越。公司的第一代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HZ3001/HZ3011是专为国内电力环境定制的多功能芯片,而第三代双模通信芯片HZ3201/HZ3211则同时集成了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和无线通信功能,完全符合国家电网标准。
市场表现方面,航中天启已实现国内中标省网基本全覆盖,其单、双模模组累计出货量已突破4000万套,带动相关业务营收累计超过10亿元,连续多年市场销量名列前茅,已成为电力线载波通讯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
在启动上市辅导前,航中天启在资本层面已有动作。2024年9月,公司完成了由深创投领投,复星创富、两江基金等机构跟投的A轮融资,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本动力。
股权结构方面,备案报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为孙向阳。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包括通过航天中电科技及多个员工持股平台),孙向阳合计控制公司75.2685% 的股权,股权结构清晰稳定。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深化,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市场前景广阔。航中天启此次启动上市辅导,若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不仅将借助资本力量进一步巩固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也有望为国内芯片半导体板块增添一股新的力量。
2.上市首日大涨413.5% 大明电子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汽车电子赛道,迎来一位实力强劲的“隐形冠军”。11月6日,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大明电子)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发行价为12.55元/股。上市首日,其股价一路高歌,收盘报64.45元,较发行价飙升413.5%,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大明电子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公司成立于1988年,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已成长为国内少数专业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其产品线覆盖广泛,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构成了现代汽车智能化的“神经网络”。
强大的客户体系是大明电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官网显示,公司的一级客户名单堪称“豪华”,既囊括了奔驰、大众、捷豹路虎、通用等传统外资品牌,也深度绑定了长安、上汽、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主流自主品牌。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明电子已成功把握汽车产业转型机遇,其产品广泛搭载于多款热门新能源车型,包括比亚迪仰望、王朝和海洋系列、上汽荣威、一汽红旗、AITO问界、深蓝、阿维塔、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证明了其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坚实的业绩是支撑其股价与市场信心的基石。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和12.97亿元,对应净利润1.51亿元、2.05亿元、2.82亿元和1.14亿元。在招股书中,大明电子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可实现营业收入21.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73%;预计可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亿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5.68%。
大明电子的成功上市与首日惊艳表现,是资本市场对国内优质汽车电子供应商价值的高度认可。在其背后,是公司长达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覆盖主流车企的客户网络以及对新能源汽车浪潮的精准卡位。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位刚刚走入资本市场聚光灯下的“隐形冠军”,其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3.广立微三季报:净利暴增312% 硅光战略落地

近日,广立微发布2025年三季报,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57.31%;净利润2133.30万元,同比增长312.35%。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48.86%;净利润3701.72万元,同比增长380.14%。毛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长74.3%,毛利率为65.2%,较上年同期提升6.4%;扣除非经常损益之后的净利润为0.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60.6%。
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今年三季度,广立微业务同比快速增长,导致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国金证券指出,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亮眼,主要系今年下游头部晶圆厂产能增速较2024年提升;第三季度毛利率增长预计是由于高毛利的软件业务增速相较测试机及配件业务更快。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首台专为碳化硅和氮化镓功率器件设计的晶圆级老化测试系统正式出厂,进一步拓展了测试设备的品类。
基于半年报以及三季报的营收以及盈利能力预测,包括国金证券、中邮证券等机构对广立微给出“增持”评级。
资料显示,广立微是领先的集成电路EDA软件与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供应商,公司软硬件产品均以提升集成电路成品率为发展方向,主要专注于电性测试的WAT阶段,已成为国内外多家大型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目前,驱动广立微增长的主要业务包括EDA软件、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半导体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2024年,这三项业务营收分别为1.21亿元、3.86亿元、0.3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22%(其中制造类EDA占比16%、设计类EDA占比6%)、71%和7%。
近年来,广立微在软件研发方向上,坚持“深入拓展制造类EDA,同时快速推进关键设计类EDA开发”的方针,延伸开发了系列可制造性设计(DFM)、可测试性设计(DFT)、模拟仿真等产品线,并在向其他国产化工具薄弱、技术趋势前沿的软件持续拓展。大数据软件以离线分析为主,在线分析仍在持续研发。
广立微的硬件产品正在由WAT电性测试设备,通过WLR等多样化设备开始向CP环节拓展。据了解,广立微WAT设备经过十多年持续研发之后,2020年通过华虹集团验证,开始稳定量产。2020年至2024年,WAT测试机销量从6台增长至90台,实现快速增长,打破了Keysight长期垄断的局面。未来将开展多种类别的测试设备研发,目前已销售2台WLR设备产品,首台晶圆级老化测试机也已正式出厂。
布局硅光赛道
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加速我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速度,本土设计公司更多倾向于选择本土流片,进而加大国内Fab厂的研发和产能需求,从而为公司的良率提升软硬件一体化业务带来新的机会。
为把握重要发展机遇,广立微采取“自主研发+孵化并购”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快产品版图布局。
2025年8月,广立微收购全球硅光芯片设计自动化领军企业LUCEDA100%的股权。LUCEDA是硅光芯片设计自动化软件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提供光电子集成芯片设计、仿真、PDK搭建及运维的全流程软件和服务。2024财年,LUCEDA实现营收381万欧元,净利润56.4万欧元,2025财年实现营收420万欧元,净亏损11.8万欧元。
行业分析认为,随着光通信技术向“超高速、超大容量、超低功耗”演进,传统电互联受限于带宽与功耗,这使得硅光芯片凭借“硅基集成”低成本+“光子传输”高性能,突破瓶颈,成为光电融合关键方案。受益于高性能计算与通信等前沿市场的快速扩张及技术迭代,硅光芯片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此次收购,也是广立微着眼于打造未来增长驱动力的一次前瞻性战略布局。
广立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预计未来将以LUCEDA为核心锚点,实现从传统EDA到PDA的拓展。PDA技术发展正处于产业化突破临界点,尽管海外头部企业已通过自研或并购布局PDA领域,但整体市场仍处于早期快速迭代阶段,尚未形成类似集成电路EDA工具的高进入壁垒与相对垄断的格局,这一市场窗口期为EDA企业带来了战略性发展机遇。
此次收购完成后,双方将携手开发硅光类测试芯片、DFM工具及晶圆级检测设备,构建“设计-制造”闭环的协同优化平台;同时进行协同市场开拓与销售,推动LUCEDA产品导入国内头部厂商。
在手订单充沛
今年以来,广立微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25H1,广立微实现营收2.46亿元,同比增长43.17%,其中测试机及配件/软件开发及授权分别实现营收1.53/0.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8.13%和50.24%。2025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68.42万元,同比增加518.42%,2025Q2环比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2939.92万元,同比增加15.59%。
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广立微研发投入金额为1.44亿元,同比增长9.10%,营收占比58.57%。广立微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以及同比增长(19%)位于三家企业之首,目前其拥有541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数为76.09%,拥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353名,占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为65.25%。今年Q3研发投入占比为44%。
中邮证券指出,公司营收稳步提升,在手订单充沛。在夯实现有业务的同时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延伸开发新技术,构建多条成长曲线,有望为后续的长足发展积蓄势能。2025H1报告期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4.96亿元,充沛在手订单支撑未来业绩释放。
4.功率IC收入创新高,AOS转型方案商蓄力

11月5日,AOS报告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财务结果。
据报告,AOS第一季度营收1.825亿美元,环比增长3.4%,毛利润为4284.5万美元,毛利率为23.5%,运营费用为4740万美元,营业亏损为460万美元,净亏损21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亏损0.07美元,经营活动提供的合并现金流量为1020万美元,本季度结束时拥有2.235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AOS首席执行官Stephen Chang表示:“我们9月季度业绩符合预期,计算与通信业务的增长完全抵消了消费电子、电源及工业业务的预期疲软。功率IC收入同比增长37.3%,创季度历史新高,现占产品总收入近40%。电源IC产品组合优化提升了毛利率,加之控制器销量增长,彰显我们正从元器件供应商转型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Stephen Chang总结道:“展望未来,受关税政策影响及季节性因素推动的客户订单激增后,近期需求正趋于平稳,但长期前景依然乐观。我们将依托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的核心优势,将领导地位延伸至图形处理、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电源等相邻的高增长领域。在强健的资产负债表支撑下,我们将通过审慎投资和聚焦战略推动创新,把握机遇并加速未来增长。”
对于截至2025年12月31日的第二季度,AOS预计收入约为1.65至1.7亿美元,毛利率将在21.3%至23.3%,运营费用将在4610至4810万美元之间,利息收入预计将比利息支出高出100万美元,所得税费用将在110至130万美元之间。
5.金龙汽车10月销售汽车4121辆,同比下降14.71%

11月6日,金龙汽车发布2025年10月份客车产销数据快报,披露公司当月及累计产销核心数据。
数据显示,10月公司客车生产量为4608辆,较去年同月的4667辆同比下降1.26%;当月客车销售量为4121辆,较去年同月的4832辆同比下降14.71%。

分车型来看,10月大型客车生产1352辆,同比下降6.95%,销售1262辆,同比下降27.84%;中型客车表现亮眼,生产1472辆同比增长33.94%,销售1425辆同比大幅增长60.84%;轻型客车生产1784辆同比下降15.65%,销售1434辆同比下降34.73%。
累计数据方面,2025年1-10月公司客车累计生产量达40785辆,较去年同期的38289辆同比增长6.52%;累计销售量为38983辆,较去年同期的37763辆同比增长3.23%。其中,大型客车累计产销分别为15450辆、14632辆,累计同比分别为-0.1%、-2.5%;中型客车累计产销分别为7260辆、7072辆,累计同比分别为10.55%、5.62%;轻型客车累计产销分别为18075辆、17279辆,累计同比分别为11.19%、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