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概念股本周涨跌幅排行:赛微电子涨幅第一 阿石创跌幅垫底
2.四维图新MCU、SoC累计破亿 收入确认无时延
3.北京君正:V2、V3均是自研CPU核,应用于公司产品
4.中创新航完成收购江苏奥力威10.94%权益,后者成为非全资附属公司
5.北京汽车拟出售北汽国际51%股权,引入控股股东赋能国际化战略
6.东软集团再获42亿元订单,将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1.IC概念股本周涨跌幅排行:赛微电子涨幅第一 阿石创跌幅垫底

本周,三大指数全线下跌,沪指本周下跌3.39%,收报3,834.89点;深证成指下跌5.13%,收报12,538.73点;创业板下跌6.15%,收报2920.08点。科创50指数下跌5.54%,收报1,285.83点。Wind半导体指数下跌6.20%。
集微网从电子元件、材料、设备、设计、制造、IDM、封测、分销等领域选取了199家半导体公司作了统计。IC概念股本周表现极差,涨少跌多,17家上涨,182家下跌。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涨幅方面,截至周五收盘,17家上涨,涨幅前五的是赛微电子(28.71%)、亚光科技(17.79%)、安培龙(10.69%)、晶晨股份(9.66%)和上海新阳(9.42%)。
在跌幅方面,截至周五收盘,182家下跌,跌幅前五的是阿石创(-20.96%)、普冉股份(-18.69%)、佰维存储(-18.43%)、江波龙(-17.67%)和德明利(-17.51%)。

2.四维图新MCU、SoC累计破亿 收入确认无时延
11月20日,四维图新(002405.SZ)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就芯片出货及收入确认问题,对投资者的集中提问作出回应。此前,公司半年报披露旗下杰发科技SoC芯片上半年出货约9,000万片,MCU芯片约8,000万颗,11月初公司确认MCU与SoC出货双双突破一亿。公司表示,MCU和SoC双过亿为累计数据,相关销售收入确认不存在时间延迟。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根据半年报和“破亿”进度测算认为,杰发芯片全年出货量有望接近1亿片,对应销售规模或在十亿元量级,并进一步询问芯片出货后开票周期及货款回收周期等具体情况。对此,四维图新回应称,公司芯片业务收入确认与实际出货节奏保持匹配,在符合会计准则前提下及时确认收入。
公开资料显示,四维图新通过旗下杰发科技切入车规级芯片赛道,相关SoC和MCU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及车身控制等领域。在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车载芯片出货节奏与主机厂排产、车型迭代密切相关,订单执行通常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波动。
从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前MCU与SoC“出货过亿”为历史累计数据,反映出公司相关芯片在存量车型与新款车型中的持续装机情况。收入确认“无时延”的表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市场关于“出货—确认收入”是否存在明显错配的担忧,公司强调将严格按照合同履约进度和会计政策进行财务处理。
业内人士指出,在汽车电子和智能座舱产业链中,车规芯片厂商除了要保持产品的技术迭代和稳定供货能力,也需要在信息披露与经营节奏上与资本市场形成合理预期管理。对四维图新而言,芯片出货与收入确认节奏的透明度,以及后续在海外车企与新势力客户中的渗透进展,将是市场关注其芯片业务成长性的关键观察点之一。
3.北京君正:V2、V3均是自研CPU核,应用于公司产品
11月20日,北京君正(300223.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就自研CPU核进展作出回应。有投资者提问称,公司V2已量产,V3是否会在明年送样。公司表示,V2、V3均为公司自研的CPU内核,已或将应用于公司产品体系之中,目前V3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披露具体送样计划。

北京君正介绍,自研CPU核是公司在处理器架构与芯片设计领域的重要布局,通过在指令集支持、低功耗优化和安全特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提升芯片在细分应用场景中的竞争力。V2自研CPU核已实现量产,并搭载在公司部分产品中,用于满足消费及工业等不同场景下的运算需求。公司表示,未来将在既有架构基础上不断演进迭代,以适配更多应用形态。
从产品路径来看,自研CPU核的量产应用有助于公司在系统级芯片(SoC)方案中形成更高的自主可控程度,包括在指令扩展、片上总线、片上存储和外设接口等环节进行协同优化。这一方式有利于在同等制程条件下进一步释放性能潜力,并在成本和功耗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为后续功能升级和差异化定制预留空间。
对于仍在研发中的V3自研CPU核,公司未在互动平台上给出明确的量产或送样时间表,仅表示该内核目前处于研发推进阶段。业内人士分析,新一代CPU核从架构设计到IP验证,再到与具体芯片平台的集成,需要经历功能验证、稳定性测试及生态适配等多个环节,节奏通常会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和终端产品规划综合考虑。
市场普遍关注,在算力需求持续提升、国产替代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具备自研CPU核能力的本土芯片设计企业,有望在细分领域构筑更强技术壁垒和议价能力。有分析认为,北京君正在既有自研CPU核量产基础上推进V3等新一代内核研发,有助于丰富公司产品线并增强中长期竞争力,后续相关产品的送样节奏和客户导入进展值得持续关注。
4.中创新航完成收购江苏奥力威10.94%权益,后者成为非全资附属公司

11月21日,中创新航发布自愿公告,宣布已完成对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507)的收购事宜,目标公司将成为中创新航非全资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将并入中创新航集团合并财务报表。
据悉,中创新航曾于2025年5月6日、7月9日发布相关公告,并于6月18日发出通函,详细披露了本次收购及认购目标公司新发行股份的相关计划。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0日,本次收购的所有先决条件已全部达成,标的股份转让过户登记正式完成,中创新航成功持有目标公司10.94%的权益。
根据股份转让协议约定,标的股份过户登记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需完成目标公司董事会改选、章程修订等事宜。2025年11月21日,目标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并批准了董事会成员调整方案。调整后,目标公司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3名非独立董事(其中1名为职工董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及2名独立董事。除职工董事外,其余4名董事均由中创新航提名。在标的股份过户登记、表决权放弃完成及董事会成员调整后,中创新航已拥有目标公司董事会大部分董事席位,能够对其董事会决议的通过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告同时提及,截至2025年11月21日,目标公司新发行股份的认购尚未完成。
5.北京汽车拟出售北汽国际51%股权,引入控股股东赋能国际化战略

11月21日,北京汽车在港股发布公告称,已于当日交易时段后与控股股东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签订股权收购协议,拟以现金方式出售其全资附属公司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国际”)51%股权,交易总代价为人民币160,757.40万元,最终价格将以经有权机构备案的《资产评估报告》所载评估股权价值为准。
根据协议约定,交易对价将分两期支付:第一期为总代价的50%(即人民币80,378.70万元),将于股权收购协议生效之日(即出售事项经独立股东批准之日)支付至北京汽车指定银行账户;第二期剩余50%对价,将于股权完成所有权变更登记程序后、协议生效日一年内支付完毕。交易交割完成后,北汽集团将持有北汽国际51%股权,北京汽车仍保留49%股权,北汽国际将不再作为北京汽车的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亦不再并入北京汽车集团合并账目。
此次交易的定价基准为独立评估师采用收益法出具的评估结果。根据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截至评估基准日2025年9月30日,北汽国际股东全部权益经评估价值为人民币315,210.58万元,对应本次51%股权的交易代价为人民币160,757.40万元。公告显示,北汽国际成立于中国,注册资本约30.52亿元,主要从事海外销售及分销北京汽车集团自有品牌乘用车业务。财务数据显示,北汽国际2023年及2024年扣除税项后净利润分别为3,258.84万元、14,877.48万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经审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92,771.57万元。
北京汽车在公告中表示,此次交易旨在深化国际化战略,把握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增长机遇。2025年1-10月,全国汽车出口量达561.6万辆,同比增长15.7%,海外市场潜力显著。交易完成后,北汽国际可借助北汽集团的平台化优势,在海外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投融资等方面获得全面赋能,为北京汽车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提供集团资源支持;同时,北京汽车通过保留49%股权,可持续分享北汽国际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长期红利。
公告披露,此次交易预计将为北京汽车带来税前出售收益约人民币22亿元(扣除相关成本及开支前),所得款项将用于巩固集团一般营运资金,推进业务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及发展能力。
作为北京汽车的唯一控股股东,北汽集团目前持有北京汽车约46.90%已发行股本,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连交易。
6.东软集团再获42亿元订单,将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11月21日,东软集团发布重要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国内某知名大型汽车厂商的定点通知,该厂商正式选定东软作为指定供应商,由东软为其2026-2027年内量产上市的多款车型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此次合作涉及的总金额约为42亿元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仅两个多月前的9月19日,东软集团曾宣布收到另一国内知名大型汽车厂商的同类定点通知,当时公告显示合作涉及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预计生命周期内总金额约56亿元人民币。短时间内接连斩获两大重量级订单,标志着东软集团在汽车电子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作为智能汽车技术实力的“中枢神经”与核心体现,智能座舱是前沿感知与交互体验的重要载体,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驾乘人员的出行体验。在这一关键领域,东软集团已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全球化项目经验,早已成功跻身主流车企核心供应商阵营。
具体来看,东软集团11月新获定点的智能座舱域控产品,将基于高通平台进行研发生产,产品深度融合AI算力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能够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感知与推理能力。这一技术优势将有效提升产品的交互体验与高效多任务处理能力,最终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流畅的驾乘感受。
而根据9月19日的公告内容,东软集团当时拿下的56亿元订单,将为合作厂商供应基于高通8397平台的端侧AI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该款产品将专门应用于该汽车厂商搭载高通8397平台的多款车型,预计自2026年第四季度起陆续实现量产上市,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约为4年。东软集团表示,此次合作是其在智能座舱领域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重要展现。
当前,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这一过程中,主流车企对核心部件供应商的技术先进性、系统可靠性及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东软集团之所以能持续获得市场青睐,核心在于其具备“硬件+软件+算法+服务”的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同时依托与国内外主流车企长期合作积累的全球化项目经验,东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创新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高效落地。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系列大额订单的签订,不仅是市场对东软技术产品与交付能力的深度信任,更充分验证了东软智能座舱域控平台“可扩展、高适配”的核心竞争力,为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