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带动算力需求爆发,欧美出现将退役煤炭发电厂直接改造为数据中心的趋势。
这种合作一方面让科技公司直接使用部分旧电厂设备以节省资金,另一方面能压缩审批程序,在更短时间完成数据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能盘活闲置资产,减少关闭煤电厂所造成的损失。
大型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极为庞大且持续。据国际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约为415太瓦时,到 2030 年将增至945太瓦时,年均增长率约15%。其中,AI驱动的加速型服务器耗电增速更高,每年可达30%。
在此背景下,科技公司迫切需要快速获得电力供应。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预测,到2030年美国累计退役煤电厂比例接近64%,同时,欧洲自2005年以来已有190座燃煤电厂关停,目前仍在运行的153座也将于2038年前关停。大批煤电发电设备由此腾出,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宝贵的选址机会。
对电力公司而言,这也是一笔划算的生意。煤电厂关停往往面临高达数千万至上亿美元的拆除成本,但引入科技公司建设数据中心可以带来新的收入。法国Engie、德国RWE、意大利Enel等欧洲能源公司都希望借此趋势,与运营方签订长期电力供应协议,将可再生电力卖给科技公司。RWE集团全球合作事务负责人Simon Stanton认为,此类交易远不止出售一块闲置土地,更在于建立起稳定、长期的业务关系,为电力企业带来高利润的长期合同,有助于分担基础设施投资风险。
谷歌在2015年开创了煤电厂改数据中心的先例,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一座即将关闭的燃煤电厂厂址上建设其第14个全球数据中心。三年后,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燃煤电厂运营逾半个世纪积累的庞大基础设施并未因关停而作废,反而成为数据中心可靠运行的保障。
通过与地方电力公司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签订长期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PPA),谷歌得以利用原电厂的电网接口,引入光伏电力为数据中心供电,最终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目标。这一成功范例提振了业内信心,此后欧美关于利用退役电厂发展数据中心的案例日益增多。
近期,美国房地产咨询巨头仲量联行(JLL)正积极参与这类改造项目。数据中心交易负责人Tom Glover2025年8月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JLL目前在欧洲推进多个旧电厂改数据中心的项目,其中包括在德国一座退役燃煤电厂厂址上建设规模高达2.5吉瓦的数据中心园区,以及在英国为某大型科技客户选址的四个数据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的具体客户多未公开,但业内普遍认为是云计算巨头在幕后推动。
在英国,位于约克郡的德拉克斯发电站(Drax Power Station)曾是欧洲最大的燃煤电厂。随着煤电逐步退役,如今部分机组已改为生物质发电。德拉克斯集团正寻求为厂区闲置土地找到新出路。公司在2025年2月的交易信息中披露,已经与多家数据中心开发商展开积极接触,计划在厂区内共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
德拉克斯发电站在选址上具备显著优势,厂区占地超过1200英亩,不仅直接连入英国国家电网,还拥有冷却塔和对乌斯河的长期取水权,可以满足高密度服务器的大规模冷却需求。同时,厂址紧邻高速公路,距离利兹-布拉德福德城市群仅数十公里,交通和通信条件优越。
在供电模式上,德拉克斯的方案并非单纯出售土地,而是依托其自有电力资产与能源布局。集团提出表后储能(behind-the-meter)模式,即数据中心可由园区内生物质机组提供可再生基荷电力,再通过PPA引入其他新能源电力,以实现快速上电和降低输电成本。
旧煤电厂之所以对数据中心具有巨大吸引力,是因为其能够高效获得规划许可。
在欧美土地规划中,棕地(Brownfield)指曾经被工业或能源设施使用过,现已退役的土地,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未开发土地。棕地由于已有电力、供水、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用地性质通常已划为工业用途,因此项目审批会快得多。美国环保署(EPA)甚至专门设立了“棕地项目”,为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棕地往往早已被划定为工业用地,用地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工作齐备,新项目无需经历从农业或自然用地转为工业用途的漫长审核。许多欧美国家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在选址审批上屡屡受阻,原因包括当地社区担忧噪音、景观破坏,以及严格的环境法规要求等。相较烟囱林立、污染严重的燃煤电厂,数据中心既安静又清洁。因此,对一个已经运营几十年的煤电厂进行再开发,往往更容易获得当地支持。
除去效率优势之外,数据中心还能直接利用旧煤电厂的遗留基础设施,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
其中最关键的是缓解电力接入瓶颈。大型数据中心耗电惊人,动辄需要数百兆瓦到吉瓦级的电力容量。在欧洲,由于电网容量紧缺、新建高压线路和变电站的审批施工周期长等因素,从申请接入容量到真正获得供电,可能需要等待数年到十年之久。
如果利用退役电厂的现有电网接入点等待时间可大幅缩短。原电厂本已是大型电力枢纽,变电站和高压线直接连入主网,容量往往高达数百兆瓦以上。在旧址上建数据中心,相当于继承了电厂的“席位”,能够快速获得与电网的高容量连接,免去了从零建设输电设施的漫长过程。微软能源副总裁Bobby Hollis形象地称之为速度即电力(speed to power),科技公司看重的正是能更快获得所需电力供应,为了提早开始运营,这些公司宁愿投入更多选址精力,选择审批最快捷的路径。
同样重要的是冷却设施。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运行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来冷却,冷却系统能耗高达总能耗的约40%。传统燃煤电厂的冷却需求同样极高,无论直接从江河湖海取水冷却,还是修建冷却塔循环水冷却,厂址往往都毗邻水源并具备完善的取水、排水基础设施和冷却设备许可。这些遗留的冷却水系统正是数据中心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资产。在谷歌建设阿拉巴马州数据中心时,当地官员声明,现有的工业供水管线、泵站和冷却塔等设备都为数据中心的散热降温提供了现成条件,避免了新建水处理和冷却设施可能遭遇的审批和环境评估难题。
除了电力和水,旧电厂场址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令数据中心开发商青睐。煤电厂面积广阔,足够容纳多个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建筑和配套设施。其中大多还连接了已铺设光纤管线的铁路或公路运输线路,方便数据中心接入高速互联网络。
尽管旧电厂具备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真正完成转型的案例仍然稀少。目前来看,将退役煤电厂直接改造为数据中心仍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项目仍停留在规划或早期建设阶段。至于这些项目最终能否实现降本增效,也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算力需求与能源转型双重压力下,将传统能源基础设施转化为数字经济资产,已成为能源公司与科技巨头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