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向三花抛出6.85亿美元订单,中国成Optimus重要供应商
4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36kr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中国供应链成关键支点,带动多条核心赛道爆发,未来市场规模或超5万亿美元。

当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断言"Optimus的价值将超越特斯拉汽车"时,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

10月15日,特斯拉向中国供应商三花智控抛出6.85亿美元执行器订单的消息,直接点燃A股机器人板块——三花智控涨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体飙升。

这并非偶然:从Fremont工厂的测试装配线到锁定核心供应链,Optimus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倒计时。华创证券研报直言,这场"机器换人"的革命将重塑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家庭场景的底层逻辑,而中国供应链正成为马斯克野心的关键支点。

虽然人形机器人距离应用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就像马斯克说的,“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人形机器人”的目标,也一定是必然实现的。因此,马斯克也在加大人形机器人的投入。

从汽车到机器人:马斯克的"第二增长曲线"逻辑

马斯克从不掩饰对Optimus的野心。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他首次披露"小批量测试装配"进展,并明确2026年交付目标。此次三花智控的巨额订单,则进一步验证了供应链的成熟度——线性执行器作为机器人的"关节",其精度和成本直接决定量产可行性。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人形机器人赛道已从概念走向业绩兑现期。据特斯拉内部测算,若Optimus单价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其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万台,对应千亿美元级营收。而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更宏大——通过规模化量产压低成本,让机器人像智能手机一样渗透至家庭、医疗、物流等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21年的人工智能日上,马斯克就首次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经过四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如今的Optimus已经具备了更成熟的运动控制能力和更强大的AI算法支持。

从技术参数来看,第二代Optimus的关节灵活度提升了40%,能耗降低了25%,这些改进都为其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特斯拉选择此时加速推进Optimus量产计划,也反映了其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预判。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制造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能够24小时工作、不会疲劳的机器人将成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案。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万台,其中人形机器人的占比有望突破15%。

拆解Optimus产业链:谁在分食万亿蛋糕?

三花智控的涨停仅是序幕。Optimus的量产将带动三条核心赛道爆发:

三花智控的线性执行器订单仅是冰山一角。Optimus全身需搭载28-40个关节模组,涉及谐波减速器(如绿的谐波)、伺服电机(汇川技术)等关键部件。中国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已占据特斯拉供应链70%份额。

以三花智控为例,其研发的线性执行器在精度和耐用性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20%,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这种高增长、高毛利的特征,正是资本追捧的重要原因。

除三花智控外,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企业绿的谐波也在加速扩产。据了解,该公司新建的苏州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届时年产能将达到50万台,足以满足Optimus初期量产需求。在伺服电机领域,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高精度伺服系统,这些产品不仅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未来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  

Optimus的"大脑"依赖高性能AI芯片。

特斯拉自研的Dojo超算与英伟达GPU构成算力底座,而寒武纪、地平线等中国企业的视觉感知方案正加速替代海外供应商。"机器人对低功耗、高算力的需求,与自动驾驶芯片高度重合。"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

具体来看,Optimus的AI系统需要处理三大类任务:环境感知、运动控制和决策规划。在环境感知方面,特斯拉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包括高精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来处理,因此AI芯片的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特斯拉主要使用自研的D1芯片搭配英伟达的Orin芯片构成计算平台。不过,考虑到成本因素,未来可能会引入更多中国供应商。寒武纪最新发布的MLU370-X8芯片在机器人视觉处理测试中表现出色,功耗比同性能的英伟达产品低15%,这使其成为潜在的替代选择。  

在算法层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积累为其机器人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Optimus采用了与Autopilot同源的神经网络架构,能够实现快速的环境学习和行为预测。这种技术迁移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也降低了研发成本。

立讯精密、埃夫特等企业已为Optimus提供装配线解决方案。未来,机器人本身的制造过程或将由另一批机器人完成——这种"自循环"模式一旦跑通,生产成本将呈指数级下降。

在制造环节,特斯拉采取了与传统汽车生产完全不同的策略。由于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更为复杂,传统流水线作业方式效率较低。为此,特斯拉开发了模块化装配系统,将机器人的生产分解为多个独立单元,每个单元由专门的协作机器人完成组装。

这种生产方式对自动化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讯精密为特斯拉提供的柔性装配线,可以快速切换不同型号机器人的生产,切换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埃夫特开发的视觉引导装配系统,则解决了精密部件对位难题,将装配精度提升到0.01毫米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Optimus的量产还将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例如,机器人专用工具、测试设备、维护服务等细分领域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行业估算,每台人形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配套产业价值可能达到其售价的50%以上。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想象

马斯克曾预言:"未来每个家庭都可能拥有一个机器人。"这一愿景的背后,是Optimus设计逻辑的根本变革——它并非工业机械臂的升级版,而是以"通用性"为核心的全新物种。

在特斯拉的蓝图里,Optimus初期将承担工厂搬运、仓储分拣等重复劳动,但长期目标直指C端市场:照顾老人、辅导儿童、甚至成为家庭"管家"。高盛报告显示,若人形机器人渗透率达成10%,全球市场规模将超5万亿美元。

从技术演进路径来看,Optimus的商业化将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26-2028年):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执行重复性体力劳动。这个阶段的机器人功能相对单一,但可以通过软件更新不断扩展能力边界。

第二阶段(2029-2031年):进入专业服务领域,如医疗护理、教育辅助等。此时的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AI能力和更精细的操作技能,能够完成部分需要判断力的工作。

第三阶段(2032年后):全面进入家庭场景,成为真正的"通用机器人"。这个阶段的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在AI算法方面,特斯拉正在构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训练数据集。通过影子模式收集的真实场景数据,可以不断优化机器人的决策能力。同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对话系统,将使机器人具备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

从社会影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深刻改变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到2035年,机器人可能替代全球约20%的工作岗位,同时创造15%的新职业。这种结构性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共同应对。

当特斯拉的供应链名单越来越长,人形机器人赛道的"iPhone时刻"已然临近。Optimus或许只是起点:随着中国供应链的深度参与,这场由技术、资本与需求共同驱动的革命,或将催生下一个十年最大的科技投资主线。正如马斯克所说:"我们不是在制造机器,而是在创造未来劳动力的新形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关乎商业竞争,更是人类科技文明演进的重要里程碑。当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行动时,我们将面临全新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变革。但无论如何,这场由马斯克引领的机器人革命已经势不可挡,而中国制造正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