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冷门极客玩具,到如今被视作AI大模型落地的新兴载体之一,AI眼镜这股风越吹越猛。
今年上半年,经媒体曝光正式发布的AI眼镜多达10余种。这其中有雷鸟、雷神、闪极这类创业玩家发布的新品,同样也有华为、创维这样的老牌大厂做出的全新尝试。
AI眼镜的出货量和成交量也迎来激增。
根据IDC的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京东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AI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AR眼镜用户数同比增长70%。
AI眼镜之所以爆发,一方面得益于重量的减轻,新一代AI眼镜形态已经可以达到40g左右,与普通眼镜无异。但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
早期AI眼镜仅能执行一些简单指令,而大模型的引入使其可以理解更多复杂的语境,加上多模态融合,可以完成更多复杂操作。比如通过「语音+视觉+手势协同」实现「看一眼下单」。
根据洛图数据显示,尽管在2024年,国内智能眼镜市场中搭载AI功能的产品销量尚不足20%,预计2025年智能眼镜市场中AI功能的渗透率将超过60%。
这其中,高阶玩家的影响越来越大。
比如前段时间刚刚发布了AI眼镜的小米、阿里。这两家大厂的入局,也被视为AI眼镜从小众玩具走向大众市场的奇点。
今年6月,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发布了小米首款AI眼镜。
这款宣称「对标Meta Ray-ban」的AI眼镜,续航8.6小时,超过了Ray-Ban Meta的4小时。雷军将其定义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的AI入口」,不仅能控制家中的米家设备,看到什么都可以直接问小爱同学,小爱同学会实时响应,告诉你答案。
然而,1999元的起售价对比Ray-Ban Meta的299美元,却只低了一点点。虽然依然成为了市场的「价格锚点」,但却高于坊间1499元的预期。
小米可穿戴部门负责人李创奇后来向媒体表示,为了让这个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成功,小米几乎都选择了最贵的元器件。尽管现在1999元的价格有毛利,但对于整体的投入来说,依然是亏本的。
李创奇口中的「有限的时间」大概也就一年左右——2024年清明节前后,雷军才拍板正式立项。而这次机会也是来之不易。
小米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接触、研究智能眼鏡,但一直属于边缘业务。长期负责这个项目的,仅有十余人。落地过的三款产品也都属于「功能眼镜」而非今天意义上的AI眼镜。
2023年,李创奇第一次尝试向雷军申请做AI眼镜。
李创奇的判断是,眼镜在全球本身就是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智能眼镜会远大于这个规模。加上小米做AI眼镜有供应链优势,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后,AI眼镜还可以补齐驾驶、家居、健康管理等场景,实现设备间的无感协同。不善于做内容的小米,如果加上AI,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入口机会。
李创奇当时的想法对于小米来说是有点先锋的,小米擅长做有市场数据可参的品类,而在2023年,AI眼镜并未形成共识,Ray-Ban Meta也没有成为爆款。
更重要的是,AI眼镜不是孤立的硬件,要融入小米智能生态系统。而彼时李创奇似乎差点契机。
当时小米汽车SU7尚处于工程样车测试关键期,离交付还有一段时间。缺少了车端的生态协同,AI眼镜就只能做手机配件+家居遥控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直到2024年清明节前后,李创奇再次提出立项申请,雷军就同意了。此时小米SU7已经上市,研发AI眼镜,可以与手机、汽车共同构成小米生态的三大核心终端。
立项以后,小米内部开始重视这个产品。不仅用「最贵的元器件」。还放弃了原先惯用的生态链合作模式,改为集团亲自操盘。
这场横跨两年的坚持,一开始就收到积极反响。
发布会当晚,许多米粉冲进小米之家提走了为数不多的现货。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即突破万台,登上「智能眼镜热卖榜」首位。
然而一个月后,小米AI眼镜的退货率开始走高。据行业媒体XR Vision统计,小米AI眼镜的退货率或高达40%。
尽管小米用了最大的诚意堆料,但不得不承认,小米首款AI眼镜较为平庸。
外观被认为「塑料感强、不时尚」,AI功能也被评价为像是对小爱已有能力的移植,且许多唤醒逻辑与Meta Ray-Ban、华为智能眼镜等产品几乎完全重合;宣传语中讲「人车家全生态」,但用户实际体验下来,割裂感严重。
最致命的可能还是成熟度有限的供应链,这导致毛利空间被锁死,整机BOM「物料清单」高达1290元,无法重现当年手机那样「腰斩定价」。
这或许是一个被定义为「AI随身入口」的战略级产品,雷军在发布会上却只用了7分钟来介绍的原因。
相比过往小米为手机、汽车第一代产品「立标杆」,AI眼镜更像是其「生态入口」先行卡位。
如今看来小米入局AI眼镜,对行业影响远超产品本身。
至少雷军下场的动作,刺激了更多科技和互联网大厂加速自研,市场没有降温,反而进一步加速竞争。
小米发布AI眼镜一个月后,阿里也预告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
和小米一样,阿里也把AI眼镜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不同之处在于,小米更偏向于硬件场景化,而阿里的AI眼镜是软件服务的延伸。
从功能来看,一副夸克AI眼镜几乎融合了阿里生态最核心的能力——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旅行的行程提醒等能力的AI眼镜。
媒体生动的形容为「把阿里的整个生态都戴到了脸上。」
作为阿里AI TO C战略从软件向硬件延伸的关键落子,夸克AI眼镜的出现,代表着阿里AI能力从分散到集中的跃迁。
此前,阿里的AI能力分散在一个个独立App中,用户需在不同界面间切换,难以形成统一的智能体验。而AI眼镜基于全天候佩戴的特性,可以将阿里在搜索、支付、导航等场景的能力封装为一个终端内,实现「一站式调用」。
比如用户在旅行途中,眼镜可自动同步飞猪行程、触发高德导航、推荐本地生活服务,这种跨业务的主动调用打破了传统App孤岛模式。
而且众所周知,阿里并没有深厚的硬件产品基因。把AI眼镜作为物理终端,不仅整合软件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更补齐了阿里从AI大模型到应用再到硬件的完整链条。
硬件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面对供应链所存在的短板和硬件挑战,阿里的解题方式是用确定性规模去反向驱动供应商。
一面阿里通过生态内的高频刚需场景,形成明确的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以生态闭环的价值牵引供应链适配,而非仅依赖硬件本身的迭代。另一面以需求和订单牵引产业链成熟。
夸克AI眼镜的总架构师,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此前也在媒体采访中说过,「当这个行业有足够大的订单量和很明确的技术需求和趋势时,供应商就有动力去做技术突破和产能投入。未来可能会形成单独的眼镜供应链」
因为目前AI眼镜供应链与手机供应链重合度较高,而阿里正推动形成独立的眼镜供应链「如光机、光波导、穿戴芯片等组件」。且在与传统眼镜品牌的设计和供应链整合上,当各厂商处于同一起跑线,阿里可在此领域发力。
阿里内部自去年年底以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属于阿里云的AI应用「通义」被拆分并入到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同时推动天猫精灵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工作,探索AI眼镜等新硬件方向,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CEO吴嘉统筹阿里AI To C端的应用。
根据规划,夸克AI眼镜标准版售价2999元,基本与成本持平。用吴嘉的话说便是「我们不靠卖眼镜赚钱。」
但是外界推测,夸克真正的盈利点或许在于眼镜更多场景的拓宽和使用:比如在电商领域的运用,每成交一单「眼镜比价」,阿里可以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
此外,面向B端的「企业版」也已经启动内测,钉钉将把会议纪要、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打包,按席位年费制收费。
从当前的状态来看,整合阿里生态是夸克的核心优势,但这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深度绑定阿里系应用,是否会限制非阿里用户群?
当然更重要的是,相比小米,阿里的硬件产业经验明显不足。这都是对吴嘉极大的考验。
2025年,百镜大战持续愈演愈烈,且玩家数量还在持续增多。
除了小米的供应链优势和阿里的庞大生态,进入这个赛道的,各家多少都有点「独门绝技」。
比如华为通过「星闪(NearLink)+鸿蒙系统」实现了手机、屏幕、AR眼镜等多设备低延迟协同,支持10+设备同时连接,延迟低至微秒级。再比如Meta凭借全球内容库和CV算法稳坐海外头把交椅。
创业玩家里,雷鸟凭借自研MicroLED光引擎的量产良率达到92%,新一代光引擎良率更是进一步提升至95%;XREAL的57度广视场角和200英寸虚拟巨幕则在观影体验上实现了领跑。
但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背后,依然有许多现实的挑战难以跨越。
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芯片。AI眼镜要反馈速度快、拍照清晰,就要有强大的主控芯片,但是目前用于AI眼镜的芯片大多功耗高、造价贵,性能、成本、功耗指标也不够理想。
一些主控芯片甚至占智能眼镜成本的31%,以高通AR1为例,单颗成本约55美元,直接限制了产品定价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1999元的售价虽有毛利,但仍难覆盖研发与供应链投入。放至整个行业更是如此,普遍面临的「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悖论。
此外便是端侧算力的匮乏,进一步影响体验感。端侧AI在强算力与低功耗之间难平衡。AI眼镜现在利用云端的AI模型和算力,反馈较慢。如果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就会耗电严重、发热。
再加上难以打破的「不可能三角」——性能、轻量、续航。
毫无疑问,AI眼镜不是仅凭单点优势就能攻克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大厂优势似乎更为明显。
李创奇此前就提到过一个观点,「AI眼镜只有两种厂商能做成:一个是手机厂商,另一个是国民级App应用厂商。大厂掌握流量、内容、大模型,需要的只是硬件载体。」
小米因为强大的资金支持,采用了双芯片——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片方案,复杂场景用高通AR1,像听歌这样的简单场景,使用恒玄2700芯片。而目前国内很多AI眼镜厂商采取的还是单芯片。
在品牌信赖度和销售渠道方面,大厂也占据着优势。
眼镜和其他智能产品不同,对线下渠道有一定依赖性。Rokid此前就曾宣称,今年年底覆盖超过1000多家线下眼镜门店,明年的出货目标是100万台。
比如小米的线下「小米之家」在2023 年底就已突破1万家,加上线上自营电商,顾客可以先体验后买单。
软件上的较量更为残酷。AI眼镜软件能力的高低主要在于,能否顺畅调用手机里的各类APP,这一方面依赖大模型能力,另一方面与AI眼镜具备的手机权限多少有关。
这里就能看出阿里的优势。在基础的大模型研发方面,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在业内包括国外其实都具有影响力。与此同时,阿里作为国民级APP,出行、购物、支付、旅行都可以在一个生态体系内流转,体验顺畅。
宋刚此前在采访中强调,「AI眼镜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态缺失」,他认为现在市面上的AI眼镜,用户买回去除了拍照、听音乐,真正的应用场景太少了。
这不是硬件或者AI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服务生态。而这正是阿里「选择此时入局的原因」。
整体来看,这个行业仍处在黎明之前。短期,创业团队凭速度和细分场景仍可抢到窗口;中长期,当大厂把重量、续航、价格做到日常级别时,生态护城河会把多数小厂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