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手机的发展史,50余年来的变革不可谓不惊人。
从板砖一样的“大哥大”到薄如蝉翼的iPhone Air,手机工业设计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技术引领的逻辑。
模拟时代,手机更像是独立的座机话筒,重量超过1公斤;数字技术(GSM、CDMA)的到来,让手机体积大幅缩小,还带来了翻盖、滑盖、旋转等设计,亦有如黑莓(BlackBerry)、诺基亚9210等类PC的设计创新。直到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从口袋中掏出iPhone,不仅将手机带入多点触摸时代,更是开创了智能操作系统引领的逻辑。
iPhone无疑是创新的里程碑,但也将手机设计限制在“直板+大屏”的形态。虽然近年来折叠屏试图打破桎梏,但明显的折痕、糟糕的耐用性使其尚无法普及。来到AIGC时代,手机形态还能改变么、怎么变?荣耀试图给出答案。
今年3月,荣耀CEO李健提出“阿尔法战略”,计划五年投入百亿美元,聚焦AI终端生态建设。在Magic8系列发布会上,该战略的首款机型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出现——荣耀Robot Phone。“Robot Phone将成为荣耀未来AI终端的种子”,李健如是说。据悉,该机将在2026年2月举行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正式亮相。
荣耀宣布Robot Phone的时间点非常微妙。一方面,荣耀在脱离华为后寻求上市,已于今年6月取得上市辅导备案,最晚于明年3月完成辅导;同时,面对全球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国内竞争加剧的客观环境,荣耀显然承受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兵行险着、背水一战,似乎是荣耀唯一的选择。
Robot Phone到底是什么?
通过荣耀发布的官方影片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手机+AI云台式相机的结合体,设计语言堪称“邪修”:硕大的机械臂组件和镜头,使得镜头模组的厚度极为夸张,重量也肉眼可见地增加,这在手机越做越轻薄的当下无疑是反直觉的。
事实上,非固定式相机的设计并非荣耀独创。由于屏下摄像头技术迟迟未成熟,手机厂商曾在一段时间执着于追求“全面屏”效果,比如OPPO N1的翻转式相机、vivo NEX系列的升降式相机设计等。然而,此类机型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最终被舍弃,厂商们纷纷转向打孔屏解决方案。
荣耀重拾非固定式相机设计,底层逻辑是AI互动,来看看几个影片中展示的场景是否会打动你:在派对上,放置在桌上的荣耀Robot Phone在看到主人与朋友站在一起时,抓拍精彩瞬间;高空跳伞时,镜头实时旋转录制,似乎在录制全景视频;网购时,相机启用AI换装功能,并点头称赞给足情绪价值;在居家环境,相机看到主人离开房间,自动调用IoT功能关闭灯光,甚至还可以“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逗宝宝开心,有点桌面AI机器人的意思了。
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在接受访问时,进一步解释了Robot Phone的设计理念:“目前手机形态相对固化,我们希望AI能突破限制,让手机更加自由地与人交互和沟通,这也是Robot Phone创意的初衷。”
创新无错,但是否能被市场接受成为普惠大众的技术,则是另一回事。荣耀Robot Phone反极简、反一体化的设计自然也引出一系列疑问:云台相机待机费不费电、是否有潜在的隐私问题?厚重的机身是否影响手感?镜头伸出时是否耐摔?把手机放在桌面上当AI机器人真的是刚需吗?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近日,媒体报道称OPPO、vivo内部已立项手持云台设备,对标大疆、影石相关产品,将进军智能影像市场。不知荣耀是否是在获悉之后,直接将云台集成到手机产品中来试探市场呢?
驱动Robot Phone实现主动交互的基底,是AIGC技术。在发布会上,荣耀也祭出了“AI全家桶”,通过云端+端侧的“魔法大模型3.0”、系统级MCP架构和YOYO智能体,完成对手机AI体验的全面覆盖。
据官方资料显示,魔法大模型3.0包括大语言模型、语音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及视觉大模型,通过云+端的搭配,可实现模型推理速度提升25%、模型推理功耗下降25%、模型存储空间节省30%,在单/多任务操作、问答等方面优于OpenAI的GPT-4o。
手机厂商做大模型并不稀奇,相比传统大模型厂商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有优势,毕竟作为终端厂商能够直接获得更多用户数据。然而,在权限调用、数据安全方面,AI手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始终悬于头上。
还记得2024年,荣耀前CEO赵明在发布会上用YOYO助理点2000杯咖啡的操作么?其技术原理是通过自动开启无障碍权限、基于大模型的屏幕识别及上下文理解能力,模拟用户手指点击操作,即“读屏+模拟点击”。现在,该功能被进一步扩展至网购,YOYO智能体可以识别购物网站的商品、领取优惠券实现“一句话直接购”。事实上,该技术逻辑已经广泛实装在安卓阵营的AI手机上。
一直以来,安卓手机(AOSP,安卓开源项目)在安全性上不及闭源的iOS,已是业界共识。当AI“自动操作”成为卖点、需要调用更深层手机权限时,媒体和公众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李彦宏曾经的名言“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只是,用户真的愿意么?还是无从得知。
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在针对5款安卓AI手机的测试中发现,AI手机在实现智能操作时,需要用户交出的数据远多于想象,部分手机厂商还调用了无障碍服务、一键识屏、模拟点击等高敏感权限,其中就包括荣耀手机。
虽然在《关于荣耀AI基础服务与隐私的声明》的服务协议中,有对调用无障碍功能的释义和告知:动态借助系统的无障碍功能来分析应用使用情况。信息仅在设备本地处理,不会上传至服务器。但实际上,“动态”一词的具体含义是:在使用YOYO进行模拟点击操作时,并不会单独弹出授权窗口,而是自行开启无障碍权限、在操作完成后关闭。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认为,在缺乏明确授权告知的情况下,用户可能难以意识到潜在的风险。
无独有偶,《财经》援引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网络安全人士的观点:一旦黑客控制了手机端侧AI,例如使用了Prompt(提示词)注入攻击,便可通过诱导智能助手访问恶意网站,并下载精心构造的恶意程序,导致用户终端被远程控制,获取个人隐私、甚至盗取资金。《财经》还指出,模拟点击方案未经第三方App许可,涉嫌违反《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的数据收集处理规范,导致数据安全责任难以被清晰界定。
在AI手机的道路上,荣耀无疑是先头军,但激进的另一面是风险。另外,Robot Phone则涉及更多AI应用场景,通过相机实时监控、互动的背后,是更多的数据采集和交换。针对此问题,荣耀显然有必要进行更加公开、透明的说明,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安全性。
在今年5月,荣耀CEO李健在媒体沟通会上向外界传递了三个信号:
第一,荣耀自去年一直在优化组织架构;第二,荣耀正处于从“手机公司”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的过程中;第三,管理层认为荣耀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从最近的市场表现来看,荣耀的情况的确在变好,只是仍未摆脱颓势。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荣耀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TOP5,市场份额为14.4%,与OPPO仅相差0.1个百分点。相对于前两个季度的榜上无名,上半年新机的销售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同比去年,荣耀第三季度的出货量下降了2.1%,增幅逊色于苹果、小米、华为等品牌。
放眼于全球市场,荣耀的处境更加严峻。
同样是来自IDC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三星、苹果、小米、传音和vivo稳居全球出货量前五,其他厂商共享约31.4%的市场份额。结合2024年数据,荣耀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应该在4%-5%左右,与TOP5有较大差距。考虑到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强度,短时间内突围有难度。
对于已启动 IPO 上市计划的荣耀而言,当前处境正陷入棘手局面。
尽管公司于 2025 年 6 月 26 日完成关键动作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在深圳证监局正式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标志着其 A 股 IPO 辅导流程全面启动,辅导状态同步更新为 “辅导备案”;这一举措也是荣耀自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向资本市场跨出的实质性一步,但多重挑战仍让其上市进程面临不确定性。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如果要在A股主板上市,需要满足一定的营收和净利润条件。规定提供了三种标准:净利润主导、低市值+现金流、高市值+高营收。结合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来看,高市值+高营收标准显然更适用。消息称,荣耀Pre-IPO的估计定为2000亿元,只需满足最近一年营收大于等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大于0元即满足主板上市条件。
当然,上市后要想股价好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包括市场信心、企业定位、业务前景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荣耀不甘囿于“手机公司”,坚定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只是,AI概念虽然火爆,但需要业务载体,不论是大模型、Maa或是具人形机器人。本质上,荣耀仍需要通过手机来拓维,而AI化是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做的。
不论是硬件设计上的“邪修”还是AI软件的激进,最终还需要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