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0月25日消息(苡臻)随着国家对低空领域的政策逐步放开和技术进步,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并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徐徐拉开帷幕。
10月24日,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C114承办的“中国低空经济创新应用与标准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李新军教授发表了题为“通信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命脉”的主题演讲。他表示,需正视我国通航32年发展中“看不见、呼不着、管不了、放不开”难见成效的教训,空域不是“归谁管和能不能放开”的问题,而是“用什么管和凭什么能放开”的难题,尤其在各地低空试点方案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真正确保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命题。

发展现状:产业势头向好 但仍面临双重痛点
李新军指出,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顶层设计,抢抓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重构,势在必行。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无人机产业链从业的企业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从业专业也已相当细分;全国已建成69个低空产业园(长三角30、京津冀15、粤港澳15、成渝9),其中80%聚焦无人机和eVTOL;无人机年产已达300万架规模(40%为工业级),数量和业务上都已足够支撑未来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8月为止,小鹏汇天等近20家eVTOL厂商公布了约13,000架用户订单(其中意向订单>50%);此外已有约1000款无人机型号在排队等待适航认证。
尽管产业势头向好,但李新军直言,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基础不牢、难上加难”的双重痛点。
“基础不牢”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能力欠缺:一是“看不见”,即监视“感而不全、到处漏空”,这是致命难题——当前对合作目标(主动“自报家门”)与非合作目标(“黑飞”等)的监视,尚未形成“广域预警+局域通感/雷达/光电等多手段封控锁定+共享联防”的完整体系;二是“管不着”,即信息“达而不远、通而不统”,无线通信覆盖尚未实现低空全域覆盖,数字与语音双向实时传输存在障碍;三是“飞不准”,即导航“导而不精”、气象“报而难准”,GNSS差分智能接入尚未普及,气象数据无法实时自动赋值,导致飞行精度与安全性不足。
“难上加难”则源于我国独特的地貌制约。我国以山地、高原、丘陵为主,雷达部署效率大打折扣,导致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存在大面积探测感知真空;而北美地貌以平原为主,便于雷达部署,美国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天-空-地”监管体系,500米以上国土面积探测感知覆盖率达90%,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完全放开,通航飞机27万架。“有飞机也飞不了”,成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行业共识:安全是底线 五大核心认知凝聚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痛点,李新军教授提出,行业须齐心协力,并对五个关键问题形成共识。
一是低空飞行比高空安全风险更大。数据显示,全世界49%的空难发生在着陆阶段,14%发生在起飞阶段;更严峻的是,无人机的失效概率远高于有人航空器——据美国国防部统计,无人机失效概率是F-16战斗机的50倍、有人通航飞行器的100倍、商业航班的1万倍。这意味着低空飞行的安全保障需要更严苛的标准与更完善的体系。
二是制空权是覆盖全空间的安全掌控力。要实现低空安全,需满足三大条件:合作目标识别距离应达数公里,否则很容易“跨域侵蚀”变为非合作目标;非合作目标的有效预警探测要广拉网,通过探测设备联网,构建广域感知能力;空中交通监视要无缝连接,态势感知必须“纵到底、宽到边、无死角”,任何高度层和边界的监管漏洞都是制空权缺失的重大安全隐患。“通航不是造不出飞机、建不起机场,而是看不见、管不了,因而保不了安全,有飞机也飞不起来。”“低空的泛滥将比枪支泛滥更可怕。”李新军强调。
三是隔离与融合飞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传统空管体系针对有人驾驶飞机的隔离飞行,依赖“空管员-飞行员无线电沟通+人工直接操纵”,逻辑上不适合无人机管控;目前有些试点的低空管服系统仅是对这种传统路线的简单复制拓展,“重监视、轻管控”,高度超出120米基本无法有效管理。而未来空管需要面对“有人机/无人机规模化混合飞行”,必须实现“通/导/监信息全域覆盖+超算与AI态势调控+智能语音(有人)/直接指令(无人)管控”。两种管控机制完全不同,从隔离到融合,不是量变可升级,而是质变要换道。
四是反“低小慢”目标是世界难题。具有“难发现、难辨识、难决策、难处置”四大特征:环境干扰多、目标小、飞得低,导致发现距离近、虚警率高;速度虽低但距离近,扫描角速度大,跟踪锁定难;与规模化合作目标混合时难区分,易误伤、引发次生灾害;电磁干扰等软处置效果有限,硬处置难精准。李新军指出,对“低小慢”目标而言,雷达性能核心是“扫描速度”而非“定位精度”;所有软硬杀伤方案中,只有高功率微波照射是目前“最有效”的反制手段。
五是赛博安全是必须严防死守的“死穴”。无线电指挥控制链路、机载飞控、监管体系、低空飞行相关地面保障系统一旦遭受数据泄露、指令泄密、网络攻击,任何飞行器都可能被直接干扰和接管、远程控制,其后果将不亚于战争。
破局措施:分层通信+通感融合 构建“安全可控”低空生态
李新军表示,无安全,不低空;没规模,难经济。低空经济要实现“合作目标自由飞、非法目标治得了”的目标。
“目前,低空监管缺乏方略”,李新军指出,各地低空经济方案“百花齐放”,但普遍缺乏长远考量,存在“3km以下漏洞大,管控模式升级难”两大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通信覆盖不到位的难题。他强调“必须从空域安全出发直接破题,不能走一步算一步,把希望寄托在谁都说不明白的未来”。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难题,他提出了将“空中交通安全监管”和“任务数据传输”两个功能解耦,采用“差异化覆盖”的低空通信策略:一是利用Sub-1G频段“功耗低、传输距离远、穿透绕射能力强”的优势,借助我国2G/3G退网后释放的频率资源“重耕”,实现3000米以上高度的覆盖,用于无人机遥控遥测和有人机语音信息传输,实现区域统管统控;二是利用5G/6G频段“高带宽、高速率”的优势,实现500米以下飞行任务的高清图像视频和其它信息情报的传输。
同时,借助Sub-1G的广域覆盖,可通过收/发分置的探测技术构建通感融合的、探测高度达到3000米的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的广域预警网络,确保低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