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风云变幻,品牌销量座次重排,智驾狂热降温,关税问题扑朔迷离。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底,小米YU7发布定档,零跑B01盲订开启,理想i8、乐道L90等十余款车型扎堆工信部第十七批购置税减免目录。
多款新车赶在7月集中“发车”,为“金九银十”销售旺季预热,一场以“技术+价格”为双刃的战役即将打响。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渗透率首超燃油车的狂欢中,悄然拉开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中汽协数据显示,1-4月新能源车销量达430万辆,同比增长46.2%。
然而,光鲜的增长曲线下,车企阵营已现断层。小鹏、零跑以“技术降本+规模效应”强势逆袭,小米自SU7惊艳亮相后逐渐站稳脚跟,而理想、赛力斯等昔日领跑者却陷入增长困局。
具体来看,作为今年一季度交付量增速前二的玩家,交付量上,小鹏汽车创下历史新高。凭借MONA M03和P7+两款爆款车型拉动,其Q1营收同比激增141.5%,净亏损收窄至6.6亿元,规模化效应初显。零跑则以“全域自研”模式将毛利率推高至14.9%,用187.1%的营收增速冲上第一梯队。
相比之下,理想连续4个月卡在月销4万辆的瓶颈无法突破,难掩增长疲态;赛力斯的销量更是出现了显著下滑,随着华为合作车企增多,其品牌稀缺性下滑。
可以预见的是,7月之后,新势力格局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因为大量车企将在下半年上市新车,比如近日发布的小米YU7就将于7月上市。
小米YU7的入局,则将战火引向最竞争激烈的战场——中高端SUV市场。这一价格带聚集了理想L6、极氪7x、问界M5、特斯拉Model Y等超10款热门车型,年内还有问界M8、乐道L90等新品加入混战。
小米YU7预计以“性能对标Model Y,价格略微下探”的错位打法,直击竞品利润腹地。行业人士测算,若YU7月销破万,竞品价格体系或将集体松动,单车型降价幅度可能超1万元。
显然,价格战与配置战的螺旋式内卷已不可避免。
比如,面临小米YU7等新车的错位竞争,守擂的理想采取了“加量不加价”的打法。L7/8全系标配魔毯双腔空悬,L9搭载十八点热石按摩。
这场厮杀背后,是行业从“赛道红利”到“贴身肉搏”的转折。车企的存活法则已清晰:要么靠技术降本撕开价格防线,要么凭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而小米YU7,或许将是引爆这场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向,从“概念狂欢”到“务实求生”。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路上发生车祸,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又一个拐点。这场事故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公告。
当工信部将“智能驾驶”强制改称为“辅助驾驶”时,一场行业自我纠偏的序幕已然拉开。
面对加剧的竞争和智驾的信任危机,车企正面临双重拷问:如何用“性价比”守住存量市场?又如何用“安全”重建消费者对智驾的信任?
一方面,性价比愈发重要,“堆配置”与“抠成本”要并行。
价格战的火药味在2025年国补退出前的政策窗口期愈发浓烈。小米YU7强对标Model Y基础版,小鹏MONA M03凭借“20万以下智驾”抢占年轻市场,而比亚迪则用天神之眼系统实现“10万级车型标配驾驶辅助系统”,彻底击穿性价比底线。
“降本”不再局限于供应链,而是向技术研发要利润:零跑通过全域自研将成本压缩20%,小鹏汽车也在近日发布的财报中提到“技术降本成效显著”。
更别提,还有一个挥舞“智驾平权”大锤的比亚迪。5月23日,比亚迪海洋网宣布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活动,覆盖旗下多款热门新能源车型,包括海鸥智驾版、海豚智驾版、宋PLUS智驾版等,限时一口价直降幅度最高达5.3万元。
毫无疑问,新势力品牌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然要加强加强再加强成本管控能力,加快技术降本的步伐。
另一方面,智驾“去泡沫化”势在必行,安全回归C位,技术竞赛转向责任共担。
安徽小米SU7事故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车企的“智驾狂热”。工信部随即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话术,一场行业级“去泡沫化”运动席卷而来:华为问界强调“手不离方向盘”,理想将NOA命名为“导航辅助驾驶”,比亚迪拆分智驾功能为三档技术标签。
“安全”取代“炫技”,成为新的豪华标准。但这并非技术倒退,而是理性进阶。
工信部3月宣布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准入试点,政策开闸让技术竞赛转向“责任共担”。麦肯锡也在报告指出,20万元以上中高价位的智能电动汽车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的需求仍是“必含项”。
只不过,“浮夸营销喊口号”的时代终结,“安全平权”成为新战场——谁能用较低成本实现更好的安全性,谁就能在下一轮竞赛中卡位。
总之,2025年下半年开始,车企要么技术升维,要么出局。这也倒逼车企在“烧钱研发”与“商业回报”间找平衡。
当行业从“营销内卷”回归“技术内功”,这场竞争的本质愈发清晰:不是谁的故事更动听,而是谁的技术更扎实、成本更极致、安全更可信。下半场的幸存者,注定属于那些“左手抠成本,右手啃硬技术”的长期主义者。
如果说,技术降本与自动驾驶作为必选项决定车企能否活下来,那么在未来,能否实现全球化突围将决定车企是仅仅活下来还是活得好。
2025年,国内车市大战正酣,新能源车企“走出去”的步伐也越迈越大。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真正的转折点也随之出现,据市场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数据,比亚迪4月在欧洲28个国家的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特斯拉。对此,骏特商务咨询公司的费利佩·穆尼奥斯说:“两家公司销量差距也许很小,但其象征意义甚大。这是欧洲汽车市场的转折点。”
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胜利,更是一场“技术+模式”的双重突围。
随着产业实力上升,“反向合资”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主流路线。
面对欧盟反补贴税高压,中国车企选择“沿着欧洲出海的路线图登陆欧洲”。
零跑与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小鹏与欧洲经销商巨头Hedin集团达成协议,以“轻资产代理”规避关税风险;蔚来也放弃了一直坚持的直营模式,联手菲亚特等“地头蛇”展开合作。
“用市场换市场”的逻辑正在逆转。中国车企以技术授权、供应链合作替代传统合资模式,将贸易壁垒转化为合作筹码。
这种“反向合资”的本质,是用技术溢价重构全球分工。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车企已从“交钥匙代工”转向“收专利费+分利润”的生态位,这正是华为在通信领域全球化的翻版。
当然,要真正扎根欧洲,仅靠产品输出远远不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叙事,正在从“产品出海”跃迁至“生态出海”。
继2013年吉利中欧研发中心落地哥德堡后,中国车企在近两年纷纷加速全球研发布局。小鹏已建立覆盖欧洲、东南亚、中东的三大海外研发中心;蔚来启动柏林研发创新中心;理想今年也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在中国定义技术,在欧洲打磨体验”,这套方法论正在成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标配。
一边反向合资建立销售渠道,一边构建本土化研发体系,中国车企越来越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这场全球化突围的本质,也演变为一场从“产品贸易”到“生态权力”的升维竞争。
当中国车企用反向合资破解关税铁幕,用本土研发攻克用户体验,用标准制定争夺话语权时,一个以“中国技术”为锚点的新全球汽车秩序,正在加速浮现。
2025年悄然临近半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驶入“科技务实、技术出海”的深水区。
一方面,国内市场“内卷”加剧,车企在价格战与智驾安全之间艰难平衡;另一方面,中国车企依然是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的主力军,海外市场持续高增长,但是贸易壁垒与技术适配的长线挑战依然悬顶。
小米YU7的定价策略、零跑的全球化试验,都是下半年值得关注的焦点。前者看新势力如何在敬畏之中实现创新突围,后者看中国车企能否将国内市场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技术话语权。
就像巴菲特所说,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一个新兴行业从狂飙转向深耕,中国新能源车企们故事将翻开新的一页。谁能升维突破,谁将深陷漫漫消耗战? 答案藏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厚度与全球布局的深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