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卡车引争议:汽车测评真假之争背后有何隐情?
21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集微网
近日,理想i8与8吨重卡车对撞测试视频引发争议,多家上市公司卷入其中,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坚称测试科学严谨,东风柳汽则质疑测试真实性与场景合理性。事实上,近年国内不少汽车相关的测评都备受争议,那么,真假测评质疑背后,究竟隐藏哪些真相?

近日,理想汽车在发布理想i8时,一则与8吨重卡车对撞的安全测试视频火爆全网,质疑声随之四起,理想汽车(HK02015)、中国汽研(SH601965)、东风集团股份(HK00489)3家上市公司瞬间被卷入其中,一场关于对大小车对撞的真假测试争议由此开启。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汽车领域已发生多起关于真假测试的争论,如懂车帝近期的智驾评测中,特斯拉两款车型表现碾压一众国产车,被国内智驾产业及鸿蒙智行车主质疑测评造假;对比一份国外智驾测评榜单后,真假测评讨论再起。

那么,真假测评质疑背后,究竟隐藏哪些真相?

安全测试引发车企对垒

理想汽车放眼全球都是极为成功的一家造车新势力,从车型设计到技术创新、销量领先,再到业绩扭亏、产品迭代,都为同行前行树立起形象标杆。

不过在纯电车型发展之路上,理想汽车至今仍难有建树,甚至每一款纯电车型的上市,都会让该企业莫名被攻击,从首款纯电MPV——MEGA到首款纯电SUV i8莫不如此。

7月29日,理想在发布i8之时,为了展示该车的安全性,公开了一则委托中国汽研测试的i8与8吨重卡车对撞的视频,据介绍,在本次安全测评中,理想i8的A柱、B柱、C柱和门梁均未发生明显变形,9个安全气囊全部正常展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测评结果超预期,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发布会上透露,他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多次确认。

不过由于宣传视频没有处理好,方向盘上的LOGO暴露了汽车品牌方——乘龙卡车,遭到了东风柳汽的强烈不满,东风柳汽控股股东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被卷入其中。

发布会后,乘龙卡车连续4天质疑理想i8碰撞事件——2.6吨的SUV撼动重达8吨的卡车,不符合常理,且认为测试场景与实际差异大,引发乘龙卡车车主与理想汽车车主展开论战。

日常用车场景中,由于两种类型车在质量上的差距,“远离大卡车”已成为车主共识,否则极易引发严重后果,如6月25日广西贵港轿车和半挂货车相撞事故、5月16日湖南双牌县小车被两辆半挂车“夹击”事故,小车驾乘人员都付出了惨痛代价。

公安交管部门一则数据显示,货车占机动车保有量虽然仅有8%,但带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却高达28%。另一则数据还显示,小车与大货车事故中,小车司机死亡率是大货车司机的30倍以上。

提升对大货车的抗击打能力已成为小车的安全诉求之一,特别是县道、乡道等场景,小车与大货车会车频率非常高(如变对向车道超车),一旦操作不当,都会造成严重事故。

在安全诉求驱动下,国产车越来越多地采用热成型钢等抗拉强度更高的材料,即便如此,鉴于小车跟大车之间悬殊的质量差距,近年新车发布会中,鲜少涉及小车与卡车碰撞的安全测试,理想汽车的i8与卡车对撞测试的大胆尝试,引发行业极大关注。

不过原本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安全测试,却因细节处理不当,导致宣传效果偏离“安全”本身,话题被引导升级为“真假测试”“品牌侵权”等讨论。

需指出的是,沃尔沃被汽车行业誉为“最安全的车”,与其宣传具备“应对重型车辆碰撞能力”有关。

近年来,随着国产车质量的持续提升,安全能力也随之提升,置身卡车碰撞场景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近期不止理想i8,蔚来新推出的乐道L90也进行了双卡车夹击测试(中汽中心测评),不过市场评价偏正面,获得了不少潜在买家的支持。

行业发展仍需去伪存真

理想i8对撞卡车事件真相如何,目前各执一词,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坚称测试科学严谨,但乘龙卡车直指“测试有假”,具体情况或有待双方进一步确认及披露。而从测试视频看,碰撞后,理想i8被卡车翻转下来的座舱重压,此时不排除外力提升小车抗撞击力的情况。

回顾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国内与汽车相关的测评事件日渐增多,有中国汽研等国家背景的检测机构,懂车帝等行业媒体,也有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参与,给民众购车选型带来一些参考建议之时,也存在大量的假测评混淆其中。

2023年11月,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就遭遇过“高油耗”假测事件,自媒体人持续对车辆进行170km/h~180km/h的超速行驶,导致车辆油耗高达18L/100公里,远超官方标注的7.8L/100公里,豹5由此被贴上“油老虎”标签,品牌形象一度受损。

此外,特斯拉Model Y、理想L9、小鹏G6、问界M7、小米SU7、阿维塔12等明星车型在过去几年均遭受过各种恶意测评,导致测试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如小米SU7和极氪007碰撞测试中,小米SU7被恶意拆除小电瓶,导致碰撞后车门无法正常解锁。

知名媒体懂车帝的一系列汽车测评也在质疑声中一路前行。

近期该媒体主导的近40款车型智驾测试中,特斯拉车型表现“遥遥领先”,但呼声最高的鸿蒙智行系列却屈居人后,引发鸿蒙智行车主的一系列打假行动,此次测试也被央视连夜修改报道撇清关系,测评也失去了提醒公众在售车型均为辅助驾驶车型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方面几乎同期发布了一份智驾测评榜单,问界M9高居第一,而特斯拉车型却垫底。两份截然不同的测试结果,再次引发国内真假智驾测试讨论。

某长期从事电子产品(非整车)测评的人士表示,“测评最忌讳横评,排第一的很开心,但排不到第一的(企业)很生气,指责测试各种不公,怎么做都是错,其实还是企业担心(测试结果)会影响品牌形象。”“做测评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特别是横评,一定要做到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评,不然会引来一片质疑声。”

该人士介绍,其在过往的许多测试中,当测试结果得不到厂家认可,争议很大的情况下,通常会邀请厂家技术员现场二次验证,相同条件仍无法实现预期效果(杜绝人为参数干预调整),厂家一般都会认可测试结果,无理取闹的情况较为少见。

该人士同时也指出,测试也极容易造假,任意参数调整、测试条件变动都足以影响测试结果走向两个极端,如不具备的功能,可通过参数调整人为实现,因此,“作为第三方测评机构,一定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初心,否则一次造假,后面都会被扣上造假的帽子。”

结语

测评可以争议,但不可失真;行业可以内卷,但绝不能失控。

汽车测评的本意,是为消费者提供客观、专业的购车参考,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然而,当测评沦为营销博弈的战场,当数据被刻意扭曲以迎合立场,受伤的不仅是车企,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理想i8的卡车对撞测试争议,特斯拉与国产车的智驾对比风波,以及层出不穷的“定制化测评”,无不暴露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坚守测评的底线?

笔者认为,车企应以开放心态接受监督,但也要勇于对恶意抹黑说不;测评机构需严守中立,用统一标准还原真实场景,而非制造“剧本式对比”;消费者更应理性看待测评结果,多方验证,避免被情绪化内容裹挟。

汽车行业的进步,需要竞争,更需要诚信。唯有摒弃“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建立透明、可复现的测评体系,才能让真正的好产品被看见,让安全与技术回归用户价值的本质。

(校对/邓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