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产】众泰汽车重庆分公司总装线遭拆除,今年复产无望
20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集微网
众泰汽车重庆分公司总装线遭拆除,今年复产无望;德尔股份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项目;麦捷科技竞拍厂房用于扩充产能;特斯拉自驾车在东京测试,挑战日本车业;容大感光珠海工厂感光干膜生产线已投产并实现销售。

1.众泰汽车重庆分公司总装线遭拆除,今年复产无望

2.德尔股份:目前正在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项目

3.麦捷科技:竞拍所得厂房预计用于扩充车载电感与LTCC产能

4.AI“黑船”来了? 特斯拉自驾车驶入东京,敲开日本百年车业的未来大门

5.容大感光:珠海工厂感光干膜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实现销售

1.众泰汽车重庆分公司总装线遭拆除,今年复产无望



9月1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7月23日,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发布司法拍卖信息,拍卖众泰汽车子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名下汽车整车T300车型总装生产线及相关设备。截至目前,一拍、二拍均已流拍。

根据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要求,司法拍卖二拍结束后对重庆分公司名下总装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进行拆除,于9月15日前完成全部拆除及腾退工作。申请执行人已于2025年8月29日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并要求公司及相关人员予以必要的配合。截至目前,已拆除总装线的补漆线、PDI检查线等设备。

公告称,上述司法拍卖为司法强制执行导致。上述资产被司法强制执行完成后,公司今年已不具备复工复产首款车型T300的条件,今年已无法复工复产,公司面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今年6月,众泰汽车曾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受公司缺乏运营资金影响,截至目前公司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今年以来无整车生产。销售方面今年实现了前期阿尔及利亚订单14台整车的发运与销售确认。

2.德尔股份:目前正在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项目



9月3日,德尔股份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在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项目当中。后续在中试线跑通后,根据客户和产品开发进度和市场需求情况,开始实施量产线建设,服务于各类客户及行业需求。

2024年8月,德尔股份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德尔股份与江铃集团的固态电池合作项目正在持续进行技术对接。

德尔股份称,公司固态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已经通过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针刺、加热和过充电试验,以及锂电池国际航运和陆运所需的UN38.3认证。另外,公司固态电池耐高温性能方面表现突出,依靠自然散热,即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连续正常工作。同时,公司固态电池制备采用成熟的涂布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批量生产。

财报显示,上半年,德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4.41亿元,同比增长6.72%;实现归母净利润5,087.06万元,同比增长178.09%。

3.麦捷科技:竞拍所得厂房预计用于扩充车载电感与LTCC产能



9月4日,麦捷科技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最新竞拍的土地厂房预计主要用于车载电感与LTCC射频器件的产能扩充,同时由于其位置适宜,有助于公司实现打造高科技智能化产业园区这一长期战略规划。

8月26日,麦捷科技通过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参与了公开拍卖活动,公司以起拍价9009.88万元竞得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工业区 3#建筑,并取得了《网络竞价成功确认书》。

据悉,麦捷科技购买上述建筑所需的缴纳价款全部由公司自有资金支付。同时,为参与此次网络司法拍卖,公司已缴纳保证金 1,800 万元。

财报显示,上半年,麦捷科技营业总收入17.96亿元,同比上升23.61%,归母净利润维1.49亿元,同比上升3.3%。


4.AI“黑船”来了? 特斯拉自驾车驶入东京,敲开日本百年车业的未来大门

近期,特斯拉 AI 自驾车在东京上路测试,消息一出,无异于在日本车坛投下震撼弹。 不同于日本车厂仍以高精准地图与辅助驾驶为主的发展模式,特斯拉凭借人工智能「视觉判断」与「数据学习」,直接将自驾车推向一个软件定义汽车的全新阶段,更是一场商业战略的前哨战。 这场黑船冲击(注),正挑战着日本百年车业的根本。

特斯拉的软件驱动模式:规模经济的无形杠杆

特斯拉此次测试的最大亮点,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背后的商业逻辑。 过去日本车厂强调的是硬件的可靠性与耐用性,每一款车型从研发到量产都需耗时多年。 然而特斯拉的优势在于,车辆只是载体,真正的核心是 AI 软件。 特斯拉能在既有的三万多辆日本市场车辆上快速部署自驾功能,几乎没有边际成本。

这种软件模式的关键在于规模经济:数据愈多,AI 学习愈快,体验愈好,进而形成正向循环。 与之相比,日本车厂虽然销量庞大,但数据反馈与软件叠代速度远远落后,难以形成类似的飞轮效应。 这也是为何特斯拉能以较低成本,却创造更高的软件溢价。

日本车厂的困境:硬件优势难敌软件时代

日本车厂向来以品质、可靠性与燃油效率见长,这些优势奠定了丰田、本田、日产在全球的地位。 然而,在 AI 驱动的时代,硬件不再是唯一差异化来源。 消费者购车的考量正逐渐从机械性能转向「数字体验」。 特斯拉车主愿意为软件功能订阅付费,例如自驾功能或先进娱乐系统,而这些持续性的收入,正是日本车厂过去难以企及的。

更关键的是,日本汽车业惯于以十年为周期的研发与换代逻辑,但在软件驱动时代,技术升级可能以「季」为单位进行。 这种节奏差异,让日本车厂即便硬件依然精良,却面临「商业模式落后」的窘境。

全球竞争压力:中美双强夹击下的日本挑战

当前自驾技术的全球竞争,已呈现中美双强格局。 美国的特斯拉与中国的新创车厂,正积极推进端到端的 AI 自驾方案。 中国市场更是快速普及,许多中高阶车型已将 AI 驾驶功能视为标配。 相比之下,日本车厂虽在电动化上仍具全球占比,但在AI与数据驱动的创新领域,进度明显落后。

若未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软件与数据优势,日本汽车产业恐将陷入与手机产业相似的命运:硬件依然精湛,却逐步沦为「代工型角色」,失去与消费者的直接数字连结。 这种风险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而言,影响不容小觑。

商业应对路径:生态系与价值升级

面对特斯拉的「黑船」挑战,日本车厂唯有跳脱传统思维,方能重塑竞争力。 日本必须发展软硬整合的新模式,不再只依靠硬件卖点,而是将车辆视为平台,建立长期的软件与服务收入。 其二,也需要建立跨产业生态系,例如与本土 ICT 企业合作,共享数据与算法资源,以弥补在 AI 学习上的落差。

此外,日本车厂或可透过细分市场找到突破口,例如在高龄化社会中的「安全驾驶 AI」,或针对都会复杂交通场景的专属解决方案。 唯有找到差异化价值,日本车业才能在全球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重新奠定定位,而非被动追随他国步伐。

这场冲击,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并加速现代化

特斯拉自驾车进入东京,无疑是对日本百年车业的一次当头棒喝。 这场冲击的本质,不只是技术,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 日本车厂若仅依靠硬件优势,终将在软件驱动的时代失去主导权。 然而,若能将过往积累的制造力、品牌力,结合新兴的 AI 生态系,则仍有机会在全球竞争中重获新生。

就像19世纪的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并加速现代化,特斯拉的到来或许正是日本汽车产业迈向新世代的契机。 问题在于,日本车厂是否愿意把危机转化为转型的推力,还是被历史再次推着走。


5.容大感光:珠海工厂感光干膜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实现销售



9月4日,容大感光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珠海工厂的感光干膜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并实现销售。

据悉,容大感光珠海生产基地建设共分为两期,其中,珠海项目一期为光刻胶及其配套化学品新建项目。珠海项目二期为高端感光线路干膜光刻胶建设项目、IC载板阻焊干膜光刻胶及半导体光刻胶研发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主要涉及到建设2条高端感光干膜生产线。

资料显示,容大感光为国内较早从事感光电子化学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民营企业之一。在感光阻焊光刻胶领域,日本企业太阳油墨占据龙头地位,容大感光约占国内市场销售额25%左右的份额;在干膜光刻胶领域,中国大陆的干膜光刻胶市场仍高度依赖进口,容大感光的干膜光刻胶刚刚步入市场,公司正积极推进干膜光刻胶市场拓展的相关工作。

财报显示,上半年,容大感光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1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96.55万元,同比下降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