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上旬,IAA MOBILITY 在慕尼黑如约而至。虽然前身是法兰克福车展,但现在的 IAA MOBILITY 更是一场对未来出行的演绎大会。而从展商的角度看,这里或许已经成为最像是中国主场的国际车展了。
数字上看也是如此。据统计,在今年的 629 家参展企业里,中国共有 103 家,占比已经达到 16%,这还不算大量采用了欧美分公司地址登记参展的中国企业,实际的中国展商数量大概率还会更多。
具体到车企上,长安、东风、广汽、红旗、吉利、奇瑞、比亚迪、小鹏、零跑、问界、212越野车和领途汽车都有出席。其中,长安出席的是阿维塔和深蓝,东风派出的是风行和柳汽,埃安是广汽的代表,吉利则用了沃尔沃和极星两个在欧洲很有知名度的品牌,奇瑞则在自己的四大国际品牌里派来了 Omoda 和 Jaecoo。
在产业链方面,中国企业同样活跃。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辉能这几家头部电池企业都出席了本次 IAA MOBILITY。高阶智能驾驶方面,轻舟智航、地平线、大疆、Momenta、速腾聚创、DeepRoute 元戎启行和 MINIEYE 佑驾创新等国内主要供应商和禾赛科技、速腾聚创两家激光雷达企业也都有参展。
此外,思必驰、德赛西威、中科创达、东软集团、汇川技术、麦格米特、威迈斯、精进电动、蜂巢汽车、新远景、kika、奥尼电子、车联天下、汇顶科技、南阳淅减(减震器)、金麒麟(制动系统)等涵盖汽车供应链各个位置的企业也都出现在了慕尼黑。
很显然,对广大中国媒体而言,这届 IAA MOBILITY 最核心的看点,早就不是什么天价概念车或是德系豪华车,就是展馆里随处可见的“中国印记”。
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展台面积和气场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企业们的集体“喧嚣”的确很有声势:品牌多是一方面,展台面积大也非常直观。比亚迪直接拿下了堪比主场的超大展台,阵仗之大,让欧洲同行侧目。长安深蓝和阿维塔则带着多款主力车型,展示了对他们对于欧洲市场的预期。小鹏、零跑等其他企业也都有着超越其他国际车企的展台,在展馆中带来的实际观感,“中国”占比可能要比企业数量更大。根据展位图来看,比亚迪、小鹏、零跑这三家中国车企的户外展区最大,可见这三家在欧洲布局和期望最高。
而本土作战的德国车企,则相对“克制”。奔驰、宝马、大众的展台依旧算是宏大,但展出的内容却缺少了以往那种舍我其谁的革命性产品。它们更多是在现有电动化产品线上进行优化和补充,试图用更精湛的工艺和更豪华的内饰,来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而在展台背后,中国力量则在技术层面展现出了更深层次的“统治力”。这届 IAA MOBILITY 早就不是中国品牌来学习欧洲技术的机会了,应该算是欧洲乃至全球的从业者来认真聆听来自中国“技术宣言”的最佳时刻。
比如宁德时代。它选择在慕尼黑全球首发其最顶级的 NP3.0 电池安全技术和专为欧洲市场定制的神行 Pro 电池。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标准输出”。当欧洲本土的电池企业还在挣扎求生时,宁德时代已经开始为欧洲市场定义下一代电池的安全标准、寿命标准和快充标准。
类似的“技术输出”也体现在地平线这样的“幕后玩家”身上,他们征程系列芯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欧洲车企智能化转型时无法绕开的选择,开始从中国的地平线变成世界的地平线。这种从“卖产品”到“卖技术”、“卖标准”的转变,意义极其深远。它标志着在电动化的核心赛道上,中国产业链已经从跟随者,进化为了引领者。
事实上,哪怕是在欧洲巨头们在自家门口,他们毫不避讳地展示着自己的“中国药方”。就比如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就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合作缩影。类似的,奥迪与上汽的合作,也被视为奥迪追赶电动化头部阵营的关键一步。
而在供应链层面,这种依赖则更为普遍。无论是大众、宝马还是奔驰,它们最新的电动化车型,其核心的“三电”系统,都离不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供应商的身影。
很显然,面对中国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已经建立起的“代差”优势,骄傲的德国巨头们,不得不选择用“市场换技术”的翻转剧本,来为自己的转型争取宝贵的时间。
总而言之,2025 年的慕尼黑 IAA MOBILITY ,正在清晰地照出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剧变。当中国车企带着最先进的技术、最成熟的产品和最完整的产业链,来到欧洲时,留给欧洲巨头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是否要变”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变则死”的问题。而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生存之战中,谁能更彻底地放下身段,更真诚地拥抱变化,谁才有可能拿到下一张时代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