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快”车,撞上了制造业的“慢”墙
10 小时前 / 阅读约6分钟
来源:36kr
小米汽车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因辅助驾驶功能存在安全隐患。此次召回凸显互联网速度与汽车制造业法则的碰撞,提醒新势力需敬畏安全与周期。

今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这次大规模召回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修复,它更代表着小米引以为傲的互联网速度与汽车制造业百年形成的客观规律之间,一次无法回避的正面碰撞。

这次碰撞,为整个行业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快”为核心的互联网速度,在需要“慢”功夫的汽车制造业中,能否真正经受住考验?

 速度的胜利 

小米SU7的登场,是其“小米速度”的一次经典演绎。回顾其发展历程,速度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2021年3月,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集团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仅仅三年后的2024年3月,小米SU7就正式上市并开启预定。 

这个速度,显著快于传统汽车制造商通常需要4至5年的新车开发周期。 

这种速度在市场端转化为了海量的订单。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发布的数据,SU7上市24小时后,大定订单量达到了88898辆,这个数字是许多新品牌一年都难以完成的目标。 

这背后,是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被反复验证过的成功方法论的跨界应用。 

雷军的个人影响力、高强度的社交媒体营销、以及与用户粉丝的直接沟通,共同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品牌势能和市场转化体系。 

一位科技评论人当时写道:“小米用一套成熟的消费电子闪电战打法,在一个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撕开了一道口子。它的成功,是流量的成功,更是对用户情绪价值精准拿捏的成功。” 

在上半场的竞争中,小米无疑是成功的。它通过极致的速度和高效的营销,获得了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市场关注度和初期订单,似乎证明了互联网模式跨界造车的巨大潜力。 

 制造业的法则 

然而,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与消费电子行业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它遵循着一套以安全为最高优先级的、严苛且成熟的法则。 

这个行业运行的基石,是安全。在汽车上,一个微小的软硬件缺陷,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汽车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痛的高田气囊召回事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这家日本供应商的安全气囊,因存在致命缺陷,能在弹开时变成炸弹,射出金属破片。这一个小小的零件,最终导致全球超过1亿辆汽车被召回,波及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并让高田这家百年老店直接破产。 

这一事件,让所有从业者都明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对绝对安全的追求,直接决定了汽车行业漫长的研发和验证周期。一款全新的车型平台,从概念提出到最终量产,往往需要经历48至60个月。 

每一款成熟的车型在量产前,都要经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 

工程师们会开着上百台伪装测试车,奔赴新疆吐鲁番,在超过70℃的地表温度下炙烤,检测电池和座舱的耐热极限;奔赴黑龙江黑河,在零下30℃的严寒中冰冻,考验车辆的冷启动和材料的抗脆性;奔赴青藏高原,在超过4000米的海拔上驰骋,测试动力系统在低氧环境下的可靠性。 

这场被称为“三高测试”的旅程,动辄持续数月,累计里程数百万公里。这种“慢”,是为了穷尽人类所能想象的一切极端工况,是对未来车主生命安全的承诺。 

这套严谨的流程,同样延伸至对供应链的管理。 

汽车由上万个精密零部件构成,背后是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确保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都合规达标,需要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深入的协同与验证体系,这同样是一个无法求快的领域。 

 当速度遭遇现实 

这次召回,让外界得以清晰地观察“小米速度”与制造业客观规律的交锋。

根据官方公告,召回的原因是部分SU7车辆在开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是通过汽车远程升级技术,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

这恰恰是本次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问题出在软件,出在代表着智能和未来的辅助驾驶系统上。这看上去,是一个最典型的互联网问题。

然而,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汽车上,并被定性为“存在安全隐患”时,它就必须遵循制造业最严苛的召回法则。

这暴露了一个核心的矛盾:互联网产品开发中常见的“灰度测试”和“快速迭代”模式,在汽车行业,尤其是在涉及安全的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边界。

2019年,蔚来因电池包存在起火隐患,召回了4803辆ES8。特斯拉在早期量产Model 3时,也曾因追求交付速度,导致大量车辆出现面板缝隙大、车漆瑕疵等做工问题。

这些案例都说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新进入者在面对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和高要求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补课过程。

小米此次因辅助驾驶软件问题而召回,正是这个过程中最新也最引人关注的案例。

此次召回,就像一次公开的“点刹”。它提醒小米,也提醒所有新势力:汽车的智能化,并不能豁免它作为交通工具的物理属性。

软件定义汽车,但安全定义生命。

这并非小米模式的失败,更像是一场被制造业客观规律强制进行的“成人礼”。它告诉小米,必须在追求效率的基因之上,注入对安全和周期的敬畏。

小米汽车的未来,已不在于下一款产品有多惊艳,而在于它能否真正内化这次“撞墙”的教训。

这次代价高昂的召回,或许不是发展的障碍,而是在小米汽车从狂奔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安全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