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汽车央企人事调整频繁,年轻一代干部逐渐崭露头角。
就拿长安汽车来说,目前长安汽车12位副总裁中,有7位是80后,包括1981年的米梦冬、李名才、王辉,1982年的张法涛、王孝飞,1985年的贺刚,以及1986年的邓承浩。
而就在9月19日,阿维塔科技宣布,王辉出任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全面统筹公司战略规划与决策、经营管理、全球业务等工作。
资料显示,在出任阿维塔科技董事长之前,王辉历任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工艺技术部、战略部战略规划处负责人,新业务统筹项目组总监,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党委书记,长安汽车海外事业发展部总经理、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
在长安汽车的20多年工作经历中,王辉参与了牵头推进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战略合作落地,快速推动长安汽车海纳百川全球化战略,泰国工厂建成投入使用。
可以说,王辉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全球视野、战略视野。尤其是在企业战略、资本运作、工艺研发、海外市场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而且,王辉对阿维塔也比较了解,早在阿维塔创立初期,他就坚定支持阿维塔品牌发展,牵头推进阿维塔与华为的战略合作,成功推进阿维塔对华为车BU核心业务的投资意向落地。
实际上,当前的阿维塔正面临发展生涯中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一直以来传言的IPO上市没有下文。一件则是在9月初的慕尼黑车展所展现出来的出海战略。而无独有偶的是,IPO和出海正好就是王辉所擅长的领域。
去年11月份,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在官微发文,推介阿维塔增资项目,提及阿维塔已经明确2026年上市的计划。彼时,阿维塔进行的C轮融资被认为在为IPO做准备,完成后估值预计超300亿元。也有传言称,阿维塔或将登陆港交所。
阿维塔于去年12月17日宣布顺利完成C轮融资,募集资金超110亿元,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和发展成绩的认可,更为其IPO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诸多投资方的青睐,反映出阿维塔在行业内的潜力与价值,也让市场对其上市进程满怀期待。
众所周知,智能电动车行业前期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软件研发等关键领域需投入大量资金,且产能释放需要时间,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培育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通过上市,可以直接为阿维塔带来巨额资金注入。
更何况,上市有助于改善阿维塔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定的财务状况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上市还能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IPO上市流程繁杂,涉及财务状况梳理、业务架构优化、市场估值提升、与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沟通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上市进程受阻。好在王辉在长安汽车内部多个关键部门的任职经历,使其对企业战略规划与资本运作有着深刻理解。
可以说,在阿维塔IPO冲刺阶段,他能够从战略高度审视公司业务布局,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资本市场对阿维塔的认可度与估值预期。同时,他在过往合作项目中积累的行业资源与人脉关系,也有助于阿维塔在上市过程中更好地与投资机构、监管部门等各方进行沟通协调,为顺利上市保驾护航。
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当下,阿维塔在海外市场虽已迈出步伐,于2024年开启“出海元年”,进入阿联酋、卡塔尔、新加坡等国家,海外售价对标传统豪华品牌高端旗舰产品,且计划2025年进入全球超50个国家,设立160余个销售网点,到2030年实现海外销量占总销量50%以上。
然而,海外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不同国家在政策法规、文化习俗、消费偏好、基础设施等方面千差万别,要真正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因此,阿维塔在全球化加速阶段,正需要这样一位具备全球视野与丰富海外经验的领导者,引领其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加大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海外布局,加速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落地生根。
再回过头来看,王辉的这一任命正值阿维塔面临关键发展节点,既要稳步推进资本市场IPO上市,又需全力突破海外市场。而王辉丰富且契合的从业经历,使其成为引领阿维塔驶向新征程的理想掌舵人。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不仅仅是长安汽车在提拔年轻干部,其他汽车央国企也在积极顺应行业变革趋势,在人事布局上大力推进年轻化战略,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岗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一汽集团,2025年9月1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召开干部大会,“80后”郭永锋出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此前的4月27日,1977年出生的高璞担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东风公司中,7月22日,1979年出生的周锋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此前的6月30日,1984年出生的汪俊君任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
在外人看来,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在提拔年轻化干部方面像是暗自较劲。而实际上,这场干部年轻化的竞赛,不仅关系到企业当下的创新活力和决策效率,更将深刻影响三大央企在未来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格局。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当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加速,市场对车企的创新速度、用户洞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年轻干部更能适应这样的市场需求。
此外,三大央企长期占据国内汽车市场核心地位,但在新能源赛道面临新势力与跨界玩家的冲击。对年轻化干部的任免,本质是通过干部结构调整,让组织能力跟上产业变革节奏,避免因决策层固化错失转型窗口。
其实不仅仅是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在比拼,“三小”也在快速调整。
上汽集团方面,其在2月18日发布的《关于大乘用车干部任免的通知》涉及63位中高层干部调整,其中包括多位年轻高管。6月份,“90后”陈萃执掌名爵品牌。
北汽集团在2025年一系列调整中,北汽股份董事长王昊、总裁宋玮均为“80后”,推动传统品牌年轻化。同时,北汽蓝谷调整后的五位管理层均为“70末”和“80后”。
广汽集团在职业经理人改革基础上,于2025年1月15日宣布推行集团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制度,打破传统用人机制,选拔具备创新思维和执行力的年轻化、专业化管理团队,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挑战。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追求年轻化、搞“一刀切”的人事调整,未必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真正能让企业在变革中既跑得出速度,又踩得稳节奏、走得长远的,其实是让80后90后年轻干部和60后70后的高管搭好班子、形成互补。
老同志的作用更像是企业发展里的压舱石,毕竟经历过燃油车时代一轮又一轮的市场起伏,见过供应链出问题时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摸透了企业管理里的门道,对行业里那些看不见的规律、容易踩的坑都门儿清。
其实企业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不是靠某一茬人单打独斗就能跑好的。年轻干部有冲劲、敢创新,适合当冲在前面的人,去闯新市场、试新技术;老同志则更像掌方向的人,帮着把把关、稳住阵脚,避免走弯路。
所以说,老带新、新促老才是好办法,年轻的能放开手脚搞创新,老的能把宝贵经验传下来,企业的好底子保住了,新活力也激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