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与百度的榜单之战:十年商业化困局后,上演“互撕”式自救
10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凤凰网
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在商业化困境中,不约而同押注榜单,发起自我救赎。高德推“扫街榜”,百度上线“AI去·榜中榜”,试图撬动本地生活万亿市场,但面临用户、商家质疑。

在“榜单之战”爆发前,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都在商业化泥潭中挣扎了近十年。它俩空守着巨大的用户池,却始终无法撬动本地生活这块价值万亿的蛋糕。此次不约而同押注“榜单”,是它们在别无选择下,发起的一场自我救赎。

文 | 啸 天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高德地图凭借新推出的“扫街榜”,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上线仅23天,累计用户突破4亿。一时间,“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成为热门话题,也让长期亏损、在阿里内部地位日益边缘化的高德地图,重新站到聚光灯下。

就在高德地图“扫街榜”发布11天后,百度地图悄然上线“AI去·榜中榜”,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联合本地生活领域的霸主美团和旅游巨头携程,共同推出榜单。

这场围绕“榜单”展开的突袭与反击,背后是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这对地图领域的“难兄难弟”,在长达十年的商业化困境中,为寻求破局而发起的又一次挣扎。它们都手握数亿月活用户,却始终未能找到将巨大流量有效变现的钥匙,在各自的集团生态中,位置也颇为尴尬。

如今,本地生活榜单,成了它们共同选定的、可能也是最后的新战场。

“难兄难弟”的商业化之困

在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之前,地图应用市场早已是双寡头格局,但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两位巨头,过得并不算好。它们共同面临着作为国民级的工具应用,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却因“用完即走”的工具属性,始终难以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在母公司的战略版图中也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

2021年,阿里巴巴曾将高德地图、本地生活(饿了么、口碑)、飞猪三大业务整合为生活服务板块,意图打造一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协同矩阵。然而,时移世易,随着阿里巴巴战略的再次调整,2025年,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被整合为核心的“中国电商事业群”,而高德地图则与菜鸟、文娱集团一同被重分类至“所有其他”。这一变动,将高德地图划出了阿里的核心圈。

被“放养”的背后,是高德长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数一度突破8亿,流量甚至超过抖音。但巨大的流量并未转化为相应的商业价值。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高德全年营收约120亿元,其中65%来自传统的在线广告,本地生活服务的贡献十分有限。

高德地图也曾进行过多次向本地生活转型的尝试。从聚合打车,到合并口碑布局团购,再到上线跑腿业务“高德秒送”,它试图将自身从一个导航工具,变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用户的消费心智早已被美团和抖音牢牢占据,点餐首选美团、查攻略刷抖音已成惯性。高德地图的“入口”定位,始终未能有效切入用户的消费决策链。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的用户日均打开时长为12分钟,远低于抖音的132分钟。短暂的停留时间,从根本上锁死了其流量变现的想象空间。

直到今年阿里将AI定位为集团核心战略,并全力投入资源支持淘宝闪购与美团在线下即时零售领域展开对攻,高德地图的“到店”场景价值才被重新审视。通过8月份的全面AI化升级和9月份“扫街榜”的推出,高德地图开始承担起为阿里大消费平台“引流到店”的新角色,这也是其在被边缘化后,为自己争取到的一个翻身机会。

作为地图市场的另一位重要玩家,百度地图同样面临着商业化的难题。自本地生活平台“糯米”败北后,百度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就一直不温不火。空有巨大的流量,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变现路径。

为了盈利,百度地图甚至尝试过一些较为激进的商业化手段,例如在用户导航的行车路线页面上直接嵌入广告。这种做法虽然能带来一些收入,但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大量用户吐槽“穷疯了”,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与高德地图在阿里巴巴生态中的处境类似,百度地图在百度的战略版图中也并非核心。百度的未来聚焦于AI大模型、智能云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虽然是这些业务的重要数据和场景入口,但其自身的商业化能力一直未能得到证明。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长期无法独立造血,使其在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和资源倾斜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可以说,在“榜单之战”爆发前,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共同在商业化的泥潭中挣扎了近十年。它们是典型的“流量巨人,变现矮子”,空守着巨大的用户池,却始终无法撬动本地生活这块价值万亿的蛋糕。此次不约而同地押注“榜单”,是它们在别无选择下,发起的一场自我救赎。

榜单“互撕”,能否换来新生

“榜单”本身并非新物种,大众点评“必吃榜”早已深入人心。但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此次入局,试图用“真实出行数据+AI算法”来重构榜单的信用体系,挑战传统依赖UGC(用户生成内容)评价的模式。

高德地图“扫街榜”的推出,伴随着铺天盖地的线上线下广告和巨额补贴,其推广力度不亚于阿里巴巴今年主推的淘宝闪购。选择在国庆黄金周前上线,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抢占全年最大的出行消费窗口期。“上线23天,累计用户超4亿”的数据,证明了这套“烧钱换增长”的打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然而,高调的数据背后,“扫街榜”模式正面临来自用户和商家的双重拷问。扫街榜号称“用脚投票”,但其核心算法依赖“导航到店”数据,这天然地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商家设置了隐形门槛,而被大量本地熟客“肌肉记忆”光顾的社区小店、巷弄美食则很难被算法“看见”。有商家直言,这不是“用脚投票”,而是“用车轮投票”。此外,榜单中也出现了推荐已关停店铺的“幽灵推荐”,其数据准确性受到质疑。

同时,高德地图“扫街榜”存在隐私与商业化边界模糊的问题。高德地图将用户的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用于生成商业榜单,却并未获得用户的单独明确授权,这引发了关于数据“超范围使用”的担忧。尽管高德CEO郭宁曾承诺高德地图“永不商业化”,但如今“扫街榜”已具备明显的商业属性。烧钱模式不可持续,未来如何平衡用户隐私、榜单公信力与商业化变现,将是高德地图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高德地图的猛烈攻势,百度地图选择了更聪明的“借力打力”策略。其“AI去·榜中榜”并非自己下场做内容和商家运营,而是选择与美团、携程合作,将它们的权威榜单整合进自己的平台。

这一定位,让百度地图回归了其最擅长的角色——流量入口和信息聚合平台。它无需承担构建庞大内容生态和商家网络的沉重成本,也避免与美团等巨头直接对抗。通过为合作伙伴导流,百度地图找到了一个清晰且风险较低的商业模式,不再需要用在导航页打广告的方式来探索盈利。

对于百度地图而言,这场“榜单”战争的意义,不在一朝一夕就能颠覆本地生活格局,而在于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将自身流量优势与行业成熟生态相结合的变现路径。

总而言之,这场由高德地图发起的“榜单之战”,意外地盘活了整个地图应用市场。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也走出了长期的商业化迷茫,开始在本地生活领域真刀真枪地“互撕”。

高德地图模式更重,赌注更大,它试图构建一个从榜单、内容到交易的闭环生态,挑战美团和抖音的腹地。百度则模式更轻,选择做生态的连接者。

短期来看,高德凭借巨大的投入获得了声量上的领先,但长期来看,决定胜负的关键,依然是那个最朴素的问题:当补贴退潮,用户为什么要在你的平台上停留和消费?这个困扰十余年的问题,如今依然没有准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