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现在车圈是新能源的天下,所以平时看到纯电车的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全固态电池要量产的消息频繁出现,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不过,最近老狐发现,一直被认为是“过渡方案”的增程车,竟然也开始在电池方面疯狂“内卷”了。
不少增程车开始狂卷大电池,动辄 300-400km 的纯电续航,甚至都能和一些入门级纯电车型打PK,大有一种要在新能源时代抢“C位”的感觉。
从最初被视为过渡技术的边缘地位,到如今逐渐走向市场主流,增程车开始聚焦大电池,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业秘密呢?
今天,老狐就和大家聊一聊增程车搞电池容量“竞赛”背后的那些事。
虽然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史上,增程车基本没有进入过“主场”,但我们必须得承认,现在人家的地位还是不容小觑的。
据乘联分会数据,2024 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 116.7 万辆,同比增长 78.7%。今年上半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 53.8 万辆,同比增长 16.5%。
去年年底也有不少媒体对增程车的未来发展做过预测,有媒体直言,增程车扩容趋势确定,技术迭代(更高纯电续航、超快充、低温性能改善)和成本优势将使得增程车中长期有数倍扩容空间。
并且有人认为,增程是中高端新能源车重要动力形式,预计 2025 年增程车销量达 220 万台左右,同比增长 80%,中长期空间有望达到 750 万台。
虽然今年上半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 53.8 万辆,同比增长 16.5% 的数据看上去并没有像之前媒体预测的那么乐观,但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说了:“当前,增程车的发展处于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未来,增程车仍会有一定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整个行业还是非常看好增程车,要不然这些车企也不是“傻子”,谁会在一个毫无潜力的领域争相发力呢?
当然,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增程车之所以这几年能慢慢从“边缘”向着“主流”走,这里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其能为大家带来一定的续航保障。
而随着现在纯电车在电池领域的突破,增程车缓解里程焦虑的作用必然会有所减弱,这个时候增加自己立足市场的“筹码”,就必须得从更高纯电续航、超快充、低温性能改善等方面下手。
老狐觉得,行业地位不同了,市场份额占比发生了变化,自然得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现在大家去拼“大电池”也是行业地位提升之下的必然结果。
某位科技“大佬”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话又说回来,这位科技“大佬”还说了:“风口上的猪都是练过功的”。
增程车能在新能源时代获得发展契机本来就不容易,这对增程车的发展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风口”了。
过往几年,不少车企利用这个契机打造了不少增程车,让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想要抓住“风口”没那么容易,整个行业都在发展,当纯电车续航很多都在大几百公里的时候,增程车的“续航保障”就没那么“香”了。
据统计,购买增程车的用户超过 90% 的出行都是采用纯电优先的模式。也就是说,很多人不一定是喜欢增程动力,而是看中这种车解决“里程焦虑”的能力。老狐再说的直白一点,增程车身上的“卖点”有限,续航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在主流纯电动车的续航已经普遍达到 500-700km 的情况下,增程车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纯电续航能力。现在,不少主机厂已经开始推出带有大电池增程车,可见,市场趋势也已经非常明显了。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8 月,增程车批发销量为 9.9 万辆,同比下滑 9.5%,环比下滑9.2%;零售销量同比增长 0.3%,环比下滑 1.4%。
这些数据也说明了,市场给增程车的调整期不会太长。老狐觉得,如果不能快速加强自己对用户的吸引力,增程车还能在这个“风口”上站多久,其实不好说。
懂的都懂,市场数据背后往往是消费者用钱包投出的选票。就像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增程车的兴起,关键的一点是其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有两面性的,做得好大家认可,做的不好大家也会因此放弃“买单”。
换句话来说,老百姓的“需要”很关键,但现在卷大电池,也并不是毫无“隐忧”。从行业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增程车的确有上大电池的条件,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与成本的下降,让大容量电池的实用性与经济性都有显著增强。
比如,宁德时代量产的增混电池去年就能实现400公里以上纯电续航了,同时还支持 4C 快充技术,10 分钟可以补充 280 公里续航。老狐认为,这个吸引力还是很强的。
从实用性的角度上来说,增程车加装大电池,可以进一步降低大家的用车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家用充电桩的电费差不多是 0.47 元/度,92 号汽油的价格为 7.26 元/升。
假设一辆增程车百公里电耗是 15 度,油耗为 6 升。这么一来,纯电模式下的能源成本只不过是燃油模式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已。
但是,这里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电池容量增大,降低的是大家的用车成本,而购车成本的变化怎么办?
即便现在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在下降,但大容量电池和小容量电池的差价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拿问界 M8 增程 6 座版来说,在其他配置基本上相同的情况下,53.4 度电车型要比 37 度电车型的售价贵 3 万。
现在增程车市场这么“卷”,如果新车定价高出个几万块,首先在价格上就很难让老百姓称心。
老狐觉得,说到底,增程车能做“起来”的原因是“低成本”“缓解焦虑”,价格与大电池能不能平衡,也是车企需要考虑的问题。
增程车上“大电池”,对出行成本的降低,一定是有好处的。更何况,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也在“倒逼”增程车在这方面做升级。但是,老狐认为,技术上能实现的事情,未必就能在市场上拿到好成绩。至于能不能继续站在“风口”上,就看谁能更好地解决整车成本上升、车重增加、安全风险等问题了。
参考资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