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亏7亿后,这家公司要学段永平
9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四维图新连续3年亏损,CEO程鹏推动公司向汽车行业“新型Tier1”转型,以AI为中枢提供舱驾协同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正推进“智驾+芯片+云”协同,计划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

连续亏损3年后,四维图新CEO程鹏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亏得股东都骂我。”他在10月底的一次采访中说。

自2022年起在智驾及芯片方向加大投入后,四维图新已连续亏损3年。2022年至2024年,四维图新净亏损分别为3.36亿元、13.14亿元、10.9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四维图新营收26.6亿元,净亏损7.08亿元,同比扩大45.55%。

但他也在这次采访中表示,“我们争取在一两年之内把利润给股东拿回来。”

背后,是他在主导的公司重大战略转型:成为汽车行业“新型Tier1”,以AI为中枢为客户提供舱驾协同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也是四维图新成立23年来的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从最初的“地图人”到“汽车人”,再到“AI人”,这家传统地图服务商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生态位。

成立于2002年的四维图新,是一家传统的汽车地图供应商,早期凭借地图测绘资质优势,曾占据前装车载导航市场最大份额。但之后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演变时,其未能跟上转型步伐逐渐丢失生态位。在接连遭受百度、高德围剿的激烈竞争后,2015年开始,四维图新尝试了很多新业务,包括做高精地图、自动驾驶、车联网与芯片等,目前已形成智云、智舱、智芯、智驾四大业务板块。

但经过漫长的转型,四维图新目前仍未走出困境。除了连年亏损外,其基本盘智云业务收入依然占到总营收七成以上,智驾业务和智舱业务均出现下滑,两者合计收入占比仅11%。

对于这次转型面临的挑战,程鹏认为主要来自市场认知。外界现在仍然会将四维图新视为“地图服务商”,因此四维图新计划通过产品落地逐步改变认知,如车路云一体化业务已在全国20个试点城市布局,未来两三年力争实现商业化上车。

“我们的目标肯定是活着,活得越来越好。我不在意像地图一样占60%的份额,也没有这个追求。只要我们的产品,第一有用,第二好用,第三大家都能够买得起、都能用,我就非常满意了。”程鹏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三次转型,从“地图人”到“AI人”

“23年前开始创业时,我们就是一群‘地图人’,团队里基本上都是学定位、GPS、测绘的理工男,一直到2015年,我们发现汽车行业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芯片、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当时还垄断在少数国际大厂手中,我们想挑战一下,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从‘地图人’升级为‘汽车人’。但是AI时代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极大提升,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个‘AI’人。”程鹏在创想大会上表示。

成立于2002年的四维图新,前身是国家测绘局的四维测绘公司。公司一成立就拿到了全国第一张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并迅速发布了首份商业化车载导航地图,成为国产导航地图的开拓者。

从2002年到2014年,四维图新主要深耕B端位置服务,凭借精准的导航产品,占据前装车载导航市场最大份额。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3年,四维图新在车载导航前装市场连续7年拿下超过60%的份额。

2010年,四维图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导航地图产业链的资本化标杆。但上市后,四维图新却没能迎来黄金发展期。在接连遭受百度、高德围剿后,四维图新进入“历史上最糟糕的5年”。

今年7月,程鹏在接受雷峰网采访时反思:2010~2015年是公司的舒适区,很多人就等着股价高套现,这种情况下公司会有好发展吗?这段时间是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5年。外有强敌入侵,内部人心涣散。看似还有新单,但还是在卖地图,产品创新几乎没有。

2015年,程鹏出任四维图新CEO,推动公司从地图商向智驾服务商转型。同年,四维图新成立自动驾驶研发部;2017年,四维图新完成对杰发科技的收购,补足车载芯片业务。

2021年,四维图新进行业务体系重组,形成“智云、智驾、智舱、智芯”四大板块,专注于智能汽车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拓展到了城市智能化。

摄影:

高精地图起初依然是四维图新的优势地带,也是主要的营收来源之一。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智云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5.27%、61.54%、55.99%、64.08%。

不过随着智驾市场从之前重度依赖高精地图,转变为“轻图”“无图”方案,四维图新在享受红利期后又面临新的转型压力。2023年,程鹏立下了转型为“新型Tier1”的军令状,试图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为了加快转型步伐,今年10月,四维图新宣布彻底拥抱AI,并将新品牌升级为SEEWAY.AI。在程鹏看来,四维图新的AI转型代表了部分侧重技术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方向选择。“四维图新要从单一产品供应商,成长为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这条路是必然选择。”程鹏强调,在AI驱动下,公司将会构建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和云服务的全栈业务体系。

程鹏解释称,四维图新目前正推进“智驾+芯片+云”三大业务协同,智驾业务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转入规模化交付阶段。

关于三大业务占比,四维图新副总裁孟庆昕认为,未来3~5年内,智驾业务在整体收入中排第一位,预计2025年至2026年订单集中交付,届时将智驾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60%;第二是芯片业务,占比提升会至30%;第三是智云业务。

据程鹏透露,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四维图新与其所投资的鉴智机器人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的新增定点,覆盖20+主流车企,100+定点车型。高阶智驾预计1.5~2年内完成定点,2年后进入量产爬坡,目标是在市场渗透率达到30%时,实现百万台级装机。

亏损待解

尽管战略清晰,四维图新仍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

具体来看四维图新的四大业务板块:2024年,四维图新智云业务营收 22.54亿元,同比增长28.96%;智芯业务营收5.66亿元,同比增长10.92%,但智舱业务和智驾业务却表现堪忧,营收分别同比下降了12.87%、28.08%。

四维图新在财报中解释称,智驾业务与客户车型的量产进程密切相关,“本年度智驾业务收入和成本下降,主要系驾驶辅助系列软硬一体产品量产时间延期或出货放缓所致”。

今年上半年,智舱业务和智驾业务表现更不乐观。其中,智舱业务实现营收1.18亿元,同比下滑55.5%;智驾业务实现营收7717.37万元,同比下滑37.89%,两者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24年的19.25%下滑至11%。四维图新在半年报中解释称,智驾业务营收下滑,主要是“部分车企客户量产车型推进节奏延迟”所致。

从毛利率来看,四维图新三大业务板块连续3年下降。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智云业务从60.65%降至37.73%;智芯业务从53.77%降至31.67%;智舱业务从15.77%降至6.72%。此前增速亮眼的智驾业务,今年上半年也表现疲软,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别为5.84%、18.68%、13.08%。

换言之,对当下正处于战略转型关键阶段的四维图新来说,一边是盈利压力,另一边则是无法规避的高研发投入带来的压力。

为了把握ADAS定点和量产机会,2022年至今四维图新在智驾及芯片方向持续加大投入。财报显示,2022年至今年三季度,四维图新研发投入累计近55.4亿元,占期间总收入的43.8%。

为补充资金,扩大在智能驾驶行业的市场占有率,2021年四维图新还完成了新一轮定向增发,募资近40亿元。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募集资金净额结余仅剩8.79亿元。

10月28日,孟庆昕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目前公司正处于AI替代与组织优化阶段,相关成本较高,但主营利润减亏幅度有明显改善,明年一定会有显著成效。

据《中国企业家》了解,目前四维图新在手智驾订单已近600万套,量产时间表明确。孟庆昕表示,公司预计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未来3到5年,智驾业务将跃升为第一大收入来源,芯片次之,云合规业务位列第三”。

其中,新鉴智或将起到关键作用。鉴智机器人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软件算法开发的企业。为了补足高阶智驾短板,2025年9月底,四维图新以现金增资及资产注入的形式投资了鉴智机器人,持有其39.1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收购完成后,四维图新拆分智驾业务及团队与鉴智进行融合,组成了“新鉴智”。

“原来四维图新在智驾领域一年投入5个亿,现在这部分研发成本不会在上市公司报表中体现。”孟庆昕说,这将大大减少四维图新财报里的研发费用支出,对短期盈利指标改善有促进作用。

“鉴智机器人可以帮助四维图新提升AI含量。”程鹏表示,目前双方团队还在融合过程中,“短期看,我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把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研发出来,在资本层面,我们期待这家公司未来能够独立上市。”

但留给四维图新在智驾行业证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智能驾驶进入下半场,除去地平线、华为、Momenta等头部智驾厂商,腰部厂商目前均在寻求与主机厂的合作。据公开报道,一汽股份通过增资并购的方式获得卓驭科技35.80%股权,奇瑞与立讯精密向轻舟注资1亿美元,长城汽车投资元戎启行1亿美元。

对四维图新而言,这次AI转型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役。程鹏很乐观,他认为虽然公司现在的营收是云、地图、定位占七成,但在3年之后,他有信心实现AI业务占七成,传统业务降至三成。

他承认自己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弯路,亏了很多钱,就是老想做第一个,老想创新。后来发现这个路好像走不太通。“既然学不了马斯克,就学段永平,敢为天下后。做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特别大,亏得股东都骂我。我们争取在一两年之内把利润给股东拿回来,既要创新又能够盈利,这是我们痛定思痛的迭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