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深入分析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八大显著变化,指出中国正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与体系引领者。
张永伟强调,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出海后普遍感受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中“含中率”——全球整车中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成为中国产业全球影响力的新标尺。目前,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据全球装机量近70%,智能化零部件领域也实现了从“大量进口”到“逐步输出”的历史性跨越。预计到“十五五”末,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达4000万辆,海外生产或销售超1200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销量约45%。
然而,挑战并存。整车企业的战略重心已转向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动力电池、芯片、软件三大领域被视为未来竞争的关键高地。电池领域面临上游资源集中和核心技术缺失的风险;芯片安全问题上,控制类小芯片国产化率低,“卡脖子”风险未解;软件主权方面,操作系统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依赖非自主系统的隐患巨大。
在此背景下,中国供应链国际化路径从“贸易出海”升级为“制造本土化”,创新模式“大脑工厂+海外手脚工厂”应运而生,通过数字化手段远程管控,实现“中国智造、全球布局”。
技术迭代成为供应链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光指出,底盘国产化水平滞后,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展紧迫。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执行秘书长任林杰观察到,传统“甲乙方”关系正被“战略合作伙伴”模式所替代,AI将深度赋能汽车全价值链。
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部助理副总裁辜向利介绍,新品开发周期已压缩至20个月,通过近地化供应降低20%-30%的综合成本。江汽集团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魏沈平建议构建开放韧性供应链生态,推广“车型平台+供应链组合方案”,打造“本地化生产+全球资源调配”的弹性体系。
京东工业副总裁陈伟提出,汽车产业亟需构建数智化供应链服务模式,以焊接车间进口设备备件国产替代项目为例,30天内完成样品试制,实现成本优化与供应链自主可控。
商用车领域的供应链重构尤为迫切。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商用车研究院院长陈刚强调,L2+级智能驾驶预计到2028年配置率将超50%,成本有望下降三分之二。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副院长徐梅表示,辅助驾驶项目成功帮助客户降低保险风险和事故发生率。
宇通商用车智能网联产品高级经理孙肖提出,商用车智能化必须围绕“用好、管好、养好”三大目标展开。陕汽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汤振齐分析称,L3级自动驾驶的协同及应对能力有待提升,技术与成本矛盾突出。
京能新能源副总裁郭辉提出“全场景、全车型、全天候”的充电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兆瓦级超充技术。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瀚基指出,无人物流车大规模应用仍需跨越技术、形态、法规和商业多重障碍。
本次大会揭示,供应链已从幕后支撑角色跃升为决定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行业“内卷”态势凸显背景下,中国汽车供应链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重塑了自身产业格局,对全球汽车供应链版图产生深刻影响。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实现高效协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