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开始造血了
3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小马智行发布2025年Q3财报,营收高速增长,Robotaxi板块亮眼。第七代Robotaxi实现单车盈利转正,预计2026年成本再降,规模扩大。小马智行完成双重上市,商业化迎来里程碑。

赴港二次上市后,小马智行交出了全新成绩单。

11月25日,小马智行发布未经审计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Q3总营收1.81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营收高速增长;作为核心业务的Robotaxi板块更是实现了较去年同期89.5%的大幅增长。

当中,一个更加重要的信号浮出水面——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以城市为单位实现了单车盈利转正。这意味着,创业9年后,小马智行完成了经济模型的初步验证,证明了其商业模式具备规模化可行性。单辆车能够赚钱了,后续将开启快速增长和规模化扩张的新周期。

浮沉之间,自动驾驶时代正在拉开新的帷幕。

标志性一幕,实现单辆车盈利了

面纱揭开。

今年前三个季度,小马智行季度总营收分别为1.02亿元人民币、1.54亿元人民币、1.81亿元人民币,同时三季度总营收较去年同期大涨72%。其中,核心业务Robotaxi板块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Q3收入达4770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大涨89.5%,而来自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激增超200%。

今年6月起,小马智行与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合作启动第七代Robotaxi量产,完成产能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11月5日,在量产不到半年之后,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正式投入运营,顺利在北京、广州、深圳上线。

具体来看,第七代车型最核心的突破在于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使得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大幅下降70%,拥有10年/60万公里的设计寿命——这些通过技术优化与供应链协同实现的结构性突破,能够很好地打破商业化桎梏,降本增收,成为加大一线城市Robotaxi部署、提速商业化的基础。

小马智行在财报中预计,2026年第七代Robotaxi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其自动驾驶套件BOM(物料清单)成本较今年水准再降20%。需知道,自动驾驶套件BOM成本的每一次下降,都是自动驾驶公司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盈利”的关键一步。

于是,标志性一幕提前到来——基于该车型在广州启动商业化运营以来,截至11月23日最近两周内日均运营数据,第七代Robotaxi在广州已实现单车盈利转正,单台车日均订单量达到23单。通俗来说,单辆车能够赚钱了,这是自动驾驶公司能够告别烧钱,最终实现盈利的阶段性基础。

量产方面,截至11月23日,公司Robotaxi车辆总数已达961辆,其中667辆为第七代Robotaxi,小马智行预计提前实现年内超1000辆车队规模目标,并给出2026年Robotaxi规模指引——计划在2026年底将规模扩大至三倍,达到3000辆以上。

犹记得此前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透露,“原预计在2025年到2026年间投入千辆车,现在这股热潮提前到来,说明公众对全无人车辆变革交通出行的想象力已经爆发。”

此外,小马智行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Q3营收7250万元人民币,技术授权与应用业务收入6100万人民币。前不久,公司宣布将分别与三一重卡、东风柳汽开展第四代Robotruck车型研发,将于2026年量产并逐步投入运营,未来预期落地超1000辆规模。

尽管营收高速增长,小马智行仍在亏损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司仍处于高投入阶段,以此推动第七代Robotaxi量产的加速,此外,加速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也产生更多的人员开支——这是建立起技术护城河的必要投入,也是Robotaxi规模量产的必经之路。

从烧钱到造血,创业九年,拐点已至

回过头来看,小马智行的轨迹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2016年,国内自动驾驶汹涌澎湃的元年,彭军与楼天城决定入局。时不我待,这一年底小马智行成立,彭军任CEO,楼天城任CTO。次年10月,他们将中国总部和研发中心落地广州。

早在创业前,两位创始人已在圈内小有名气。彭军与楼天城同是清华校友,相识于百度——彭军曾担任百度自动驾驶部门首席架构师,负责百度自动驾驶的整体战略规划与技术发展;楼天城则是清华姚班首届学生,全球闻名的计算机编程大牛,人称“楼教主”,2016年加入百度与彭军共事,曾是百度最年轻的T10级员工。

(左/楼天城;右/彭军)

刚刚创办小马智行时,整个行业还处于“概念大于现实”的阶段。资本热潮之下,鲜少有人思考技术如何赚钱。

但当时彭军判断,从终局来看,能够更早实现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一定是Robotaxi,全栈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则是背后的驱动力。因此创业早期,小马智行的主线任务就是拼技术——2018年,小马智行推出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小马智行(PonyPilot)”,完成技术从0到1的突破。

商业化探索始终伴随其中。2021年,小马智行拿到国内首张Robotaxi商业化运营许可证,完成从测试向商业化的跨越。至今,小马智行是国内唯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服务的公司,一线城市运营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共拥有超过961辆Robotaxi,其中667辆为第七代Robotaxi。

此外,小马智行已累积超550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分别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卢森堡设立研发中心,并在韩国、卢森堡、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新加坡、卡塔尔等8个国家和地区布局自动驾驶业务,实现技术和产品出海。

可以说,小马智行见证了中国自动驾驶爆发的历程。

这条征途漫长而艰难,需要不断地融资。据不完全统计,小马智行在港股IPO前共获得8轮融资,总融资规模近18亿美元,身后集结了红杉中国、IDG资本、五源资本、招商局资本、新加坡康福德高、沙特新未来城(NEOM)、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退休基金,以及丰田汽车、北汽集团、广汽资本、一汽集团等。

2024年11月27日,小马智行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今年11月6日,小马智行赴港鸣锣,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绿鞋后募资额高达77亿港元,成为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的IPO。

至此,小马智行完成了“港股+美股”的双重主要上市,为“技术与商业”构建起新的壁垒——此次赴港募集的资金,将有90%投入未来五年的L4技术研发与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此时此刻,小马智行弹药充足。

在外界的印象里,自动驾驶始终是一门“不赚钱”的生意,成本高,商业化落地周期长,甚至盈利路径都很模糊。但站在今天来看,小马智行商业化迎来阶段性里程碑,随着车型端的极致降本,运营端的提效及资本层面的支撑,小马智行在广州率先实现了单车UE转正——这意味着这辆车的投放不再等同于“烧钱”,该车型也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运营的盈亏平衡。

由一及百再及千,单车盈利印证了这样的商业模式足以成立,突破了从0到1,规模化盈利也就指日可待。对于早期成长性科技公司而言,这是更核心的发展优先级,是后续爆发性增长的基础。

正如小马智行CFO王皓俊所说:“我们不断强化Robotaxi业务盈利能力,此次在广州这个一线城市实现Robotaxi单位经济模型(UE)转正,为后续更大规模车辆投放和轻资产模式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推动公司强化自我造血能力并最终实现盈利。”这一可复制的“样板间模型”也将在国内其他城市和海外同步验证。

迎接自动驾驶时代

在全球科技竞赛的浪潮中,自动驾驶赛道始终聚焦着行业与资本的目光。

2016-2020年的资本狂热期,海量资金涌入催生技术研发热潮,但彼时行业重心集中于算法突破与路测验证,技术落地进展缓慢,商业模式更处于朦胧探索阶段,最终陷入“只烧钱不赚钱”的概念炒作困局;2021年后,资本退潮引发泡沫破裂,Argo AI等明星企业因缺乏可持续盈利支撑黯然退场,残酷现实让全行业幡然醒悟——脱离商业闭环的技术再先进,也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如今,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写。

正如Gartner AI发展曲线此前预测,自动驾驶行业已迈过低谷期迎来关键拐点,进入了商业化的加速时期,行业共识从“技术能否落地”彻底转向“商业能否盈利”。

盈利并非一夕之间,而是数年技术与运营的积累。譬如英伟达从GPU技术突破到数据中心芯片规模化应用,AMD从Zen架构突破到PC/服务器CPU市场份额回升,纷纷迎来新的估值逻辑的重构——他们在底部阶段持续投入研发构建壁垒,在核心技术或商业化取得突破后跨过临界点,此后开启指数级增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2025视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

花旗银行11月发布的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自2025年起,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企业的估值锚点集中于“商业化进度三维度”——即政策许可范围、车队规模扩张速度、成本收入剪刀差收窄幅度。

而从以上维度来看,小马智行目前已实现北上广深全覆盖,既扩大了运营范围,又减少了人力成本支出,Robotaxi车辆总数接近千台,第七代Robotaxi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套件成本较早期下降超70%,以城市为单位实现了单车盈利转正,成为这场时代变革的一声哨响。

这些实践证明,自动驾驶这门生意的商业化不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可通过场景深耕、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实现的既定结果。AI时代下,自动驾驶盈利模型迎来再评估。

浮浮沉沉间,自动驾驶行业走进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前夜。

想起楼天城曾经说过,他知道正在攀登无人驾驶那座珠峰,但不知道的是,他攀登的路是否就是通往珠峰的路,“真正证明这条路是否正确的唯一做法,就是去到珠峰。”而今天曙光已现。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车辆穿梭于车流,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中国创业者等待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