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光:用三部爆款车,元戎启行正式坐上牌桌
4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36kr
元戎启行公布商业化成绩单,已交付20万辆搭载城市NOA的量产车型,市占率近40%。元戎启行与华为、Momenta形成三足鼎立,获长城汽车投资。元戎启行计划拓展海外市场,推动Robotaxi业务。

辅助驾驶行业,已经许久未出现新“赢家”了。

在近期的广州车展上,元戎启行公布了最新的商业化成绩单:截至目前,已交付20万辆搭载城市NOA的量产车型。今年10月,元戎启行在辅助驾驶城市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的单月市占率,更是已经接近4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多以前,这两个数值还都还是零。从零到如今10余款车型实现规模化交付,元戎启行仅用了14个月。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像一匹“黑马”,在短时间内改写了市场格局,成为今年备受瞩目的“赢家”之一。

高阶辅助驾驶洗牌接近尾声,第三方供应商的优势持续扩大,已形成少数赢家通吃的局面。

凭借一年多时间实现从零到单月近40%市占率的迅猛势头,元戎启行被业界视为拿到了最后一张巨头入场券,与华为、Momenta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2024年是元戎启行的商业化突破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元戎拿下魏牌蓝山车型项目,成为长城汽车在辅助驾驶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而后,元戎仅用8个月便完成全场景城市NOA的量产。支持城市NOA的蓝山车型上市后,单月销量暴涨至6019辆,环比增长将近3倍。

蓝山智驾版的热销,直接推动了长城汽车对其满意度,同年11月,元戎启行获得长城汽车1亿美元的C轮独家投资。这一轮战略投资的意义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双方合作关系的深化。

如今,长城旗下MPV车型魏牌高山、越野SUV坦克500都已搭载来自元戎启行的城市NOA系统。毫无意外,这些车型智驾焕新后都迎来了销量增长:坦克500登陆细分市场前十,魏牌高山销量增长5-10倍至近万辆,目前已登顶10月MPV销量榜。

随着高阶辅助驾驶从“加分项”演变为车企竞争的核心“必答题”,其已成为决定产品销量与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长城汽车的发展,推动了业界对元戎启行的认可,其伙伴圈子也在进一步扩大。

2025年9月,吉利旗下银河M9车型上市,其搭载的元戎启行城市NOA覆盖全国超300座城市,用户实际测试的复杂场景通过率达到95%以上。银河M9上市第三个月交付量便突破1万辆,元戎启行再次“押中”爆款车型。

3台爆款车型在手,元戎启行的累计交付量达到20万辆。

公司商业化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突破,创始人周光向36氪坦言,元戎曾经因为没有量产经验,屡次被车企拒绝,“以前是没有量产经验所以不能选你,那现在为什么不能是你?元戎现在一定是在牌桌上的”。

不久前,元戎启行再次拿下新合作,一家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全系辅助驾驶标配项目。周光表示,新项目意味着元戎启行明年可实现百万辆级的交付规模,成为城市NOA量产交付的真正领跑者。

量产辅助驾驶的商业化爆发,推动了元戎启行另一核心业务Robotaxi的进程。2026年,元戎启行计划在无锡与深圳落地Robotaxi业务。量产辅助驾驶与Robotaxi将迎来数据驱动、协同进化的全新阶段。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最具商业想象力的模块,Robotaxi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爆发的关键拐点。目前,国内外多家汽车主机厂、芯片制造商都在投身Robotaxi的开发与落地。

2026年,Robotaxi将有希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元戎启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多年投入,也将迎来商业化的正式大考。

站在从零到一、快速改写行业格局的新高度上,元戎启行的公司战略与底层思考有何变化?

以下是36氪与元戎启行CEO周光的对话。

元戎启行CEO周光

36氪: 现阶段,高阶辅助驾驶的第三方供应商格局大致如何?还会继续洗牌吗?

周光:软件方面,我们10月单月的市场份额大概是40%。目前,行业只有三位核心玩家,数量已经够少了,所有选手都会存在。

元戎是苹果模式,一年就做一两款,做精品和爆款。汽车也是一样的,苹果模式会成为主流,以后车型还会进一步减少。

36氪:元戎之后的商业规划,会继续聚焦少量精品,还是也想广撒网多捞客户?

周光:还在继续拓展客户规模,我们核心会看车企是否愿意把卖得好的车型给我们。

36氪:会一直做自主品牌吗?还是想扩大客户类型?

周光:今年应该会有合资车企的项目,我们不可能不进入合资品牌市场。对于央国企,我们也在积极拓展。

在量产方面,我们肯定希望能拿下更多份额。量产其实是底子,Robotaxi才是自动驾驶公司的终极目标,我们想做的一定“全无人”。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量产客户,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你就没办法做到“全无人”。

36氪:之后有计划出海吗?

周光:国内卷技术,海外挣钱。拓展海外市场,还需要时间,因为海外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中国。

36氪:高端市场的心智占领很火热,有车企已经说即将量产L3了,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谁先量产L3谁就更厉害,元戎在这方面有什么准备吗?

周光:L3我们也有准备,但L3的本质更是一个工程化问题。未来,企业要拓展Robotaxi业务,在技术层面就要靠数据驱动,不是靠人了。量产能够养活公司, Robotaxi能让我们活得更好。

36氪:所以你们在靠量产积累数据。

周光:是的,年销100万辆以上,才足够去做Robotaxi。过了这个门槛以后,Robotaxi还是很关键的。当然,量产如果能做到200万,我们也很愿意。

36氪:一些自研的车企也在做Robotaxi,但他们的年销量远不到100万辆。元戎的销量、数据量都更有优势,那你们实现Robotaxi的速度会更快吗?

周光:有优势,但都不好说。50万和100万,在数据层面的差别也不是那么大,我觉得一定会有主机厂能做出来的。

36氪:用量产数据驱动Robotaxi的难度在哪?这条技术路径其实很明朗,为什么能做好的企业还是不多呢?

周光:因为他们AI能力不行。

36氪:如何理解AI能力?

周光:AI能力跟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人才体系以及结构认知都有关系。如果你的AI能力缺失,你有再多数据也是无法转化的“沉睡资源”。我们本身就是做AI的人,团队从根上就带着AI Native的基因,不像部分友商,用的都是转行的人、都是干工程的人。

36氪:如果友商开始追赶AI能力呢?

周光:有些特质是刻在企业骨子里的,对极致工程化的公司来说,想要转型成AI公司,挺难的,公司文化体系就很难改变。我们作为一家原生的AI公司,补工程能力看上去是比补AI能力更简单,但也挺痛苦的。

2024年我们去拿一些项目,我们常面临这样的质疑:你demo再好有什么用?没有量产经验、缺乏工程能力,就不能选你。过去一年,我们在和长城的量产过程中,就解决了工程化能力不足的问题,紧接着我们又接入了另一家核心客户的项目,这家客户的品控流程与体系也非常严苛,让我们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在两大客户的打磨下,我们就练出来了。工程能力已经不再是我们短板,我们也不会再因为工程能力不足失去合作机会。现在如果有企业要寻找城市NOA辅助驾驶供应商,那元戎启行一定是在牌桌上的。

36氪:回到量产的话题,现在全行业都成本敏感,软硬结合是一个主流方式,有说法是自研芯片可以将辅助驾驶成本杀到5000元、甚至3000元以内。元戎会如何应对这场新的价格战?

周光:对辅助驾驶业务来说,自研芯片一定是一笔算不过来账的。一款7nm的芯片研发成本是3-5亿美金,一年辅助驾驶系统的上车搭载量能到100万台已经很不错,但就算一年能出300万台,每辆车的成本都至少100美金,你如何摊销研发成本呢?

从价格上来说,自研芯片站不住脚。此外,一些自动驾驶公司自研芯片的前提是已经垄断了市场,除非你是华为这类型的公司,否则你没有品牌效应,也不是英伟达的通用GPU架构,你是没办法溢价的,经济逻辑并不成立。

而且自研芯片会增加公司被制裁的风险,出海的时候又该怎么办?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36氪:也就是说,目前能造芯片的都是硬核玩家了。但软件公司还可以通过和芯片公司联盟的方式来应对,元戎对此有筹备吗?

周光:我们肯定有,不管和高通、地平线还是英伟达,我们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想靠一己之力吃掉整个市场,不现实的。

36氪:长远看,元戎不会造硬件。

周光:我觉得行业还是得有分工。老一代企业都喜欢垂直整合,但新一代企业未必,美国有很多典型例子,整个硅谷也没有哪家企业全占,分工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