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日益提高,需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高安全性。高容量硅基负极(>1500 mAh g−1)与高电压富镍三元正极结合,可实现>400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但硅负极在充放电时体积膨胀巨大(约400%),引发结构粉化、电极分层及固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等问题,导致活性锂持续损失、容量快速衰减。尤其在4.5V级高电压和宽温区(60°C至-40°C)条件下,传统电解液难以构建稳定界面,成为其商业化应用的巨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