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正在重新点燃“AI抢饭碗”的焦虑。比尔·盖茨在近期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中警示:未来五年内,AI将取代大量人类工作岗位,甚至可能出现“无工可打”的极端情景。
与此同时,微软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列出了最容易受到AI冲击的40种职业及目前较为“安全”的40个岗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冲击就业市场的全景图。
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已开始显著影响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发布的报告,仅2025年前七个月,美国已有超过1万个职位因AI被裁,AI也因此成为今年导致裁员的五大主因之一。
其中,在此次裁员中,科技行业成为“重灾区”。今年以来,多家美国科技巨头相继公布裁员计划:
这些企业在加大AI投入的同时,正通过裁员等方式控制成本。与以往因经济下行而被迫削减成本不同,此轮裁员更多体现为战略性调整。过去企业宣布裁员时,通常饱含“无奈之举”的意味。如今,企业高管们却将此视为“进步的象征”,“用更少的人赚更多的钱”正成为AI时代的新商业逻辑。
近期,微软研究院的数据科学家团队根据多种因素揭示了最可能受AI影响的各种职业。该团队专门研究了美国就业市场,可以合理推断,这些预测目前几乎适用于任何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微软高级研究员Kiran Tomlinson表示:“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哪些职业类别能够有效借助AI聊天机器人,并引入了一个名为‘AI适用性评分’(AI applicability score)的指标,用于衡量AI能力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重合度。这一评分旨在突出AI可能如何改变工作的执行方式,而非单纯地取代人类劳动。”
他进一步指出:“研究显示,AI在许多任务中具有支持作用,尤其是涉及调研、写作和沟通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AI目前能够完全胜任任何一种职业。随着AI应用加速,我们亟需继续深入研究其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带来的广泛影响。”
事实上,这项研究虽然从理论上强调了AI有助于提升某些岗位的生产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也可能被用作压缩人力团队的依据——即用AI模型替代部分人力工作的正当性支撑。
以下是微软研究院列出的40种受AI影响最大的职业以及40种受影响最小的职业。
以下是微软研究院列出的40种受AI影响最大的职业:
这些岗位大多属于不涉及人际互动、易于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工作,因此非常容易被AI复制和替代。令人意外的是,连模特这样的职业也出现在高风险名单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考虑到如今任何人只需输入一句简单的提示词,就能让ChatGPT或Copilot生成一张“模特”形象的图像,用于广告、展示甚至虚拟试衣,这一趋势也显得合乎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或许在年轻求职者群体中最为显著。据美国媒体报道,今年春夏毕业的大学生正面临十余年来最严峻的就业环境(不包括新冠疫情带来的特殊影响),22至27岁之间拥有学位的年轻人,其失业率已攀升至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据面向Z世代求职者的职业平台Handshake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传统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级企业岗位发布量下降了15%。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两年内,雇主在职位描述中提及“AI”的频率激增了400%。
“年轻人正在承受来自经济不确定性的多重冲击,”专注于劳动力研究的厄普约翰研究所(Upjohn Institute)高级经济学家Brad Hershbein指出,“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期,企业往往首先收缩初级岗位的招聘。”
截至目前,尚无证据显示AI在下列多数岗位中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即便有,也极为有限。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现有及未来的AI模型不仅能接手简单琐碎的任务,甚至可能直接取代完整的职业角色。AI的广泛部署或将带来深远且尚不可知的影响,而各国政府和社会整体对此显然准备不足。不过,这也可能孕育出全新的转型机遇。
以下为40种较难被AI替代的职业:
微软研究院依据“AI适用性评分”对各类职业进行了排序,该评分衡量了人工智能与各岗位职责之间的匹配程度。研究显示,受AI威胁最小的职业通常涉及高度依赖人类肢体动作,甚至是必须进行身体接触的工作,例如按摩师、建筑工人、屋顶工、工程师和外科医生等,目前仍相对不易被AI取代。
然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化——尤其是在触觉感知和复杂动作控制方面的突破——由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取代这些岗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可以想见,未来的某些社会图景,正逐步向《黑客帝国》中描绘的科幻场景靠近。
AI是否会彻底引爆失业?对此,高盛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判断。
“技术将大规模取代人类劳动力”这一观点由来已久,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其预测往往并不准确。尽管长期以来不断有人担忧技术进步会带来持续性、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现实中,就业总量却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一方面确实会淘汰部分旧岗位,但与此同时也会催生大量新岗位。这些新岗位可能直接来源于技术创新推动的新产业,也可能源于技术提升带动的生产效率和总需求扩张。
AI不会让人类“彻底失业”,而是推动劳动力市场进入新一轮的结构性重塑。从历史来看,美国当前约60%的工作在1940年尚不存在,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技术虽然摧毁旧的岗位,但同样能够创造新的机会。
高盛指出,真正风险在于AI普及过程中的“过渡期”:如果此时宏观经济进入衰退、总需求下滑,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可能加速AI替代人力,从而引发短期失业高峰,并拉长劳动者的再就业周期。
目前,AI对整体就业市场的冲击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在一些高度敏感行业中,已出现裁员或招聘放缓的迹象,例如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平面设计与软件开发等。
微软这份研究清晰地描绘了“哪些职业最危险,哪些职业相对安全”,但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在技术浪潮席卷之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的基本逻辑。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