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城邦对公共秩序与市民福祉的追求,到如今超大城市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治理与服务模式,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从未止步。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有序推进,技术的演进、模式的创新,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从生成式AI到Agentic AI,再到具身智能的快速进化,新技术、新能力、新应用不断涌现。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AI城市峰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曹既斌表示,城市是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工业生产、科研探索的主要场所,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试验场”与“放大器”。
而在AI不断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政务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城市治理走向全局协同,产业竞争力得以重构,城市也逐渐进入“AI CITY”新跑道,一场以智能化为内核的城市范式革命正在发生。
01 AI CITY 政务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
曹既斌指出,从传统智慧城市迈向 AI CITY,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跃迁,面临着从政务端、产业端再到科研端的重重挑战。
确如此言,AI CITY的建设需要全局化的视角,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一领域的修补与升级,更是以政务与产业为双轮,驱动城市迈向系统性智能的深刻变革。
首先,在政务服务与城市治理维度,AI正在重构政府运作与公共服务模式。如“一网通办”,已从简单的线上办理进阶为基于大模型的主动服务,系统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和历史数据预测需求,提供个性化引导,甚至自动生成申报材料,将行政效率推向新高度。城市治理同样焕然一新,如城管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实现对城市事件从占道经营到设施损坏的智能识别、分派与处理,显著提升治理精度与响应速度。
其次,在产业升级维度,随着智算供给的普惠化,行业大模型与应用场景逐渐契合。AI赋能开始从单点应用走向规模化部署。如智能制造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AI视觉检测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生产调度模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耗与成本。
与此同时,AI也推动着科研创新的转变。比如将AI应用于新材料发现与药物研发,将传统“试错式”研究转变为“预测式”探索,极大加速创新进程;再有具身智能的发展,赋能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为制造业、物流业甚至家庭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这一切智能化升级的背后,是AI技术能力与城市需求的深度融合,政务与产业并不是孤立发展,而是相互促进,高效政务为产业提供优良环境,先进产业为政务注入创新动能,共同推动AI CITY走向成熟。
02 城市案例的百花齐放 AI CITY架构的实践验证
当然,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而全国多地涌现的AI CITY先锋案例,无疑验证了这一技术路径的可行性与架构设计的科学性。在政务服务与城市治理方面,各城市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丰富探索。
武汉市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大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提升城市风险防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将交通拥堵指数降低15%,燃气安全事故率下降60%,12345政务服务热线单工单处理时长从10分钟缩短至0.5分钟,市民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
宜兴市积极推动政务场景落地,助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和智能化转型。依托“天机镜”大模型,宜兴已搭建起了燃气爆炸、供水爆管、城市内涝、桥梁倒塌、道路塌陷等7个业务场景管理系统,市民可以通过“看宜兴”App及时获取相关安全提示,并通过数字人交互、智能问策等功能,实现“秒级响应”,优化群众办事体验。
广州白云区构建起“1+4+N”智慧城管体系,面对城市管理中的难点、赌点,实现部件可视化、考勤线上化、作业工单化、群众参与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流程闭环,推动多项城市管理场景“革命性重塑”。
华为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正式发布了“AI CITY 2025政务与产业先锋案例”
在产业升级方面,一些先锋城市的表现也非常引人关注。
广州市花都区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构建起“通用大模型+工业AI大模型”相结合的工业智能服务体系,实现花都区重点行业、区域整体数字化水平提升,助力企业研发周期从数月缩至数天,产品设计效率提升50%,目前已服务100多家本地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8家企业实现AI深度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建设基础云底座平台、异构算力协同调度平台等,通过高性能网络连接与算力调度优化,提升算力资源的利用效益,并为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其中,一站式AI开发能力,有效降低AI开发门槛,实现端到端开发效率提升50%。同时支持20+课题组基于平台进行科研创新,在模型构建的全流程上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架构与全新范式。
无锡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华为提供的技术产品和能力支撑下,形成了无锡特有的联创模式,针对工业制造的典型场景,提供联创项目支持,建立了一整套联创项目评选、评估和奖补机制。通过多方的优势资源整合和完善的机制,助力打造AI赋能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无锡模式”。
这些案例虽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却表现出同样的信息,那就是:AI CITY已经是可落地、可推广的新型城市形态。
AI CITY体系架构
支撑这些实践落地的是系统性的架构能力,正是以华为与国家信息中心提出的“1234MNX”参考架构,破解了AI CITY建设的共性难题:
“1”个智能云底座,通过算力普惠模式,解决算力的供给不均;“2”大保障体系,即AI安全、AI 运维,应对模型安全与系统稳定难题;“3”套 AI 工程平台,即数据、模型、原生应用平台,打通从数据到应用的开发链路;“4”类运营,包括算力、模型、数据、产业生态,实现资源高效流转;“M”类数据与“N”类模型资产,破解要素碎片化;“X”个创新应用,覆盖政务、产业、民生全场景。
这一架构为城市提供了从技术集成、资源管理到应用创新的全栈能力,使AI CITY建设既有章可循,又能灵活适配地方特色。
03 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事实上,随着AI与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城市智能化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代。
“1234MNX”参考架构的提出,则进一步解决了系统性问题,使AI CITY的建设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同时对全球城市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知道,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具有共性:人口膨胀、资源紧张、治理复杂化,而AI CITY则是通过技术赋能,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是通过AI释放数据价值、优化决策过程、提升服务品质,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AI CITY的建设也是一场以人为中心、以技术为引擎的深刻变革。为推动 AI CITY 高质量发展,曹继斌也给出三点倡议:
第一,共建“行业灯塔”,与科研院所、政企客户探索技术与解决方案创新,打造更多城市政务与产业智能升级先锋案例;
第二,邀请更多伙伴加入AI CITY 产业联合创新计划,共同投入到 AI CITY 的建设和运营中,丰富模型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全域智能化转型;
第三,加强 AI人才培养,培养产业所需的AI+创新实践型人才,推出更多项昇腾底座AI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产业长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