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现场灯光亮起。
当地时间 2025 年 9 月 25 日 ,Axel Springer Award 颁奖典礼在柏林总部拉开帷幕; 当晚的主角,是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这次柏林之行,Altman 明确提出了一个判断:
到 2030 年,超级智能很可能出现。
几乎同一时间,一个更微妙的信号出现了。Altman 还在推特上宣布:
“今天我们发布了我最喜欢的 ChatGPT 功能,叫做 Pulse。”
这条功能更新背后,是一次重大转向。提升的不是聊天流畅度,也不是反应速度,而是 AI 第一次开始主动为用户思考。
Altman 的描述简单明了:你可以偶尔提起“我想去博拉博拉岛”,它可能会提醒你办签证。
这不是辅助工具,而是潜意识的外包。
这不是信息推荐,而是行为预测。
超级智能不是会说话的机器人,而是开始替你想的智能。
而 Pulse,正是第一步。
这一次,AI 的转折点,不是算力、也不是参数, 而是从等你问变成先替你想。
Altman 说,Pulse 是他迄今为止最喜欢的 ChatGPT 功能(如上推文)。
这不是客套话,是信号。
过去,ChatGPT 等着你提问。你说帮我写一封邮件,它开始工作。 现在,Pulse 会在你睡觉时,主动分析你最近聊过的内容、提过的想法、表达过的兴趣。
第二天早上,它会给出一份你可能想知道的事情。
不是你问了什么,而是它猜你会想知道什么。
Altman 在对话中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在闲聊中提到:我希望有一天能去博拉博拉岛,或者我家宝宝 6 个月大了,我想了解孩子的发育情况……未来你就可能收到与这些相关的更新信息。”
这不是回答问题,是替你提前准备。
你没有发出明确指令,它也没有等待你的命令,而是像一个贴身助理,记得你在意什么,帮你往前多想一步。
Altman 甚至直接把这称作 ChatGPT 的“主动模式”:
“这代表了 ChatGPT 的未来方向:从完全被动响应,转向真正主动,并且极度个性化。”
你不再需要一句句输入提示词。你只需要表达自己。 而 AI,开始替你多想一步、多记一些、多做一点。
换句话说,这不是 AI 更聪明了, 而是它开始在你开口之前就为你考虑。
在采访现场,主持人问:你预期什么时候会出现比所有人类都聪明的AI?
Altman 没有绕弯子,直接回应:
我预计 AI 的发展速度会极其惊人。到 2030 年,如果还没有出现超越人类能力的强大 AI,那我会很意外。
他不是在卖关子,而是给出了清晰的时间窗口。
接着,他又加了一句:如果到了2026年底,我们没有看到跟 2024、2025 相似的进展速度,我也会惊讶。
换句话说,他不是模糊地谈未来某天,而是认为未来几年内,AI 会迎来一次跨越式升级。
那这种特别强大的 AI,究竟强到什么程度?
不是再快几秒回答问题,也不是多学几种语言。 而是 Altman 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它的能力:它能完成人类自己做不到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味着它不只是记得多,更能推断、突破、创造出新的知识。
Altman 还举了个例子:
“我们已经看到,GPT-5 开始提出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价值的新想法,特别是在物理和数学领域。”
这些想法不一定都正确,但它确实已经提出了一些人类还没想到的东西。
在他看来,这种 AI 不再是辅助写文案、生成图片的小工具,而是能参与研究、创新,甚至提前发现规律的智能体。
也因此,他开始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它们:极其强大、做我们做不到的事。
而这,正是他口中的“超级智能”。
不是拥有情绪,不是有主观意识,而是能力上越过人类的边界。
不是变得更像人,而是让人类面对一个问题:
你做好准备和这种智能一起工作了吗?
Altman 被问到一个私人问题:作为父亲,你希望你的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30年后不会被 AI 取代?
他的回答不是学编程,也不是考名校。
而是四个词:“学习如何学习”。
他说,未来的 AI 能帮你干很多事, 但有些东西,AI 干不了,比如:
“弄清楚别人想要什么,为他们创造真正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与这个世界建立真实的连接。”
这些能力,说白了就是共情、洞察、理解人本身。
Altman 给出了一个重要定义:
我发现,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懂得关心别人。
这句话听起来更像心理学家的观点。但恰恰在 AI 越来越能干的时代,这正是人最需要的能力。
因为当 AI 帮你写PPT、写报告、找资料、提炼数据时,你真正不可替代的,不是速度,而是你理解别人想要什么的能力。
Altman 还留下了一句温暖的话:
“AI 不是主角,但它可以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你的生活、你的选择、你的目标,还是你说了算。AI 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助手,一个随时待命的伙伴。它能帮你实现想法,但不能替你决定方向。
只有你目标明确,它才能精准地配合;也只有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它才知道怎么帮你。
他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在提醒:
AI 越主动,人类越要清楚自己在意什么。
AI 越能干,它背后的能源和算力就越关键。
Altman 在采访中表示:只有建设足够的计算能力,AI 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这句话听起来像在谈技术,但实际说的是一件很现实的事:谁能建出来 AI 运行的基础?
过去一年,OpenAI 一边做模型,一边在全球建AI 工厂。
(图源:TechCrunch ,OpenAI 五个新的Stargate数据中心)
就在 9月 23 日,OpenAI 联合 Oracle、软银一起宣布, 将在美国新增五个大型 AI 数据中心,分布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俄亥俄等州,三年内投资超过 4000 亿美元。 到 2025 年底,整个 Stargate 计划的算力总量将达到 10GW(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发电量)。
Altman 是这么说的:
“我们现在建设的数据中心,每个都有上万台机器、上千名建筑工人在现场……而这所有资源,可能只为服务 ChatGPT 的一小部分用户。”
这句话的背后,是 AI 的现实: 要让 ChatGPT 早上替你想事、帮你规划生活, 它需要背后有强大的能源、电力和设备做支撑。
也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开始关注 AI 基础设施的控制权问题。
OpenAI 开始在多个国家推进 Stargate 项目的本地化部署。目前已在挪威和英国启动,建设主权 AI 基础设施。
在这次访谈中,Altman 特别提到德国市场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年轻德国人都在用 ChatGPT。为此,OpenAI 携手 SAP 推出“德国版 OpenAI”服务,实现 AI 本地化部署,数据留在本国。
这种本地化部署的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考量。Altman 强调:
这项技术会变得非常关键,国家需要能真正依赖它。
这其实说的不是模型,是主权问题。
从模型到算力,从电力到数据合规,从使用权限到接入控制,AI 越贴近每个人生活,就越变成国家战略资源。
Stargate、德国版OpenAI,只是开始。
AI 的能力,最终落在哪些人手里、在哪些地区展开, 很可能不是靠技术领先决定的,而是靠基础建设、资源调动和合作方式决定的。
AI 越强,人们越担心:会不会很多职业从此消失?
在采访中,主持人问 Altman:从会计师到银行顾问,这些岗位会不会很快没了?
他的回答,不是敷衍,而是在换了一个角度:
更有用的说法是,去看任务的百分比,而不是职业的百分比。
什么意思?
他解释说:一份工作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任务。AI 会把其中一部分接过来做。原来你一周要做五件事,现在两三件 AI 可以帮你完成。你的角色不会立刻消失,但会变得很不一样。
这已经正在发生的事。
Altman 还提到一个数据: 每75年,社会中大约一半的工作会发生变化。即使在没有 AI 的年代,这个规律就已经存在了。
只是 AI 时代,这个节奏会更快。
新职业会不断涌现,旧职业也会逐步消失。
无论职业如何变化,Altman 认为一个原则始终不变:AI 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帮我们做更多事,但什么重要、什么值得做,还是要我们自己决定。
真正被 AI 重塑的,不只是职业名称,而是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你终于可以把那些机械、重复、无聊的任务交出去,把时间留给更值得的事情。
关键在于,你要主动拥抱这种变化。
Sam Altman 为什么敢给出 2030 年这个明确时间?
答案藏在三个信号里:
从被动回答到主动预测,这不只是功能升级,而是智能模式的根本转变。
按这个速度,2030 年不是乐观预测,而是保守估计。
真正的超级智能,可能不是某一天突然跳出来宣布“我比人类聪明了”,而是悄然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替你想着你还没想到的事。
它已经开始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4Pm8NS4CA&t=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002-2OBAU&t=6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am-altman-predicts-ai-agi-surpass-human-intelligence-2030-2025-9
https://www.axelspringer.com/en/ax-press-release/sam-altman-receives-the-axel-springer-award-2025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