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自证,一次信任校准
5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后遭质疑造假,何小鹏通过视频和现场展示自证。IRON或明年量产,应用场景务实。小鹏需平衡市场教育与用户科普,避免信任反噬。

“若干年后,当机器人开始下定决心反抗人类时,IRON总会回想起遥远过去的那个晚上——那一把剪刀,不仅剪断了她的腿部肌肉,也剪断了人类的未来。”

对于小鹏机器人“自证”事件,想象力丰富的网友们已经按照《百年孤独》的开篇风格脑补出一部电影的剧情框架。一次正常的科技产品展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出圈。

事情的起因是11月5日的小鹏科技日上,人形机器人IRON首度以动态方式公开亮相,展示了一段轻盈猫步。随后关于“里面藏了个真人”的猜测,迅速在各个社交平台引爆,演变成一场对于小鹏“造假”的质疑。

光子星球当时也在现场,惊艳当然是有些惊艳,但内心并无太大波澜,IRON的动态亮相,是人形机器人从“PPT生产”,向量产落地所必须迈出的一步,更何况IRON并未演示我们最想看到,也是人形机器人最具代表性的高阶能力——手部精细动作。

至于造假,我们与何小鹏一样,压根就没产生过这种想法。小鹏这种量级的科技公司,没必要也绝不可能在这种成果展示上造假,如同一家头部食品公司造假配料表一样,如果没被揪出来或许不是个事儿,但若是一旦被发现,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根源还是在场的人士都心知肚明,人形机器人想要达到电影中的智能化和动作控制表现还非常遥远,5~8年的起步时间只能说是高度乐观的估计。

但或许是身材曼妙的女性机器人恰好准确击中了大众的某个G点,再加上痕迹清晰的内衣带子、僵硬感极低的步伐动作等种种细节,共同造就了一场意外的“大家来找茬”狂欢。

不管是言之凿凿称“这个步态一眼假,绝对是真人”的“运动学专家”,还是“有耳朵的轮廓,不是真人干嘛还要遮起来”、“肩膀处有个孔,明显是给里面的人透气用的”等自认为发现“华点”的细心人,亦或发出“机器人还需要穿内衣?”灵魂拷问的普通吃瓜网友,很难说有哪些是坚持认定小鹏造假的人,又有哪些是随大流、博眼球的调侃。

为此何小鹏表示“一夜没睡好”,在次日上午发布了一镜到底的视频,通过拉开IRON背后拉链展示内部结构的方式来进行自证。但依然有人表示,“拉链没拉到底”、“这个机器人与上台的不是同一个”。

科技日第二天的小鹏X9增程版发布会前,何小鹏又再次请上了IRON,以现场直播方式,请工作人员剪开了IRON的腿部衣物以及肌肉组织,完全露出了其中的机械结构。

这一过程充满了《让子弹飞》中“六子吃粉”式的悲壮,何小鹏表情沉重,语气一度哽咽,多位小鹏员工也表示“当场哭了”。尽管不少网友无法共情,但何小鹏和员工那一刻无疑是感情真挚的,IRON对于他们的意义,或许已经超越了朋友,更像是家人。

而在小鹏看来,这场不得已做出的自证,也是属于中国科技的一种悲哀,“如果是外国企业做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厉害,但是中国企业做出来,大家就会觉得造假”。

但事实上,在民族自信高涨的当下,大量国人早已对“外国光环”祛魅,从消费到科技赛道均是如此。星巴克被瑞幸库迪逼得节节后退,耐克阿迪越来越难在安踏李宁面前讨到太多好;面对华米OV,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巨大优势逐步被磨平,更不必说败走的三星,特斯拉强则强矣,但零跑也能一个月卖7万多辆。

就机器人领域而言,特斯拉的“擎天柱”此前同样受到了网友们“远程操控”的广泛质疑。

因此与其说大众质疑中国科技企业的能力,倒不如说大众是对机器人还未建立起高阈值的认知——“僵硬工具”远大于“高仿生”的印象,对于超出常识的表现,大众的朴素反应往往是“造假”,而非技术突破。

此外,IRON较为流畅的动作和逼真形态,也激发了部分网友的“恐怖谷效应”,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真人套壳想法。

小鹏未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倒是借力打力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应对,因此也有人评价,“小鹏是装糊涂的天才”。这里并非贬低小鹏,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做正确的事永远是第一优先级。小鹏的操作,成功接住了泼天的流量,并完美将其转化为大众对自身的关注。

据国际媒体Pandaily创始人周恒星最新爆料,马斯克也点赞了关于小鹏机器人的视频,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不过大众的质疑,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小鹏的“信任额度不足”,这家一直视科技为核心的企业,并未能很成功地在大众心目中建立该有的领跑者形象,智驾是如此,机器人也是如此,这是小鹏还需要持续研究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尤其是中国供应链。例如IRON用到了全固态电池,或许会让这一新事物先于在新能源汽车上量产——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是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总的来说,小鹏在机器人赛道,正呈现出激进与保守并存的状态。

激进之处在于“努力实现明年底量产交付”的大跃进式目标。为此小鹏一改“先技术后场景”的行业惯例,以场景定义产品的“反向逻辑”来推动IRON快速落地。IRON主要的应用场景将是“三导”——导览、导购、导巡。尽管这“很不硬核”,也有人认为不能to C的机器人无法真正商业化,但小鹏的选择在当下无疑是相当务实的方案。

这也是无奈之举,何小鹏提到如果IRON进厂打螺丝,频繁操作带来的高磨损度,几个月就要换一次手,而换一次的费用“可以雇佣一个人工好几年”。在家庭场景中,IRON也还远不能解决泛化适应性,“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也无法保证安全问题”。

保守之处,则是对于机器人等新赛道的宣传广度和深度,都远不及汽车和智驾产品。这或许是信心不足的表现,也可能是对新物种保持着更为谨慎的态度,即在有相对确定性的成果后才会进行公布。

有十分能力只说三分话,这种谦逊品质已然不适用于当下的市场环境。但只有三分能力却要做十分宣传,则更加不可取。

对于小鹏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平衡能力”考验。一方面小鹏需要将汽车产品竞争中的“狼性”复制到机器人赛道,持续加大市场教育和用户科普。另一方面,小鹏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汽车行业顽疾所带来的用户信任反噬——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车企们吹过的牛太多,才导致网友看什么都首先是质疑,此前车企们在L2.5、L2.9、准L3等词汇上表现出的强大创造力,让监管层都不得不出手制止了。

这是小鹏作为赛道领跑者所应当肩负的责任,以及必须要为行业建立的基调。重点在于坚持客观坦承,有新进展新突破就大方公开,但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的成果则需要慎之又慎。

机器人行业来到“信任校准”的拐点,如果能够倒逼企业在推出高自由度、高仿生产品时,同步公开演示核心机械结构运作和关键数据,结果或许会比单靠视频有说服力得多,也会让真正有实力的工程型玩家更快突围,加速淘汰PPT型玩家。